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近年来高速铁路联调联试获取的大量检测数据,开展高速铁路牵引变电所牵引回流分配指标的研究。确定牵引变电所地网回流比例和贯通地线回流比例2个考核参数,对其以往测试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和计算,得出适用于高速铁路牵引变电所牵引回流质量的判定依据,填补了联调联试中变电所牵引回流领域判定依据的空白,为综合接地系统的联调联试、动态验收和工程整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刊首语     
<正>2008年以来,为满足高速铁路建设发展需要,我国开展了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技术研究。通过京津城际铁路的联调联试工程实践,形成了以联调联试、动态检测及运行试验为主要内容的高速铁路动态验收模式,初步建立了中国高速铁路联调联试的测试技术和评价体系。经过10余年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实践,我国已建立了符合高速铁路建设特点的联调联试成套技术体系。动态检测项目涵盖了轨道、路基、桥梁、隧道、牵引供电、通信、信号、客服、综合接地、噪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现行的高速铁路牵引所回流指标,介绍了高速铁路牵引供电回流系统的组成,计算了牵引供电回流各支路的分流系数,分析了影响回流分配的各种因素。结合直接供电加回流和AT供电方式的地回流特征与差异,指出根据方差偏离均值的程度进行地回流指标判定和质量分级标准存在的缺陷。最后,综合全路高速铁路牵引供电接地系统和地网回流的情况,提出高速铁路牵引变电所地网回流动态验收标准的修改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是新建高速铁路开通前动态验收的关键环节,采用综合检测列车对高速铁路各系统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匹配关系进行综合测试、调试和优化,是一项过程复杂、需要各部门综合协调的系统试验。由于新线建设初期参与单位多,施工有缺陷,试验周期短、任务重,因此确保联调联试期间的安全尤为重要。通过分析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在汉十、郑万高铁同步联调联试工作中积累的安全管理经验,探讨如何采取多种措施做好联调联试安全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客运专线牵引供电系统牵引回流的仿真计算,分析牵引供电系统回流的分布规律,研究贯通地线的回流和截面积的关系,提出贯通地线的截面积需同时满足稳态和暂态情况下的最大电流要求,为客运专线综合接地系统的贯通地线的截面积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10月5日,首列综合检测车55201次从京张高铁新建昌平站开出,开启了京张高铁联调联试工作。据京张城际铁路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联调联试工作由运营单位组织,铁科院实施检测,建设单位和集成单位共同参与完成。联调联试是为确保动车组列车安全平稳运行,在高速铁路开通前进行的严格试验检测和调整优化。在新线工程静态验收合格后,通过综合检测列车动态  相似文献   

7.
联调联试是新建高速铁路的工程竣工后动态验收中重要环节,主要由机务系统负责执行,其核心关键与突破难点是逐级提速测试。由于新建线路的不确定性、线路坡道、外部环境等综合影响,负责逐级提速测试的机务系统面临着巨大考验及挑战。结合京雄城际线板西疏解线联、京沪高铁德禹特大桥等联调联试相关案例,从线路、供电、动力学等角度进行论述,对高铁联调联试过程中的逐级提速测试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安全措施,为新建线路联调联试的稳步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建高速铁路线路开通运营前的联调联试,是采用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对轨道、接触网、通信信号等各类基础设施进行测试,并依据测试结果对缺陷进行整改,直至各系统以及整体满足高速运行及动态验收要求的全过程。动车组动力学专业在联调联试中,通过连续测量测力轮对以及不同位置的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实时获取不同速度级下的轮轨力及振动加速度信号,在去除零点漂移和滤波后,计算得到各项平稳性及稳定性指标。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轴横向力、平稳性指标等动力学参数均关系到动车组运行安全、轮轨系统磨耗以及乘坐舒适度,因此,动力学测试保证着联调联试全过程的安全底线。介绍高速铁路联调联试中所使用的动力学测试平台及其未来无人值守方向的发展趋势,分析可知旋转遥测技术是未来轮轨力测试的首选方案。依托动力学测试平台在钢轨缺陷诊断及联调联试过程中保障安全的实例,充分证明采用动力学指标阈值对各类短波不平顺及钢轨波磨进行判断准确有效,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客运专线综合接地系统中贯通地线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目前建设的客运专线角度出发,研究综合接地的工程实施及接地的总体技术方案,得出贯通地线是综合接地系统中的关键环节。从贯通地线的选材,埋设、牵引回流等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从土壤电阻率、牵引回流等几个方面在客专工程实施时进行考虑,合理地选择贯通地线的种类。  相似文献   

