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为了更深入了解俄罗斯铁路碎石道砟加工指标特点,对比分析中国和俄罗斯铁路在道砟颗粒形状与清洁度、粒径级配、指标试验方法等方面的异同点,得出以下结论:(1)中俄标准对道砟颗粒形状定义不同,如对针片状颗粒看法不同,俄罗斯标准中有长粒概念等;(2)中俄道砟标准的制定理念存在差异,俄罗斯标准未定义渗水性能、抗压碎性能等与材质相关的性能指标,而是通过增设道砟加工指标来保障道砟的良好渗水性和抗压碎性;(3)由于气候等因素,与我国同等级道砟相比,俄罗斯各类道砟粒径级配普遍较大。  相似文献   

2.
为厘清中俄高速铁路路基主要技术标准的异同,增进对俄罗斯技术标准的了解,更好地服务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结合中俄两国高速铁路路基设计施工相关规范,从计算荷载、路基结构、路基填料及压实标准、变形要求4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莫喀高铁在设计时速、行车条件等方面相比我国高铁情况复杂,两国标准下的路基面计算荷载、边坡设计参数等存在差异;(2)中俄两国高速铁路路基结构形式基本类同,基床底层厚度中国标准比俄罗斯标准大0.5 m;(3)两国标准在技术体系上总体相近,但在部分技术指标上存在差异,俄罗斯在制订技术标准的过程中对我国技术标准有所借鉴;(4)中俄两国路基填料采用不同的标准,有较大差异,在应用中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3.
我国铁路覆盖范围广,沿线所处地质环境复杂、气候多变,铁路运维面临巨大挑战。有砟道床作为铁路重要组成部分,其养护维修一直以来倍受关注,然而,岩石材料具有多样性和分布不均衡性,且我国道砟材质标准及选型较为单一,并未考虑地质及气候环境等因素,给铁路建设及运维带来一系列问题。针对此,总结世界各国道砟选型方式及方法,对比复杂环境道砟材质选型标准,归纳新型道砟材料,并且解释了标准中用于道砟性能量化的指标及其试验方法。对比各国所道砟材质及其配套的选型标准,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针对我国现有道砟规范问题,可以考虑根据铁路沿线地质和气候等因素选择道砟材质;(2)目前仍没有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并且不破坏道床的方式来得到道床堆积密度;(3)为实现双碳目标,在有条件的新建或改建线路上可考虑选用建筑固废、工业固废等新型道砟材料。  相似文献   

4.
中俄两国铁路根据本国实际进行铁路改革,制定中、长期铁路建设和发展规划;通过提高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改善运输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铁路运输的需要。分析中俄两国铁路网规模及质量、运输完成情况、运输效率、机车车辆运用、机车车辆装备水平方面的主要指标。中俄两国铁路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并存在一定差异:中国铁路发展速度快于俄罗斯铁路,相对于俄罗斯铁路中国铁路发展更为稳步,中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装备水平优于俄罗斯铁路,关键是中国铁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路情的正确发展战略,采取适应运输市场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5.
