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俊杰 《路基工程》2018,(3):171-175
以广清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岩溶区桥梁桩基工程为研究对象,重点考虑基桩数量、桩径、溶洞尺寸等参数,构建桥基岩溶工程地质概化模型,为定量研究提供地质依据;基于力学分析与数值模拟,分别确定各模型桩基岩溶顶板最小安全厚度值,并将其与工程实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力学分析方法,在实际工程中仅可作辅助参考;数值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意义;桩基岩溶顶板最小安全厚度一般为桩径的2.5~3.0倍。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地区具有大量的岩溶分布,在此区域进行桥梁桩基工程在施工时经常出现漏浆、塌孔、卡钻等工程事故,如何科学合理处理这些工程问题,有助于施工工期、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文章立足于实际工程背景,介绍了桥梁桩基施工遇到岩溶时的部分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3.
刘丽  刘群 《交通科技》2015,(1):102-103
以万利高速公路长安寨隧道为工程背景,综合考虑岩组岩性、地质构造、岩溶水动力分带和地形地貌等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对岩溶隧道水害风险进行评估,确定了岩溶隧道水害风险等级,并根据风险等级制定了岩溶水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青藏高原特殊的地质构造背景下,区内岩溶发育具有其独特性。为探究高原型岩溶的发育特征,探索高原型岩溶的调查分析方法,为高原岩溶区隧道工程选线提供参考,以藏东南怒江峡谷区某隧道工程为依托,通过调查确认区内现存各级夷平面的地形、地貌、结构特征,参考其对应的古气候特点,分析该区高原型岩溶的阶段性发育特征;利用地表岩溶现象调查数据、航空电磁物理勘探及深孔钻探成果,进一步分析区内岩溶的垂直分带规律,验证基于夷平面演化分析高原型岩溶发育程度的可行性;统计隧址区出水点的分布高程,采用其流量、同位素测试结果,结合岩溶发育规律分析岩溶水的补径排特征,划分岩溶地下水的垂直分带;在此基础上,分析岩溶区隧道工程潜在风险,提出隧道选线及工程设置建议,以降低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岩溶塌陷与强烈突涌水风险。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总结西南岩溶地区挖方工程土石比确定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西南某岩溶山区大面积挖方工程,系统地研究了岩溶山区土石比的确定、计算方法以及精度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岩溶山区大面积挖方工程确定土石比的方法和工作程序。工程实践证明,按此方法和程序,获得的土石比精度高,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万燕 《路基工程》2008,(3):196-197
根据设计和参加浙赣线覆盖型岩溶路基塌陷整治工程,总结了岩溶整治工程特点,可供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岩溶及岩溶水等不良地质是控制线路方案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阐述沿江高铁宜昌至涪陵段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岩溶发育区对高速铁路工程的影响,并结合宜万铁路岩溶区经验教训,通过该项目岩溶发育区段地质选线案例,总结出山高壁陡的岩溶发育区高速铁路地质选线主要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岩溶路基注浆加固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赣龙铁路一段岩溶路基注浆加固工程的施工实践。介绍岩溶路基注浆加固机理、施工方法、施工工艺、质量控制以及效果检测等。  相似文献   

9.
彭都  刘伟  赵福玉  潘建华  彭建兴 《隧道建设》2019,39(Z2):269-282
为解决传统勘察手段及方法很难查明岩溶发育特征的难题,以昆明轨道交通4 号线岩溶专项勘察为案例工程,介绍在岩土工程初步勘察、详细勘察的基础上,采用以工程地质钻探及现场物探测试(孔间层析成像(CT)、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为主,并结合工程地质测绘、原位测试、钻孔抽水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等综合勘察技术手段和方法,查明了线路沿线的岩溶分布、规模及形态等发育特征,并对其做出定量或定性评价,为岩溶专项治理施工图设计、优化设计方案及完善施工组织设计等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查明黔恩高速公路仰头山隧道隧址区岩溶水发育特征,在分析其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将仰头山隧道岩溶水系统进行划分,并对各系统的含、隔水介质、水文地质结构、岩溶发育情况及排泄量等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各岩溶水系统与隧道间的关联与影响。  相似文献   

