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振动荷载作用下熔融石英砂液化破坏过程中动变形和动强度变化规律, 促进透明土技术在岩土工程动力特性可视化模型试验中的推广和应用, 对构成透明砂土骨架结构的典型粒径(0.5~1.0 mm)熔融石英砂开展饱和试样动三轴试验; 研究了不同围压、加载频率和动应力比等试验条件下熔融石英砂试样的累积轴向应变、动孔压发展模式、动应力衰减、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的变化规律, 并将试验结果与相同级配的标准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熔融石英砂累积轴向应变随动应力比的增大呈现出由稳定型向破坏型转变的趋势, 加载频率为0.5~1.5 Hz时, 临界动应力比为0.150~0.175, 小于标准砂的0.200~0.225;升高围压、增大动应力比、降低加载频率会加快试样塑性应变累积, 缩短液化破坏时间; 熔融石英砂孔压发展模式随围压增大逐渐由Seed孔压模型向指数型过渡, 增大加载动应力会加剧液化破坏后孔压的振动幅度; 相同动应力比下, 熔融石英砂与标准砂的动应力与动应变呈现线性相关, 在围压大于200 kPa时, 二者动应力衰减幅度随围压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熔融石英砂的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表现为线性关系, 动弹性模量随动应变的增大呈现出双曲线型减小的趋势, 并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 阻尼比随动应变的增加先增大后基本稳定在0.22, 发展曲线受围压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交通循环荷载下黄河冲积粉土的动态特性, 基于室内应力控制式动三轴试验, 并考虑动应力、含水率两个因素的变化, 研究了压实粉土的累积塑性变形、回弹模量及临界动应力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 循环荷载下压实粉土的累积变形与动应力、含水率的高低均有关, 动应力越大, 累积变形随含水率增加而增长较快; 压实粉土的回弹模量随动应力增加而缓慢降低, 随含水率增加线性减小; 压实粉土的临界动应力随含水率增加线性降低。 相似文献
3.
4.
为分析雄安新区粉质黏土的动力特性,采用GDS多功能动态循环三轴试验系统,对雄安新区粉质黏土进行14种工况(不同围压、固结比和加载频率)下的动三轴试验,深入分析了动骨干曲线、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阻尼比等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规律及相关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随动应力幅值的增大,动应变呈非线性增长,且存在某一临界动应力值;随动应变的增大,动模量逐渐减小,且减小速率先快后慢、最后趋于稳定;随动剪应变增长,阻尼比呈非线性增长,且阻尼比最大值不超过0.12;随围压与固结比增大,动强度和动模量均明显增大;围压与固结比对阻尼比影响较小,具有归一性特征;随频率增大,动应力幅值、动弹性模量增大,但增长幅度并不明显。综合分析三变量对雄安新区粉质黏土动力特性的影响程度得出:围压影响最大、固结比次之、加载频率最小。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内试验,对砂土的动力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指出了砂土作为路基的填料与一般土质的区别。试验对砂土进行较系统的试验研究,得到一些有使用价值的成果,为高速公路砂土路基设计与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砂土路基的施工质量将直接影响路基的整体强度,而科学、经济、合理的施工工艺是保证路基施工质量的关键。通过对砂土进行较系统的室内试验研究所得到的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可为高速公路砂土路基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砂土路基的动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砂土路基的施工质量将直接影响路基的整体强度,而科学、经济、合理的施工工艺是保证路基施工质量的关键.通过对砂土进行较系统的室内试验研究所得到的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可为高速公路砂土路基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9.
采用GDS非饱和三轴仪对黄河冲积粉土击实土样进行同时控制净室压力和吸力的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了吸力和土样强度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非饱和与饱和土样均呈现出应变硬化的双曲线形应力.应变关系;非饱和状态下土样的内摩擦角近似等于饱水状态下的有效内摩擦角,同时总黏聚力随吸力增加而线性增大;随着吸力的增大,土样的强度提高,说明吸力对土体具有强化作用;土样临界状态线的斜率是一个与吸力无关的常数,临界状态线在q轴上的截距μ反映了吸力对强度的贡献,对该击实粉土,μ和s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饱和软黏土路基条件下布袋注浆桩的挤土效应,以布袋注浆桩加固某饱和软黏土路基工程为例,通过现场试验对桩体成型过程中的桩周土体位移和超静孔隙水压力进行了分析. 运用测斜管监测了成桩时桩周土体的水平位移,得到了土体位移的分布特征和土体位移随注浆压力与时间的变化规律;运用孔压计监测了成桩时桩周土体中超静孔隙水压力,得到了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分布规律与变化趋势. 试验结果表明:成桩后,桩周土体水平位移呈现“马鞍形”分布,在距离地表0.1~0.3倍和0.8~1.0倍的桩长位置处出现最大位移;桩体成型挤土产生水平位移的范围约为桩径的6倍;桩体养护成型后,标准施工下的注浆压力对挤土效应的影响甚微,同时桩周土体水平位移会出现明显回弹,回弹位移值为注浆当天的40%~60%;超静孔隙水压力在前10 d消散较快,超静孔隙水压比随土体与桩体间距离的增加而呈现近似于线性规律的衰减,其影响范围约为10倍桩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车辆运行特性,从时空和微观的角度,运用概率论、运动学原理和 M/Ek /1(N) 排队模型,对港湾式公交站车辆的延误问题进行研究.将公交在港湾站台的延误按阶段分类并定性分析延误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公交车辆进出站台及在站台内外运行过程和机理,构建公交进站延误时间、停靠延误时间及出站延误时间模型,推导单泊位和多泊位站台的公交延误模型.采集长沙市雨花区4个站点的公交运行数据,绘制延误变化趋势,并将计算值与实测延误时间进行比较,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交在港湾式站台的延误随公交到达率增大呈指数增长,随上下车乘客数增多呈对数函数增长,随相邻车道流量增大呈递增的抛物线增长. 相似文献
12.