班鹰 《铁道工程学报》2016,(4):50-53,59
研究目的:道砟是有砟轨道的关键构成,其变形累积将直接造成轨道的下沉破坏。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道砟的变形对有砟轨道的行车安全性、舒适性和轨道养护维修工作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开展高速铁路道砟变形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将土工格栅应用到铁路道砟的加固中,用以减小铁路道砟的沉降变形,但总体来说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为进一步研究铁路道砟的变形机理及土工格栅加固铁路道砟的效果,本文以铁路道砟为研究对象,建立土工格栅加固铁路道砟的三维颗粒离散元模型,进行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数值试验,分别研究土工格栅不同安设位置、不同刚度以及不同网格尺寸对铁路道砟加固效果的影响。研究结论:(1)土工格栅加固铁路道砟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减小铁路道砟的沉降变形;(2)土工格栅安设位置不同,其加固效果也不同,当土工格栅距离模型箱底面100 mm时效果最好;(3)随着土工格栅刚度的增大,道砟的沉降变形逐渐减小,但当刚度增大到一定值后,对减小道砟沉降的作用有限;(4)土工格栅网格尺寸对铁路道砟加固效果有明显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单调的,即存在一个合理的土工格栅网格尺寸使其加固铁路道砟的效果最好;(5)该研究成果对深入理解铁路道砟的沉降机理及土工格栅在铁路道砟加固中的应用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美两国规范将道砟分为面砟和底砟,其中中国面砟需检测7项性能16个物理参数,底砟需检测4项性能6个参数;美国面砟需检测5项性能7个参数,底砟需检测5项性能8个参数。通过比较两国铁路道砟的试验规范,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规范对于底砟给出了固定的颗粒级配范围,方便了施工选材;美国规范中底砟的颗粒级配与面砟及路基填料的颗粒级配有关,更合理地体现了底砟的过渡作用;(2)中国规范固定了试样的颗粒范围及数量,简化了试验操作但使得结果不能反映全部道砟的性能;美国规范中道砟的性能参数多通过试样的颗粒级配百分率计权求得,结果能全面反映道砟性能且适应于任何粒径的道砟;(3)中国规范缺少试验数据偏差的内容;美国规范对试验的重复性偏差及复现性偏差均有详细要求。  相似文献   

7.
依托国家铁路重点工程横跨中俄两国界河(黑龙江)的铁路大桥,分别采用中国规范的容许应力法和俄罗斯规范的极限状态法对跨度为(32+48+32)m的同抚大堤大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进行包络设计,对强度安全系数、抗裂安全系数、挠跨比等控制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俄规范对混凝土强度安全系数、抗裂安全系数、挠跨比等控制指标的计算结果存在差异,通过调整截面尺寸和钢束布置可使梁部结构同时满足两国规范要求,分析结果可为类似海外铁路桥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提供的消息,2月26日,中俄同江—下列宁斯阔耶铁路界河桥工程正式奠基,标志着横跨中俄两国界河———黑龙江的铁路大桥进入建设阶段。中俄同江铁路界河桥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同江市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下列宁斯阔耶之间,我国境内线路全长31.62 km,其中跨江大桥主桥全长2 215 m(我国境内长1 900 m)。中方投资估算26.42亿元人民币,建设工期为两年半,设计  相似文献   

9.
针对川藏铁路沿线河砂较少,而建设用砂需求量巨大的问题,调研川藏铁路部分地区岩石特性及机制砂制备混凝土的情况,并于折多山地区对洞渣破碎骨料现场取样,试验测试骨料的基本参数,以便对后续川藏铁路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折多山地区洞渣固废粗集料、细集料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规范规定;洞渣破碎骨料制备机制砂筛孔为150μm时累计筛余率不足80%,未满足规范标准;岩石检测样本磨耗率为5.201%,砂率为10.6%,粉率为21.1%,MB值为0.5,符合工程使用标准;岩石云母含量超标,用于实际工程时需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级配碎石被广泛应用于铁路工程,在列车循环荷载和应力集中作用下颗粒破碎在所难免,并导致路基不均匀沉降,而关于碎石高应力下的颗粒破碎特性及破碎对碎石强度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大型直剪仪首先对三类初始级配的道砟开展高应力下的一维压缩试验,探究高应力水平下道砟颗粒破碎及级配演化规律,然后对不同破碎状态的道砟开展大型直接剪切试验,探究颗粒破碎程度及颗粒级配状态对碎石强度的影响。研究结论:(1)颗粒破碎量随着压缩次数和粗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2)随着颗粒破碎的加剧,细颗粒含量增加,级配曲线抬升,颗粒破碎会使材料级配朝着分形的方向发展;(3)颗粒破碎会削弱颗粒之间的咬合作用,从而降低道砟材料的内摩擦角;(4)本研究结论可为相关工程实践和颗粒破碎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在建设中的中俄口岸铁路——吉林省图们至俄罗斯马哈林诺铁路,在离边境不足8公里的地方,我国正在兴建(1993年12月开工)又一个较大的国境换装站——珲春站。根据中俄双方1993年2月签订的有关这条铁路的合同规定,双方分别负责各自境内的铁路建设,并各建一个年换装能力为300万吨的换装站,承担两国进出口货物的交接、换装作业以及国际客运的  相似文献   

12.
