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运输通道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综合运输通道内旅客出行距离长、频率低的特点,基于非集计理论和纯选择行为抽样调查法建立综合运输通道内旅客选择行为的Logit模型.对京沪运输通道内旅客选择行为随出发时间和出行距离变化情况的模拟表明,中长距离的旅客对综合运输通道内客运产品的选择受出发时间影响较大,客运需求结构在不同时段存在显著差异,而短距离旅客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受出发时间影响较小,此外各种运输方式的典型客运产品均存在优势运输距离范围.与京沪运输通道客运产品结构现状对比的结果表明,由综合运输通道内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模型得到的结果能够反映通道客运需求结构的现状,并且能够解释由客运供需矛盾引发的购票困难等现象,从而为综合运输通道客运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客运产品的合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沪杭运输通道内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沪杭客运专线的建成,沪杭运输通道内原有运输格局被打破,各交通运输方式的结构将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沪杭运输通道旅客进行SP和RP调查,分析沪杭运输通道客流的构成和旅客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特征,运用非集计的多项Logit模型建立旅客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分别标定不同月收入旅客群体的出行效用函数。利用该模型,计算沪杭客运专线开通后,基于多种客运专线服务水平方案下的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分担情况和客运专线的客流结构。从各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及有序竞争的角度,得出客运专线在沪杭通道内的合理定位,并提出票价和开行间隔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输通道中公路与铁路旅客选择行为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基于定义供应链运输需求特性,对运输需求特性做出分析,得出不同条件下供应链的运输需求特性不同的结论。并根据不同的运输需求特性,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最后,通过1个算例讨论具体的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交通出行选择行为理论与模型的发展历程和理论渊源出发,阐述随机效用理论、期望效用理论、累积前景理论、后悔理论及非/半补偿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现状,并对其在决策准则、决策情景、决策者假设和决策策略等方面比较分析,指出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适用性。基于效用最大化的模型在实践中应用广泛,但其理性人假设和补偿形式受到质疑,其替代模型在描述和预测出行选择行为上有更大潜力,但需进行有效性验证。与贝叶斯学习、博弈论等结合描述出行选择的动态过程、从出行产生的内在机理和决策心理出发构建出行选择行为模型及大数据环境下的交通出行行为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自驾游汽车运输班列是新型自驾游出行方式。以经济性、快速性、便捷性、舒适性和安全性为指标因素,建立自驾游旅客出行广义费用函数;结合非集计理论和方法,构建自驾游汽车运输班列分担率模型。以北京-杭州旅游线路为例,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进而分析不同收费价格下分担率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收费越高,其分担率越低;在当前收费水平下,分担率可达23.8%,未来,自驾游运输班列可成为自驾游出行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运输通道是指在一个运输带状地域内,由多种运输方式通过合理分工组成的客货流密集走廊。采用时间价值模型预测运输通道内多种运输方式的客运分担率,从经济性、快速性、方便性和舒适性等方面构造旅客的广义出行费用,提出一种计算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旅客单位时间价值的方法,最后以柳南运输通道内柳州—南宁客流区段作为实例进行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简称:高铁)客流一天之中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呈现出高峰、平峰、低谷的特点。文章利用“削峰填谷”思想,基于分时定价理论和Logit效用函数,考虑旅客选择出行方式的行为因素,以及线路通过能力、客车容量等约束,建立以高铁企业收入最大化为目标的分时定价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通过某铁路线实际算例,验证上述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验证结果表明,高铁分时定价策略有助于提升高铁市场占有率及运营企业客运收益。  相似文献   

9.
