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的重大目标,地铁空调系统的能源节约问题愈发凸显。由于地铁设备管理用房的负荷随设备启停变化较为明显,传统定风量空调系统无法改变系统送风量,存在冷量浪费的问题。采用变风量空调系统可实现不同房间、不同时刻的按需送风。搭建郑州某地铁车站小系统变风量空调系统模拟平台,并与地铁设备用房负荷模型集成,实现房间风量的按需供给;通过变风量系统模拟平台对该地铁设备用房变风量系统进行控制模拟运行,研究系统的风量控制特性;对末端VAVbox中阀门开度进行控制,实现在不同负荷需求下房间的按需送风。结果表明,该系统实际运行风量与需求风量基本吻合,偏差小于1%;并进一步比较了定风量系统和变风量系统的温控效果,其中采用定风量系统房间温度降低至34℃(低于设计温度36℃),而变风量系统能够精确控制房间温度为36℃,避免了冷量浪费。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深圳地铁工程维护车组检测车空调风道的一个设计案例,分析了检测车单空调多独立送风区域的特点,以及影响均匀送风的各种因素,采用fluent软件对整车空调系统进行了仿真计算,完成了送风风道末端渐扩的空调风道设计,解决了末端送风距离远、回风存在压力梯度的问题.同时,对该系统进行了地面模拟试验,并进行了风量分配试验和均...  相似文献   

3.
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工程设计调试经验,对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控制进行了研究,为同时保持室内空气的温度、相对温度和节约能源,提出了将变风量与定送风状态同时控制的观点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地铁通风空调系统的变频节能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传统地铁通风空调系统采用定速调节的不足之处,研究了变频技术在地铁通风空调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及节能效果。设计了变风量空调通风系统,在变风量系统中排热风机、空调冷风机、水泵都使用变频控制,控制算法与地铁BAS深度融合,各机构协调运行,该节能技术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用于老线路的改造或新线路的设计建设。  相似文献   

5.
结合工程设计及调试经验,对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控制进行了研究,为同时保持室内空气的温度、相对湿度和节约能源,提出了将变风量与定送风状态同时控制的观点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目标速度的惰行节能控制策略。该策略使列车在满足运行时分的前提下以较低的能耗运行。同时在研究和比较了传统的列车惰行控制策略之后,优化了列车在惰行过程中运行工况频繁变换的问题,使列车运行更加合理和满足实际的操纵。最后利用VC++软件实现了该优化控制策略仿真模块的开发,线路模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通风空调系统控制方案对空调系统运行能耗有着重要影响,相关研究表明风水联动控制比 BAS 控制更 加节能高效,目前国内仍然有大量的地铁车站采用常规 BAS 控制方案,其改造成风水联动控制需要大量的成 本投入。在不改变硬件配置的情况下,常规 BAS 控制是否可以通过运行策略的优化来提升节能率、取得良好 的节能效果非常值得研究。对国内多条地铁线路车站常规 BAS 控制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实际运行 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一种控制策略的改进优化方案。选取南宁地铁典型车站,对 BAS 优化改进方案进行实测 验证,对比分析 BAS 改进模式和原 BAS 模式两种方案的运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常规 BAS 系统在进行一定 的优化改进后,节能率明显提升,能够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为地铁车站常规 BAS 控制方案运行优化提供有 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地铁变风量空调节能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铁车站空调系统能耗巨大,而其风机运行又是能耗的关键。本文提出了几种可行的风系统运行方案,并着重从能耗上对几种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变风量空调系统可以取得明显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变风量空调系统失败的主要原因,介绍了空调变风量系统的自动控制方法,探讨空调变风量系统的有效实施办法,真正达到节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国产地铁A型车空调系统风道的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地铁车辆空调风道设计的特殊性及国内地铁A型车空调的风道设计方法.利用静压腔原理设计的地铁A型车空调的送风道有效地解决了气流分配问题.并对主风道送风均匀性和客室内的气流分布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地铁A型车空调系统风道在风量分配、均匀送风方面的优缺点,提出了在保温和消除噪声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现有客车空调送风均匀性的改进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传统铁路客车空调系统送风不均匀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介绍静压送风道的结构,对不同类型的静压送风系统进行送风均匀性测试。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现有送风道由于结构不合理,存在着较大的送风不均匀现象,所测3种不同结构的送风道均存在相似的不均匀规律,并根据所测数据对送风不均匀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提高静压送风道送风均匀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介绍铁四院新建生产科研综合楼的空调系统设计,重点叙述空调冷热源方式、变风量低温送风系统等方面的设计内容。  相似文献   