车辆到站时间的不准时性严重影响着需求响应型公交的服务水平和乘客选择公共交通的出行意愿,因此,本文对考虑车辆随机到站时间的动态需求响应型接驳公交线路优化问题进行研究。以运营商成本、乘客乘车时间成本、乘客等待时间成本组成的系统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数学模型,通过优化车辆路径寻求系统总成本最优的需求响应型接驳公交服务方案,其创新之处在于,在服务过程中允许乘客提交实时出行需求;定义车辆到站时间服从已知分布以描述其随机性。提出一种遗传算法和邻域搜索相结合的启发式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该算法融合了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优势和邻域搜索的局部搜索能力,通过算例测试分析对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及先进性进行验证。最后,基于西安市延平门地铁站设计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考虑车辆随机到站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乘客时间成本和系统总成本。 相似文献
13.
雷胜友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0(8):114-119
对于加筋土强度的研究,多数研究者大都仅考虑加筋的直接作用,但还需考虑加筋的间接作用,若考虑间接加筋作用后,加筋土强度还会有很大提高.为此从间接加筋作用出发,仍将加筋土的破坏分为拉断破坏和黏着破坏,针对轴对称荷载下斜向布筋的加筋土三轴试样,认为试样处于极限平衡状态,通过改变间接作用范围内土的黏聚力大小,并通过内力分析,认为试样处于静力平衡状态,从而得到极限平衡条件下加筋土的大主应力表达式,再针对增大的黏聚力满布加筋作用范围、填料为砂土、加筋层与试样横截面夹角为零度及不考虑间接作用等情况做了详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当间接加筋作用范围内土的黏聚力增大时,加筋土强度会有很大提高,当间接加筋作用满布加筋层的作用范围,则间接加筋作用会发挥到最大;当筋材与试样横截面夹角为零度时,加筋效果最佳;当考虑间接加筋作用时,加筋砂土也会表现出很高的似黏聚力;当不考虑间接加筋作用时,则强度表达式就变成通常情况下的加筋土强度表达式. 相似文献
14.
试验研究发现,粘质粉土的标准击实曲线呈双峰特性,压实性能较差,压实后的干密度和压实系数很难达到设计要求.故不宜作为填方工程的土料。通过标准击实试验、静力压实试验,系统地研究粉质土的动、静力学击实性能,明确粉质土的工程特性.并最终得出粉质土的静压力和压实的难易程度与颗粒级配以及液限等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粉质土压实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发现,粘质粉土的标准击实曲线呈双峰特性,压实性能较差,压实后的干密度和压实系数很难达到设计要求,故不宜作为填方工程的土料.通过标准击实试验、静力压实试验,系统地研究粉质土的动、静力学击实性能,明确粉质土的工程特性,并最终得出粉质土的静压力和压实的难易程度与颗粒级配以及液限等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依托临海高等级公路南通段的工程设计,对沿线的土样进行了物理状态测试、颗料分析、液塑限分析、击实特性试验、膨胀性分析,及承载比(CBR)等试验,确定了现场的土质为粉粒为主的级配不良土,不能直接作为路基填料使用。对比分析了作为路基填料的几种土质改良方案的承载比试验结果,及作为路面结构底基层材料的几种土质改良方案的无侧限抗压试验结果,提出了路基填料及路面结构底基层材料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沥青层疲劳寿命与层间接触状态、温度和轴载荷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考虑层间状态的沥青路面结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沥青层底动应变的影响规律;通过引入常用的沥青路面疲劳寿命模型,构建了适用于半刚性沥青路面的沥青层或超薄路面的沥青层在多因素作用下的疲劳方程一般表达式,确立了沥青层疲劳寿命与各影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及其最不利点位.研究结果表明:层间结合系数、温度、轴载荷均对沥青面层疲劳寿命具有明显影响,且分析点位不同,影响程度不同;加强层间粘结能显著提高沥青面层疲劳寿命,在最不利分析点位处,当层间结合系数由0.5增大到0.7时,疲劳寿命提高13.6倍. 相似文献
18.
利用冷却特性测试仪对三种常用淬火介质进行性能测试,对冷却特性曲线以及热处理后的材料显微组织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正常使用一个月时间,N32机械油、水基高聚物淬火介质冷却能力下降,所处理试样的强度较低,而快速淬火油冷却能力提高,所处理试样的强度略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