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USB的机车故障检测记录仪数据传输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当前机车故障检测记录仪所存故障的快速提取需求,结合USB接口的结构、特点,介绍基于Cypress EZ-USB2131的USB软硬件系统的开发方法,阐述该系统在机车故障检测记录仪中的应用。从实际的检测记录仪装车运行效果可以看出,USB接口技术能够为车载设备信息的提取提供高速可靠的连接,满足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关键接口数据自动测试,减少对仿真环境的依赖,对动车段(所)控制集中系统(CCS)中站场显示、车次窗、控制命令信息等所涉及的接口数据开展自动测试平台研究。基于既有接口数据和信息交互的特点,提出通过仿真外部系统自动发送、比对内外部信息中接口数据的一致性来进行CCS接口配置准确性判断。重点阐述该测试平台的测试逻辑和测试流程,可反馈接口配置问题,并定位到具体错误配置项;通过计算机代替人工完成大量机械性、重复性的数据遍历测试,减少因接口数据配置错误导致一系列不必要的重复流程,有效提高测试效率;辅以人工复核和复测,保障现场作业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动车段(所)控制集中仿真测试平台是对动车段(所)控制集中系统(CCS)软件数据进行准确性验证、软件功能进行全面测试及评估的平台。动车组车号识别与定位仿真子系统作为该测试平台的一个子系统,具有录入动车组车列位置与车号信息、实现车号识别与动车组位置定位模拟等相关功能。针对该子系统在实验室软硬件联调成本高、周期长、无法自动联动等问题,设计研究了一套适用于CCS测试及演示的动车组车号识别与定位仿真子系统,分别从功能分析、结构设计、模块划分及实现4个方面进行阐述,论证该子系统能够满足不同动车段(所)CCS前期开发调试与测试目标,对进一步完善CCS系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动车段(所)控制集中系统(CCS系统)仿真试验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从仿真试验环境的搭建以及试验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试验方法与建议,保证了 CCS系统仿真试验的准确性、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对北京贝尔公司最新推出的BITs-512系统中所采用的最新接口技术及其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动车段(所)控制集中仿真测试平台是对CCS系统软件数据进行准确性验证、软件功能全面测试及评估的平台。TDCS/CTC仿真子系统作为该测试平台的一个子系统,主要完成TDCS/CTC与CCS相关交互功能的模拟,从而达到相关接口数据及功能测试的目的。针对不同TDCS/CTC设备厂家对仿真环境的要求及交互数据格式、交互行为不同等问题,设计研究了一套适用于CCS测试及演示的TDCS/CTC仿真子系统,分别从功能分析、设计原则、结构设计和模块划分及实现4个方面进行重点阐述,论证该子系统能够满足不同动车段(所)的CCS与TDCS/CTC交互功能测试的目标,对CCS现场实施和推广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TCP/IP协议,利用Socket网络编程接口技术,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下,设计了远程服务器监控系统,实现了对服务器性能的监测和对服务器的远程控制,最后给出了系统的运行结果。  相似文献   

8.
进路的自动办理是动车段(所)集中控制系统(CCS)的核心功能之一。进路指令是由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CCS系统、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SAM)等上层智能控制系统按照列车运行调整计划或调车作业计划自动产生的进路控制命令。提出一种进路指令展示及调整方法,以CCS系统为例,将进路指令与作业执行计划关联展示,采用图形化方式展示进路指令对应的路径,通过在站场图形界面中鼠标拖拽方式调整进路指令等方式,快捷方便地实现进路指令预览及调整,从而提高进路办理安全性及效率。  相似文献   

9.
论述动车段、动车运用所的作业流程和集中控制系统(CCS系统);从阶段计划接收、列车计划编制、检修调车需求编制与转换、计划自动关联、调整计划、为计划选择进路指令方案、作业过程管理、动车组识别、计划执行的监督与反馈、控制模式方面阐述和分析CCS系统业务执行流程及主要功能。CCS系统可实现完整的调度业务闭环管理与执行流程。  相似文献   

10.
在城际铁路信号系统中,通信控制服务器CCS是地面中心控制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车-地通信、列车运行计划传输和车-地屏蔽门联控功能。ISDN服务器是CCS与车载ATP进行车-地无线信息传输的媒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此,分析CCS基本功能及ISDN服务器在CCS中的作用,介绍ISDN服务器的软硬件结构,描述ISDN服务器的通信功能模块CFM,设计CFM的层次结构、接口与流程。  相似文献   

