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蒙华铁路湖南段京广铁路特大桥跨通海路128 m简支钢桁梁拼装为研究对象,阐述利用BIM技术模拟钢桁梁支架原位拼装施工方法。建立钢桁梁桥整体BIM模型,进行各部件间碰撞检查,提高加工制作效率,降低返工风险;建立钢桁梁桥原位拼装支架体系和起重龙门吊BIM模型,利用BIM技术进行场地优化布置,并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确保施工安全;模拟钢桁梁拼装BIM技术的应用,实现了钢桁梁杆件精确加工和精准安装目标,保证了拼装质量和工期、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推进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结合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三期(东延伸)金海路站项目,运用BIM技术建立三维可视化施工模型,从控制施工风险、进度、安全、质量和施工全过程5D虚拟建造等5个应用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实践表明,BIM技术可以实现施工管理的精细化、信息化,在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以宁启铁路滁河特大桥1-96 m钢桁梁为例,介绍了钢梁在河岸搭设支架拼装,在水中以拖船和支架为支撑,以千斤顶为拖拉动力,拖拉法施工钢桁梁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4.
BIM5D技术是BIM技术发展到现阶段实现多维度表达的最新方式,其以三维可视化BIM3D为基础,进一步附加时间信息形成BIM4D,继而附加费用成本信息发展为BIM5D。本文分析目前BIM技术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并针对铁路四电工程在当前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通过已有的WBS(工作分解结构)将模型构件与成本信息关联时存在的众多问题,提出在关联产值成本时的解决方法。通过铁路四电工程BIM模型建立、工程量汇总统计、BIM模型与进度及成本相关联三个工作流程搭建BIM5D模型,系统阐述由中铁二十一局自主研发的铁路四电BIM5D系统在通信工程施工中成本动态管控流程。  相似文献   

5.
研究以BIM模型为核心,时间轴为主线,在统一坐标系下,将施工流程各部分有机串联的4D BIM原理及应用;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面向高铁特大桥虚拟化施工的4D BIM系统.实践证明,该系统实现了BIM信息与施工管理信息的有效交互,结构稳健、施工准确、可扩展性强;为"智慧工地"建设探索了有益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1×64m钢桁梁跨高速公路拖拉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介绍了钢桁梁拖拉施工中上下滑道的设计施工、卷扬机的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控制,以及今后同类型施工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春申特大桥1—96m钢桁梁跨越沪昆铁路是该特大桥施工中的关键节点,为保证既有沪昆铁路运输安全,减少对运输生产的影响,工程采用钢桁梁转体技术,该施工技术在上海铁路局管内尚属首次,针对该专项技术进行了基本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研究基于BIM的"轨道交通信息模型管理系统"在广州地铁机场北站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主要从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等方面阐述基于BIM的"轨道交通信息模型管理系统"对施工的影响,该研究有助于实现信息共享、多专业协同、缩短工期及降低成本,提高施工效率以及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TZNTJ-18标段上跨京沪铁路单孔96 m下承式钢桁梁无导梁顶推施工技术,对钢桁梁的结构形式、无导梁顶推施工特点及难点进行了阐述,着重对拼装临时支架、临时支墩、上下滑道、顶推及纠偏装置等临时结构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对施工中的关键控制点、线性控制、纠偏及防溜等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它在行业中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很多施工企业都开始引入BIM技术来优化自身管理。从施工方的角度,以遵义高铁新城项目为对象,研究建筑信息模型在商业综合体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阶段的应用。首先对该项目的具体情况及重难点进行梳理归纳,然后结合BIM技术的特性设立BIM应用目标及方案,通过BIM技术,分析项目驻地情况并规划驻地布局确定各设施的摆放位置、辅助工地监控系统的布局、辅助分析异形钢构、支撑机电管线综合优化、模拟幕墙预拼装、利用BIM5D管理平台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二维码可视化技术交底提高交底效率,通过多个场景的BIM应用实践,分析总结BIM技术的运用效果,提供实践经验成果案例,从而使企业更合理应用BIM技术提升企业整体创效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BIM技术特点与优势、目前工厂钢桥制造特点进行探讨分析,以沪通长江大桥钢桁梁制造项目为依托,基于Tekla三维模型,从技术管理信息化、三维设计与加工一体化、激光追踪测量精度控制、构件二维码物联应用以及焊接数据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及前期应用分析,总结实施情况并提出BIM技术应用的深化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智慧工地和智慧建造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解决跨海大桥设计、施工、协同管理的数字化建设难题,以澳氹第四条跨海大桥设计连建造工程为研究对象,在设计阶段利用BIM技术的数字化承载和可视化表达能力,解决了钢桁梁桥桁架结构、桥墩和主桥大节段钢结构设计深化问题,基于BIM技术实现设计计算交互与参数化设计、下部结构视觉化表达和配筋设计、三维碰撞检测设计;在施工阶段融合无人机倾斜摄影、全景监控技术实现基于GIS+BIM的基础信息化平台,融合PM管理实现GIS+PM的可视化、移动化项目管理,融合IOT技术形成BIM+IOT的“物联网”施工管理平台,打造BIM+智慧工地。