客运专线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研究,对了解旅客的实际出行需求状况,科学地制定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考虑影响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模拟了旅客出行的选择过程。利用非集计方法,构造了旅客出发时刻和运输方式选择行为的双层巢式逻辑决策模型,并对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进行分析。在大量问卷调查基础上,收集了石太客运专线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叙述性偏好和显示性偏好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工作。利用最大似然法,对模型的上下选择层的参数进行估计。根据回归得到的参数,分析了当城际之间的客运通道引入客运专线时,旅客的个人社会经济因素、时间因素、运输方式等属性对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货物运输通道内运输方式分担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影响货主选择货物运输方式各类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改进的Logit模型(评定模型)。并以锡盟地区白音华—赤峰通道为例,研究了通道内公路和铁路运输竞争力情况,并用该模型对未来新增铁路货运通道后,运输方式分担率的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方式链为例,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两端的接驳方式,构建基于交叉巢式Logit(CNL)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出行链联合选择模型。模型从出行全过程角度,将轨道交通两端的接驳方式纳入一个模型里进行联合选择。模型选取出行者社会经济特征,发生端出行特征,到达端出行特征三类特征变量,建立联合概率模型,对特征变量进行标定。模型结论显示:(1)以到达客流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对于交通接驳便捷程度的敏感性更高;(2)公交接驳方式转化为小汽车接驳的可能性更高。对于揭示城轨接驳规律,优化轨道接驳系统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冠儒 《中国铁路》2011,(12):71-74
由于城市中心城区的功能过于集中,而居住区则多集中于城市外围,形成的潮汐式交通流量造成地铁在高峰时段运营压力非常大,平峰时段能力浪费较大。通过分析乘客出行的行为习惯,引导乘客在不同时段选择不同的乘车线路,以达到高峰时段乘客根据线网各线路的情况“错峰乘车”、平常时段降低地铁公司运营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以计划行为理论(TPB)为基础构建低碳出行行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出行者交通行为决策的各因素,并收集整理我国大中型城市出行者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TPB因子均为有效影响因素,引入预期后悔和行为习惯可以增加TPB对出行行为的解释力,出行意向对出行行为的效应最大。最后,基于各因素的作用路径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公交系统和健全政策法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Nested-Logit模型的国际集装箱运输链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陆腹地至沿海港口间的国际集装箱公路、铁路运输链为研究对象,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选取港口航线密度、通关便利度、运输时间、运输费用、可靠性作为托运人运输链效用函数的变量,建立Nested-Logit模型。运用义乌市国际集装箱托运人的RP/SP调查数据,标定模型参数,分析托运人的运输链选择偏好,估算各条运输链选择概率的运输时间、运输费用、可靠性的弹性及其边际替代率,并据此提出发展海铁联运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开通义乌与港口之间的集装箱五定班列并辅以优惠的价格政策,可大幅提升铁路在国际集装箱运输链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货物运到时限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客户关注的核心指标,为应对运输市场竞争,增加市场占有率,在借鉴既有货物时间价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保障运到时限为目标,引入逾期惩罚效用函数,应用前景理论构建基于运到时限要求的运输方式选择模型,并以上海—贵阳区段铁路、公路运输玉米为案例,分析在不同运到时限要求下的运输方式选择概率,为企业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开发符合客户需求的货运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朱森 《铁道车辆》2006,44(6):33-37
介绍了国内外粮食漏斗车的发展概况,对比了专用粮食运输车辆与粮食集装箱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了我国新一代粮食专用车的性能参数与结构选取。  相似文献   

17.
综合考虑居民出行选择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小汽车(包括出租车)和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建立了考虑油价上涨的非集计模型.验证了油价上涨带来的出行方式分担率和道路时空资源的变化,结果表明:油价上涨抑制了小汽车的出行需求,使得居民更多的采用低成本,节约资源的公交出行,实现了居民出行结构的...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对各种运输方式优缺点的比较,结合哈大铁路客运专线项目的实际,介绍了在工程建设中现场物资运输方式的具体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鹏 《中国铁路》2011,(6):78-81
在铁路与航空、公路客运市场新的竞争形势下,通过分析综合运输通道客运影响因素、现状和用SWOT分析法对主要运输方式特性的分析,指出主要运输方式应根据其比较优势,进行良好的细分市场定位,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加强运营管理和营销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同时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合理分工和展开合作,开展联合运输,共同打造合作双赢的和谐运输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