11.
地铁屏蔽门系统与车站建筑及车辆的接口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屏蔽门系统作为地铁站台的一项主要设备,要充分考虑与其他系统的接口。介绍了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系统与车站建筑的接口,以及屏蔽门系统与车辆的接口技术要求及实施方法,还介绍了屏蔽门系统与土建结构的绝缘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列车运行效率,避免列车滞留在长大区间的防淹门区域,提出一种防淹门区域防护方案。首先,依据接口设计原则,分析防淹门系统与信号系统的接口技术条件;其次,以广州地铁18号线横沥站防淹门区域为例,结合进路信息、信号机及区段状态,优化“关门请求”“关门允许”的处理逻辑,并基于实际运营场景分析其应用效果;最后,根据全自动运行系统的特点设计防淹门旁路功能,以保证列车在防淹门电路故障的情况下能正常运行。经验证,该方案能够提高全自动无人驾驶列车通过防淹门区域的效率和安全性,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阐述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CBTC)系统的功能,讨论其系统数据所具有的空间性、一致性和关联性等特点。针对CBTC系统数据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数据供应链(data supply chain,DSC)对数据管理过程进行分析和设计的方法,给出具体设计过程的7个步骤,并讨论该方法的可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能力与运输效率的有机结合,使之在满足运营需求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营成本。基于灵活编组技术的特点,详细介绍了灵活编组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中的应用方案,包括该技术对信号系统的要求、列车连挂/解编区域的选择、列车连挂/解编轨道区段长度的设置、列车连挂与解编场景等。重点介绍了连挂列车位置报告发送方案、连挂列车接口技术、近距离停车技术、车辆网络融合技术等列车灵活编组的关键技术。以北京地铁3号线列车灵活编组技术的应用为例,对其经济性进行了分析,证明该技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实现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互联互通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的互联互通,由于涉及信号系统特有的安全设计以及各信号设备供货商的利益而难度较大。提出了CBTC互联互通的实施原则,并就CBTC互联互通技术规格的内容,从系统结构、系统设计原则、系统功能分配、互联互通接口技术规格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列车控制系统发展的趋势。介绍了一种基于车车通信的新型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信号系统的系统组成、控制逻辑,分析了该系统的特点。该系统具有降低系统复杂度、耦合度,减少系统设备数量,使功能配置更加灵活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是既有CBTC信号系统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城轨交通工程中车辆与信号系统的接口技术问题,分析了车辆-信号系统在建设期各阶段接口任务的生成原因,总结了解决接口技术问题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轻型跨座式单轨全自动运行线路以其噪音小、能耗低、经济效益好、集约化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成为中低运量运输制式发展的新热门。基于自主研发的全自动运行信号系统与国产化道岔应用为背景,以三开道岔为例,详细阐述了信号系统与道岔系统接口技术原则、接口控制和采集电路的设计原理、相应指示灯的设置要求,以及涉及到运营场景的道岔控制模式切换流程和应急模式操作流程等,可为行业内类似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基于应答器传输站台侧信息到列控车载设备的安全性、各型ATP与各型动车组的接口技术特点,确定站台侧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方案和在既有动车组上增加站台侧信息安全防护的现场实施方案。避免由于司机误打开非站台侧车门的可能,提高动车组运营安全性,对保障铁路高效运输、加强运输安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轨道交通智能综合监控系统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城市轨道交通监控系统是运营阶段管理工作的核心,其监控范围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轨道交通运营质量。目前国内的监控系统,关键设备和技术大都从国外全盘引进,很不经济,也造成了隐患。实现监控系统国产化势在必行。 研究方法: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通信、计算机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城市轨道智能运输系统的基本构想,并进一步提出城市轨道交通智能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框架。分析该综合监控系统的内涵、逻辑框架、结构信息流、物理框架和接口技术。 研究结果:跟现有的监控系统相比,智能综合监控系统具有监测范围广、分工明确、实现集中化管理、一体化协调运作和智能化管理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研究结论:对于今后国内的城市轨道交通监控系统的建设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