结果表明,通过本次BIM技术在澳氹四桥施工阶段的应用,在桥梁施工、桥梁设计BIM新技术应用以及BIM+协助项目管理方面做出有益探索,节约成本约1 500万元,节省工期约57 d,在助力澳门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数字化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客货共线100 m简支钢桁梁桥墩纵向水平刚度限值,建立了线-桥-墩一体化空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桥墩纵向水平刚度对无缝线路受力特性的影响规律,以钢轨强度、梁轨相对位移和断缝值为控制指标,提出了客货共线100 m简支钢桁梁桥墩纵向水平刚度取值。结果表明,随着简支钢桁梁桥墩纵向水平刚度的增大,钢轨伸缩附加力增大,钢轨制动附加力和梁轨相对位移降低;对于100 m简支钢桁梁,控制桥墩纵向水平刚度的指标是钢轨强度,且受钢轨温度变化幅值影响较大;综合考虑钢轨附加力和桥梁工程经济性,通过全桥铺设小阻力扣件可显著降低桥墩纵向水平刚度限值,此时桥墩纵向水平刚度建议为1 400 kN/(cm·线);研究成果可为100 m简支钢桁梁的桥墩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安庆—九江铁路庐山站96 m钢混梁特大桥转体施工工程为背景,研究大型复杂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受力问题。根据该钢混梁桥的转体施工方法,建立钢混梁桥施工各阶段的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危险工况下的结构应力状态。采用应变传感器对现场施工中桥面板和钢桁梁关键部位的应力进行了测量,对比分析了桥梁施工中的应力现场监测结果和计算结果,给出了钢混梁桥施工过程的安全评估结果和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15.
利用3D建模技术和互联网数据库技术将建筑工程构建成具有4D结构化数据库的工程数字化模型,数据粒度达到构件级,降低后期运营维修成本。利用BIM云平台实现对装饰装修工程量概算和成本控制,形成以BIM为核心的项目管理流程体系。通过对重大施工方案三维模拟,模拟出不同施工方案下的施工风险及施工成本最优方案,在保证施工安全、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利用三维模型对现场工人三维技术交底,实现建筑图纸的集成化和可视化,提高读图效率。  相似文献   

16.
国际工程招标中,越来越多的项目业主要求投标单位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投标和实施。通过对BIM在迪拜玛仕瑞克银行办公大楼项目投标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研究,阐述了BIM模型的创建过程,BIM与BOQ的联接方式,BIM在施工方案编制时的作用,BIM与施工计划的关系,BIM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BIM与采购、财务平台的关联,总结出BIM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在进度安排、成本控制、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方法和作用,以期为施工企业进行BIM技术研究和应用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徐勇  戴晓春 《铁道勘察》2007,33(Z1):24-27
以某高速铁路96m下承式简支钢桁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整体有限元模型,对钢桁梁不同桥面结构形式进行计算分析,得出不同桥面结构形式的受力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以勉县汉江大桥63 m简支梁节段拼装施工为背景,根据项目施工特点,基于建立的BIM模型,进行各部件间的碰撞检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返工风险;利用BIM技术进行场地优化布置,确保施工安全,控制施工成本;建立基于BIM技术的施工管理平台,进行工程精确算量、施工进度和资料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实践表明,BIM技术的合理运用,实现了项目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安徽某铁路通道采用96 m钢桁梁跨越既有皖赣双线铁路,施工采用分节间拼装后,钢梁前端不设置导梁,在两个主墩间增设临时支墩施工技术,完成拖拉施工。以此为例探讨跨越既有运营铁路架设钢桁梁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金山铁路春申特大桥结构型式为1×96 m的下承式钢桁梁在16°夹角情况下无平衡重转体跨越既有繁忙干线沪昆铁路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及对策,并通过施工总结,对改善简支梁桥无平衡重转体过程中的相关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