13.
空调客车的空气品质与热舒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空调列车卧铺车厢存在多种空气污染物和车厢内温度分布不均匀的现状,分析空调、通风系统的布置对车厢内空气品质和热舒适状况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节能和满足乘客个体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在车厢内采用个体送风方式来改善卧铺车厢的空气品质和热舒适,并且对空调客车室内三维空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为空调客车室内舒适环境的优化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火车空调系统采用变风量单风道空调系统,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以车厢内良好的热舒适环境为目标,采用以温度为直接被控参数的间接PMV指标控制法控制空调送风量;新风量的控制则采用焓控制,能充分利用自然冷源,降低系统能耗;最后,提出了变风量系统DDC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从地铁环控系统组成入手,分析地铁环控系统各子系统的能耗特点。重点对地铁环控系统节能措施及技术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建议。通过采用变频调节、运行模式调节,适当提高送风温差,适当启用空气-水空调系统、蒸发式冷凝空调系统等有效措施,优化相关系统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地铁站通风空调系统以实现节能,以北京市某地铁站蒸发冷凝空调系统为研究对象,测试该地铁站的蒸发冷凝结合冷媒直膨式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参数,分析配风量及空气相对湿度对蒸发冷凝空调系统的影响,为蒸发冷凝空调系统在地铁站的实际运行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比分析蒸发冷凝空调系统和传统水冷式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及经济性。结果表明,蒸发冷凝器进风空气相对湿度增加50%,蒸发冷凝器换热量相应会减少28%,蒸发冷凝制冷机组能效系数会降低22%,即空气相对湿度越大,蒸发冷凝空调系统运行效率越低;随风量增加,蒸发冷凝空调系统运行效率先增加后减小;相比于水冷式空调系统,蒸发冷凝空调系统的能效系数比传统水冷式空调系统提高约9.66%,具有较好的节能性及经济性。  相似文献   

17.
结合西部某铁路客站的工程实际,提出了采用自然通风措施降低铁路客站能耗的技术方案。为了验证该方案的有效性,分别建立了自然通风仿真模型以及对能耗仿真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客站采用的自然通风方案,其室内风速场可以满足人员舒适要求;并且,当客站在制冷季采用“自然通风+常规空调”方案降温时,相较普通制冷方案,在制冷、照明和通风设备共3个用能领域,总计可以减少碳排放15 876.7 kg,节约能耗58 370.16 kW·h,节能率为21.13%。  相似文献   

18.
利用FLUENT软件对北京DKZ1型地铁空调客车客室内的温度场和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在不同的送风温度和送风速度条件下选取典型面进行对比模拟分析,得出满足人体舒适性要求的送风温度和送风速度,为城轨空调客车空调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运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通过仿真模型对某地铁车辆送风道出风均匀性进行检验与优化,得出在较小风道阻力下较为合理的静压挡板高度、位置及尺寸.研究发现,添加不同形式的挡风板可改变风道送风前端出风量,进而优化出风均匀性.主风道模型的阻力调节板高度为90 mm且距出风口边缘30 mm时,出风均匀性较好;扁风道模型的开孔挡板高度40 mm且距出风口边缘15 mm;考虑到扁风道末端渐缩段的影响,添加了 3块高度分别为40 mm、30 mm、20 mm的末端挡板,可改善出风口出风量中部位置小、末端大的状况,使扁风道出风口的出风量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20.
直接蒸发式空调系统以节能、占地小、控制灵活等特点多用于中小型建筑,地铁车站空调的冷量规模和空气末端的数量具备采用直接蒸发空调机组的条件,针对该系统应用于地铁车站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地铁车站特点,对冷却水系统进行优化整合,提出整体配置方案,从空气处理过程、制冷压缩循环、系统运营成本、土建和设备初投资等方面与常规空调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缺点和局限性;在设计中应根据具体工程的特点判断是否采用该系统。直接蒸发式空调系统作为一种运行节能、投资节省的空调方式,可以为地铁工程空调系统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