11.
岩溶危害是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需要解决的主要不良地质问题。通过勘察,初步查明了沿线岩溶水水害、桥基溶洞、地表塌陷和隧道突水、突泥等4种主要岩溶危害的分布范围、特征和存在的主要岩溶问题,提出了处理各类岩溶危害的对策措施和下阶段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崔炫 《交通科技》2012,(4):66-68
介绍了岩溶的类型及对隧道工程的影响和危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线位避让、岩溶水处理、合理选择隧道衬砌结构、坑道形式等设计建议及安全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13.
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岩溶地区公路建设面临的工程技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难题,通过大量调研分析、室内外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对岩溶地区公路建设中地质勘察、基础稳定性评价、筑路材料资源利用、工程病害处治和岩溶环境保护等五大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开发了隐伏溶洞顶板变形监测技术与装置,隐伏溶洞精细探测技术,建立岩溶地区公路工程综合勘察技术体系;提出含隐伏溶洞地基公路路基稳定性评价方法、桥基承载力确定新方法;揭示岩溶水作用下路基变形破坏机理,提出相应公路岩溶病害防治技术;研发了路面抗滑耐磨材料、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提出岩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公路路域植被变化规律,研发了岩溶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处理设施等.  相似文献   

14.
根据湖北保宜高速公路红岩寺隧道初勘及初步设计成果,从隧址区地质条件、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对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按照《隧道岩溶涌水专家评判系统》对红岩寺隧道进行了涌水量预测,并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及工程环境影响等对红岩寺隧道初步设计的K线方案与E线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种对环境影响最小,更有利于隧道施工安全的最终设计线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发生在羊角脑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表塌陷及岩溶突水事故,通过微分电测、探地雷达探测与钻探等手段,详细研究了事故发生地段的工程地质情况,分析了该隧道岩溶的发育、赋存、出露以及规模等特征,提出地形地貌、岩溶溶蚀、上覆土压力以及地下水下降等是造成地表塌陷及岩溶突水发生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建议结合超前地质预报,采用注浆处理、改进掘进措施并控制爆破作业工法等治理措施,对羊角脑隧道岩溶地质灾害进行了处治.  相似文献   

16.
湘西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对高速公路施工及运营安全构成极大的潜在威胁。在对其进行岩溶勘察的过程中,传统的钻探方法存在周期长、成本高、场地受限等缺陷。主要探讨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湘西张家界~花垣高速公路勘察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实践证明,工程物探方法可以弥补钻探以点代面的不足,并在湘西地区岩溶勘察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探讨湘西岩溶发育规律及后期的道路岩溶探测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广州地铁三号线北延段岩溶处理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广涛 《隧道建设》2009,29(1):61-64
岩溶地质对地铁盾构隧道、明挖结构的施工以及建成后运营的维护都有较大影响。广州地区地铁施工在岩溶地质条件下,根据地质情况划分高、低风险区,高风险区范围岩溶、土洞必须进行填充处理。以广州地铁三号线北延段的岩溶处理设计为例,根据具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详细介绍岩溶处理的目的、原则、措施、施工注意事项及检测标准等内容。岩溶处理具体措施分盾构区间地段和明挖结构地段2类。  相似文献   

18.
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易发生涌水、涌泥、塌方等灾害。针对地质勘探、监控量测、超前地质预报、超前钻探、地下水监测等单项技术在岩溶灾害风险预测方面的不足,根据溶洞与开挖面的位置关系、补给水源、岩溶发育程度及规模、埋深、围岩级别这5个主要的致灾因子,提出岩溶隧道灾害风险预测模型。对5个致灾因素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灾害风险等级,并据此提出防灾预案和拟定工程措施,以提高岩溶隧道施工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隧道穿越岩溶区难以避免,尤其是岩溶发育强烈且复杂的地区,公路隧道的岩溶病害将更加突出。深入认识隧址区岩溶发育规律,有效规避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以云南晋宁-红塔高速公路的光山4号特长隧道为例,通过大量调查、物探、钻探、水文试验、分析论证,基本查明了隧址区域岩溶发育的主要特征和岩溶水补给、径流、排泄等规律,分析了隧道开挖与地下暗河的相互影响关系,探讨了路线如何有效避让或减轻大型岩溶洼地、溶洞和槽谷等发育地段工程地质问题。综合工程勘察与研究结果确定,设计隧道主体处于岩溶水的水平径流区,平面上大角度与九龙池暗河相交,并高于暗河100m以上,与暗河间没有直接影响,隧道施工出现涌突水风险小。九龙池泉水的出流量主要受降雨量控制,开挖对出流量影响有限且施工污染泉水风险小。因此,根据岩溶水文地质勘测研究结果设计的公路隧道路线方案合理可行。本文成果对岩溶区公路隧道工程选线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该文简要介绍高密度电法的原理,并运用该方法在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岩溶地区勘察中快速有效地查明了岩溶的埋深、形态、规模及发育分布等特征,结合工程具体应用,指出了具体施工各个环节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着重叙述了如何确定岩溶深度分布特征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