10.
联调联试是新建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前,对其行车及辅助设备进行全方面系统检测和动态验证试验,参试单位较多、各专业需求不一、参试人员数量较多,给联调联试协调组织带来一定难度,通过对高速铁路联调联试现场组织管理工作归纳总结,从中梳理出比较集中、相对突出的难点,并深入分析,结合联调联试现场采取的针对性解决措施,从联调联试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信号电缆接地端统一接综合贯通地线,信号电缆双端接地时金属护套电流成为回流的又一通路,外皮电流成为对信号电缆芯线新的干扰源。结合高速铁路特点,运用电磁耦合理论深入计算和分析贯通地线和信号电缆芯线间的感应耦合参量、信号电缆外皮和芯线间的互感等,比较分析信号电缆单端接地和双端接地的结果,对目前高速铁路联调联试中讨论较多的单、双端接地方式对芯线的干扰问题,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合武铁路湖北段联调联试试验的试验组织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铁路的联调联试需要铁路局、客专公司和各参建单位共同协作进行,在1个月之内完成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工作.主要就合武铁路湖北段联调联试及检测试验组织经验进行探讨,供新建客运专线联调联试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设备的机电特性、设计考量、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与普速铁路存在较大差异,联调联试期间更存在施工单位多、维修作业时间不固定等许多临时性变动,采取标准化停送电流程才能确保联调联试安全有序完成及现场作业人员安全.为加强新建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期间停送电安全,明晰管理责任,规范管理制度,在深入研判高铁联调联试供电设备...  相似文献   

14.
以武广客运专线高速铁路重联编组运行为背景,针对动态试验(联调联试)中接触网和信号工程接口部分出现的问题,分析了牵引供电轨回流通道中信号扼流变压器、接触网吸上线、接触网垒变电所回流电缆方面的工程技术应用,针对动车高速运行中牵引电流和动力缺失的影响,提出了工程设计施工方面的建议,供今后高速铁路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经营业态     
大西客专在陕西境内展开联调联试 据《人民铁道》报道,日前,西安铁路局各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登上大同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试验列车,对陕西境内线路设备进行联调联试。这意味着中西部又一条高速铁路将投入运营。西安局成立了大西客专联调联试领导小组,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加强设备静态验收、动态检测、  相似文献   

16.
正9月16日,55001次动态检测车从大兴机场站鸣笛始发,标志着京雄城际铁路大兴机场至雄安段正式开始联调联试。此次联调联试分动态检测和运行试验两个阶段进行。动态检测通过检测列车、综合检测列车和相关检测设备,在规定测试速度下对轨道、道岔、路基、桥梁、隧道以及牵引供电、接触网、远动、通信、信号等系统功能、动态性能和系统状态进行检测,为动态验收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8月13日,郑万高铁郑州东至邓州东段正式开始联调联试,综合检测列车和检测确认列车同步上线检测,标志着河南段线路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据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联调联试的目的是在新线工程静态验收合格后,通过综合检测列车和检测确认列车,以动态检测对各系统及相关系统间接口、匹配关系进行综合测试,评价和验证牵引供电、  相似文献   

18.
高速铁路工程建设的开展,包含高速铁路设计施工至开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联调联试作为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旨在对高速铁路系统的功能进行综合调试,确保其达到设计标准和开通运营要求。文章针对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提出由各相关单位组成联调联试的现场管理机构,以试验为主导行车主线的工作机制,将测试项目及测试装备的测试流程分为静态和动态2个阶段,采用逐级提速测试、运营场景类测试以及运行参数类测试的测试方法。提出的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总体方案,可为我国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方案设计搭建整体框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石太客运专线UM2000轨道电路在开行CRH380型动车组列车时,由于牵引回流干扰,导致轨道电路电压波动甚至造成红光带。通过对牵引回流干扰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更换大容量扼流变压器、加强贯通地线横向连接和降低接地电阻等改进措施,以改善牵引回流不平衡系数,减小牵引回流干扰。  相似文献   

20.
3月15日,河南段第一座牵引站-220千伏郑州东牵引站率先在全线投入运行,开始为石家庄-武汉高速客运专线联调联试提供电力支持,与此同时石武高铁武汉至郑州段进入联调联试阶段,而武汉至许昌段的静态验收也在三月份进入了全面静态验收阶段。准备工作有序进行,为石武高速铁路的开通做着进一步的铺垫,预计今年7月份将先行开通武汉到郑州段,年底开通郑州到石家庄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