介绍美国、俄罗斯、欧洲和我国铁路货车缓冲器技术及相关标准概况,从缓冲器性能参数、耐久试验标准、落锤容量试验标准、冲击试验标准4个方面对比分析我国铁路行业标准与国际国外标准的差异,提出我国铁路货车缓冲器技术标准的改进建议及铁路货车缓冲器技术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13.
为推动中国铁路勘察标准适应并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匈塞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为依托,对照塞尔维亚相应的勘察标准要求,结合该项目中勘察实践经验,从勘探量布置、勘探和原位测试方法、土的分类定名、土工试验差异、设计标准等对勘察工作的影响、主要勘察标准对比等6方面展开有针对性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中塞两国勘察标准与手段大致相同,但部分方法和参数存在差异,中国铁路勘察标准较全面、可操作性强,但工程标准条款结论多,容易死搬硬套;(2)中国规范中环保性与人性化理念尚需加强;(3)应引入其他国家勘察标准中方便易用的原位测试方法,丰富我国勘察规范中的勘察手段;(4)应加快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和转化工作,提高我国勘察标准的兼容性和在国际上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通过中等膨胀土扰动击实样品的不同干湿循环路径,进行1~12次的干湿循环试验,探讨抗剪强度、膨胀率、膨胀力与干湿循环路径、循环次数的关系,明确干湿循环的试验条件以及干湿循环特征循环参数,从而为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干湿循环试验依据。研究结论:(1)中等膨胀土扰动击实试样的干湿循环试验,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抗剪强度随之减小,经过5次干湿循环后,抗剪强度收敛趋于稳定;(2)经干湿循环后,膨胀土的膨胀率和膨胀力均具不可逆性,随着干湿循环次数增加而随之减小,5次干湿循环后膨胀率和膨胀力收敛趋于稳定,5次干湿循环可以作为干湿循环试验的特征循环参数;(3)本研究成果可作为干湿循环的标准试验方法,为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基于山东东营某重载铁路路基工程,以重载铁路路基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循环振动三轴试验,探究在氯盐侵蚀和循环振动荷载双重因素耦合作用下重载铁路路基的累积动应变发展变化规律,进一步揭示路基土体变形影响因素及其规律。研究结论:(1)循环振动荷载作用下,土体累积动应变随着循环振动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大;(2)不同的动应力比下,累积变形曲线呈现出稳定型、临界型和破坏型三种类型;(3)干密度越大,土体抵抗变形的能力越强,累积动应变发展速率越小,临界动应力比越大;(4)土体的累积动应变发展速率随含水率、含盐量和振动频率的增大而不断加快;(5)围压和含水率均可以改变土体累积动应变的发展类型,随着围压的增加,路基的变形速率降低;(6)该研究成果可为重载铁路路基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级配较为均匀的道砟其捣固(压实)质量对铁路有砟道床的服役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或规范可用于指导和控制道砟捣固(压实)参数选择,传统的路基填料压实也未能考虑散体颗粒的自组织行为和细观运动特征等.基于正交设计方案开展缩放道砟级配的室内旋转压实试验,在试样的不同位置预置了新型智能颗粒传感器用于监测旋转压实过程中颗粒的运动参数,揭示道砟压实质量与颗粒运动参数的关联特征,从颗粒细观运动角度探究压实机理,提出考虑颗粒细观运动特征的压实度控制新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智能颗粒传感器可用于测量旋转压实过程中粗颗粒的细观运动参数;3个方向的相对旋转模式与旋转压实过程中试样干密度和高度的变化直接相关,据此可将压实过程分为初始压实、旋转压密和稳定压密等3个阶段;试样上部位置处智能颗粒传感器的相对转角可作为新的压实度控制指标.