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世界,科学与技术已经内化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元宇宙”概念在2021年横空出世,反映出虚拟性日益成为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维度;ChatGPT在2023年现象级走红,表明自然语言与人工智能的高度融合开启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时代。技术迭代正推动人类社会快步进入“智能化”时代。然而,科技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以“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科技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技术红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展现出的超凡能力又使人们陷入“后人类主义”的恐慌。科技勇猛精进,而人文却稳重保守,如何跳出思维前见与学科分野,去思考科技与人文之间交互、融合的可能性、挑战及前景成为重要议题。文章认为,科技是工具性的,人文是本质性的;科技是外生性动力,人文是内生性动力,二者同为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表征,其深度融合可为人类社会发展赋能。因此,以社会规约与人文关怀去消解科技发展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认知偏见、伦理危机等负面影响,赋予人工智能以“温度”,使之成为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科技发展为动力的“人文智能”,不失为科技与人文有效融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哲学角度对什么是人文及人文结构作了积极的探索,提出:所谓人文就是研究理想的人性,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文结构的差异很大,中华文化意境中的人文结构强调"仁"和"礼",认为"仁"和"礼"是其核心价值,西方文化则认为人追求生而得之的自由体现了人文的价值取向,本文认为:对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统一的终极关怀,是人文价值的最终取向.  相似文献   

3.
数字人文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一直致力于利用数字工具对大型语料库进行定量分析。相比于其他领域,数字人文与艺术史研究的结合相对较晚。目前,数字数据、可视化技术和计算机算法等数字技术实现了艺术史的数字显示、视觉运行与自动关联等,可以在数据集中自动建立链接,建构艺术作品之间的新关系,使艺术史研究摆脱时空限制,拓展研究范畴,构成动态的艺术史研究过程。该交叉学科属性使其成为“新文科”建设的实践典范。与此同时,数字艺术史研究也需要摒弃“唯数据论”“唯技术论”,拒绝简单化、扁平化,回归艺术史研究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论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文素质等基本概念出发,旨在强调加强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高职教育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从事某个职业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的灌输和培养,而且更应注重能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发挥作用的基本素质——做人的素质,而这正是人文教育所必备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通过对人文修养的形式和人文修养过程的分析来建立关于人文修养实践的立论。文章认为,人文修养的表现形式一般有同情心、信仰、道德、知识、能力五种形式,人文修养过程就是从本我到自我到超我一步一步升华的过程,人文修养的实践是人类多层次需要中高级需要的追求和满足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成因及改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着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这将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偏低。将关键能力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相结合,融入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是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矛盾是近代以来我国教育的一对基本矛盾。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赫钦斯的永恒主义教育思想,对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不同的侧重,他们分别从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视角,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与融通。实用主义与永恒主义教育思想具有互补性,需要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二者,从而真正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与融通。  相似文献   

8.
德育教师在德育活动占有主导地位。德育教师的人文关怀精神是根本性的因素。而积极的人性观,丰富的人文素养,高尚的人格品质,全面的精神关怀是人文关怀精神的重中之重。德育教师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教育及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人文环境。它不仅能够是教育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使整个社会充满人文关怀的温馨。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设计中的一个误区是:科技与人文日益走向分裂,诸多设计作品与本民族文化与大众审美品位相背离,也摒弃了设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因之,促进中国当代设计中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显得极为迫切。为此须通过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科技观与文化观,培养人们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不断加强政策导向,完善相关制度等途径来促进科技与人文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 ,我就和几位北京的学术界朋友在讨论“科学文化”究竟是什么、科学史又能在其中起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科学史无疑将在新世纪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 ,但这个位置很可能将定位于科学文化的大背景之中。科学、文化、科学文化 ,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确非常复杂。按照 C.P.斯诺的说法 ,把人类知识体系分成两大块 ,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一种文化 ,人文也是一种文化——后半句简直象是废话。所谓“科学文化”,原是一个相当开放的概念 ,可以有多种理解 ,比如 :将科学视为文化的一部分 ,将科学本身视为一种文化 ,科学中具有人文功能的那一部…  相似文献   

11.
数字·智能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哲学社会科学青年科学家们在传媒、法律、经管、人文等领域深入探讨了数字与现实、算法世界、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全过程人民民主、元宇宙等重要论题,认为需要以伦理规范人文与科技互动、以数字人文范式开展跨学科研究,真正实现数字赋能,最终实现跨学科甚至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沟通和共赢。  相似文献   

12.
目前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大部分高职院校把培养目标定位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上,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必将影响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大学英语本身也是人文科学的课程,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技能性人才,更需要的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一、概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广大科技人员在科学技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科技成果,而科技报告就是记录和交流这些科技成果的主要载体,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国家标准局曾于1988年发布了GB 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此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现改为装备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和核工业部也相继发布了适用于各自行业的科技报告编写规则.这些标准对于提高我国科技报告撰写的标准化、格式化以及科技报告的学术水平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数学是许多工科院校的重要基础课,应充分挖掘高等数学的内涵,进而用高等数学知识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思想品德、爱国主义情感、理性精神、美学修养、科技修养、创造性思维等人文素质方面进行有效的教育,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学改良刍议>是一篇对现代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献.此前对<文学改良刍议>的研究往往过于强调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而忽略了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其实这篇文章体现的思想认识和学术方法与古典文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和清代学术传统的传承变迁密切相关,是中国文学传统在现代思潮影响下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院士跨界高端访谈栏目旨在探索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文问题。本期访谈欧洲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方维规教授,围绕概念史与比较文学中的思想和方法等问题展开。方维规教授认为,概念史研究通过查考特定概念的历史语境和语义可以更好地体认历史,亦可透过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各有来历的概念同“当今”的可能联系。概念史在中国正在成为一门显学,我们的固有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查考和阐释的概念。概念史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有其特定的追求和方法论思考,将之用于比较文学,也会是另一番景象。当下,数字人文和可视化技术对人文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量化分析难以完全满足概念史研究的需要,重数据轻人文的做法容易淹没人文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讨论十年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动荡、迷茫、痛苦、困惑的阶段之后,开始反思,寻找失去的精神家园:这就是发生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1993—1995年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这次讨论凸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些具有根本性的大问题,在中国现当代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十年过去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非但没有减少,而且成为中国知识界或人文和社会科学界需要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回顾与反思这段历史,对于更好地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使中国的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整个人类思想增加新的活力,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遴选100余种国际影响力较好的中文学术期刊进行双语出版,组织实施"中文精品科技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简称CEAJ(FV)-ST工程)。《城市交通》杂志成为首批入选的期刊。《城市交通》英文版将于2018年在中国知网海外数字平台实施数字出版,并面向海外宣传推广。按照择优选文的出版原则,英文版文章的遴选范围仅限于本刊已出版的中文优秀学术论文。作者须在确定双语出版后一个月内,将中文论文翻译成高质量的英文论文。欢迎广大作者自荐双语出版,让我们共同谱写中国城市交通学术研究的国际化交流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现代大学之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大学应当具有大气大象、大师大量与大行大化的文化精神气质,大学正是以自己这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引领社会前进;“学术自由”是大学与生俱来的传统,而这种传统的生命力又依赖于一个有利于学术自由的生态环境氛围;现代大学文化精神之构建在于价值观的整合、学科的相互尊重、科学人文知识架构的融合与校园文化文明创新。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企业员工有客观存在的人文需求。重视并满足这一需求,促进员工的人文素养与职业技能协调发展,有利于企业真正实现长远发展。航运企业职业特点更加需要人文精神提供有效支撑。航运企业的员工继续教育要从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培训两方面入手,切实考虑员工的人文需求,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