研究成果有望为铁路道砟的室内外压实技术选取和压实质量控制提供技术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为研究历经不同循环荷载历史和不同应变速率对铁路轨道系统CRTSI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CA砂浆)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峰值应变的影响规律,进行CA砂浆圆柱体试件历经循环加载历史后,在应变速率为1×10~(-5)~1×10~(-2)s~(-1)时的单轴受压特性试验。研究结论:(1)应变速率和循环荷载历史对CA砂浆的力学性能影响显著;(2)CA砂浆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峰值应变均随应变速率的增大而提高;(3)在相同的应变速率下,CA砂浆的抗压强度随循环荷载次数和循环荷载幅值的增加而降低,最大降低幅度为8.34%;(4)当循环荷载幅值较小时,CA砂浆的弹性模量随循环荷载次数的增加而增大,最大增加幅度为59.17%;(5)在相同的应变速率下,CA砂浆的峰值应变随循环荷载次数及循环荷载幅值的增大呈降低趋势,且应变速率对峰值应变的影响小于循环荷载历史的影响;(6)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了解历经循环加载历史后板式无砟轨道的力学性能提供必要的试验依据,进而应用于指导CA砂浆材料优化设计中。  相似文献   

18.
以中俄合作的莫斯科地铁项目为背景,分析中俄地铁设计与施工的差异,指出规划设计、盾构施工、支撑体系、防水降水等方面的不同。在设计方面,莫斯科地铁规划领先,线网合理布局,车站独具特色,而国内地铁设计相对保守。在施工方面,俄罗斯展现了在车站与盾构施工同步进行以及渣土运输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灵活性,而在支撑体系、盾构接收加固等方面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冬季施工和防水降水问题上,俄罗斯采用了专门的技术和严格标准,以适应寒冷的气候状况。这些差异既反映了两国地域文化特色,也为双方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宝贵机会。对于国内地铁建设而言,可吸取俄罗斯地铁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地铁建设不断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在国际铁路竞争市场中提高中国标准的国际认可程度,中国宜充分借鉴吸收国外标准。通过对比分析中法两国有砟道床断面设计差异,结论如下:(1)中国规定道床厚度主要根据列车轴重和速度取值,法国标准除此之外还考虑轨枕类型;(2)两国标准中新建线路砟肩宽度范围相近,中国标准进一步明确道床顶面宽度;(3)中国标准中无缝线路除在速度等级250≤v<300 km/h时正线堆高为10 cm外,其余均为15 cm;法国标准中,针对断面不同加固程度,堆高为0~15 cm;(4)中国标准正线边坡坡度采用1∶1.75,法国标准采用(1∶1.5)~(1∶3.0)。法国标准灵活性较强,适用工程范围更广,我国标准可借鉴其设计取值方法以提高对于不同国家工程的经济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为探究有砟道床性能随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变化特征,进行现场原位试验并通过离散元分析软件PFC3D建立有砟道床模型,研究道砟竖向速度及沉降、轨枕与道砟振动加速度、道床阻力及枕下支承刚度的变化。研究结论:(1)记录了距轨枕底面0. 1 m、0. 2 m、0. 3 m处道砟竖向速度(0. 033 m/s、0. 029 m/s、0. 015 m/s)、沉降位移(3. 1 mm、2. 3 mm、1. 5 mm)、振动加速度(43. 39 m/s~2、29. 27 m/s~2、17. 23 m/s~2、9. 78 m/s~2),可知峰值速度、沉降位移及振动加速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小;(2)记录了循环加载100次、200次、300次、400次时道床横向阻力(16. 87 k N、17. 23 k N、17. 56 k N、17. 66 k N)、道床纵向阻力(24. 55 k N、25. 23 k N、25. 89 k N、25. 99 k N)和枕下支承刚度,可知道床横纵向阻力、枕下支承刚度随着荷载次数增加而增大;(3)本研究成果对指导有砟道床设计、施工、养护维修及研究有砟道床力学性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