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高铁快运物流业务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利用高速铁路运力资源开发的现代物流运输产品,是新的铁路货运业务利润增长点。目前,我国高铁快运物流迅速发展,但在运输组织方面仍存在问题,影响高铁快运货物的输送效率。从列车载运空间、车站货运设施、作业流程规范、运输组织协调和内外部信息集成5个方面入手,分析高铁快运物流运输组织存在问题。基于时效性与安全性2大优化原则,结合现场作业的常见问题,在提高列车载运能力、改造车站货运设施、优化装卸作业流程、加强部门内部协调和提高信息集成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以优化高铁快运物流运输组织。  相似文献   

2.
<正>为更好地服务"双11"电商黄金周,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依托特快班列运输优势,投入多种运力资源,所属物流企业京铁物流有限公司与顺丰、京东等国内电商快递企业加强合作,依托黄村至上海、广州方向特快班列,组织电商快件运输。北京局集团公司加强运力安排,携手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首次推出行李车精品线路包租,在北京西至乌鲁木齐Z69次列车加挂行李车,让客户享受时效快、快捷安全可靠的运输体验;安排17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出高速铁路快运产品的运输组织对策,采用文案调查、市场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结合国外高铁快运的经验与启示,分析国内高速铁路要承担快运产品所面临的问题,从运输组织角度,对高铁快运列车开行方案、运输方式、运输产品实现方式展开探讨。面对快运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与之匹配的灵活多样的运输组织方式,并给出了产品实现的主要运输组织对策,即合理安排运输方式,适当改造既有客运站设施设备,加快批复建设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尽快研发投产高铁快运专用动车组列车,加快高铁与物流企业的经营合作。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高铁快运的列车载运方式多表现为零散式、小批量等特点,如何在既有高速铁路线路、动车组车辆条件下实现较大批量的快件运输,是我国高铁快运急需研究探索的重点方向.在分析整列动车组移除座椅装运快件面临的铁路线路能力、快件作业场站、货物安检、列车装备改造、开行效益等5个主要约束因素的基础上,从线路及区间选择、干线运输组织、...  相似文献   

5.
基于目前高铁快运业务存在的运力资源有限、作业限制较多、末端衔接不良、人工投入较大等现实问题,创新地提出以智慧众包物流模式发展高铁快运的可行性路径。从众包模式设计、目标市场定位、产品创新思路、推广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究,并对高铁快运采用智慧众包物流模式带来的安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初步辨析。  相似文献   

6.
货运动车组是我国面向高铁快捷货运市场研发的新型动车组。在分析货运动车组技术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与既有高铁快运方式进行对比,分析货运动车组的优势以及运输需求量、货运作业过程、运用和检修计划等方面的特殊性。从目标市场、运用范围和开行方式等方面提出货运动车组的合理运用方式,为高铁正式开行货运动车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高铁快运作为新兴的运输方式,具有速度快、时效稳定、运力丰富、绿色环保等特点,能够有效匹配高附加值冷链货物的运输需求.通过梳理总结冷链物流政策环境和多种运输方式的市场竞争优劣势,从货源需求、干线运力、车辆装载和服务经营等方面,分析依托京沪高速铁路发展冷链物流的条件,进一步提出设计冷链物流产品谱系、发展蓄冷箱系列装备、丰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受电子商务影响,我国快递业务实现快速增长,骤增的快递货物,给运输配送带来巨大压力。为缓解快件运输压力,高铁快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提高高铁快运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分析高铁快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高铁快运产品,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4个方面全面剖析高铁快运发展的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制订有针对性的高铁快运发展策略,促进高铁快运提高市场份额,打造中国铁路高端物流品牌。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铁快运物流发展现状,通过对干线运输经营模式、"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运营模式、增值服务运营模式的优缺点分析,得出不同经营模式的适用范围,提出了高铁快运物流的经营和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0.
《铁道货运》2014,(12):37-37
<正>2014年12月1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目前,中国铁路总公司重点推出的电商快递班列、货物快运列车、中欧班列、高铁快递等货运产品均"跑"出了新速度,一张横跨亚欧大陆的铁路物流新版图正呈现在人们面前。时速160 km的电商快递班列创下了中国铁路货运历史的新纪录。电商快递班列是铁路运输的一个创新,其具有速度快、运输规模大、运输时间可控、受气候影响极小、运输成本低、节能环保等特  相似文献   

11.
为提升高铁快运服务水平,加强我国高铁快运市场竞争力,在阐述南宁站营业部高铁快运经验和存在不足的基础上,以中铁快运南宁站营业部为例,分析南宁站营业部发展高铁快运经验及不足,运用SWOT模型分析南宁站营业部高铁快运发展的优势与机会、劣势与威胁,提出发展高铁快运的市场组合策略,即产品策略、价格策略、网络策略和促销策略,为我国高铁快运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日趋完善、快递业务规模不断壮大,发展高铁快运是提高铁路运营效益的新途径.结合国外高铁快运的经验启示,分析我国高铁快运运输组织模式发展现状、优缺点及存在问题.针对不同快运产品时效性要求,对货运动车组开行时段、运输范围、通道能力等进行研究.以利用京沪高速铁路开行点对点式货运动车组为例,提出符合不同产品时效...  相似文献   

13.
分结合发展现状,设计了分层次的高铁快运物流信息化功能与建设时序,即优先构建物流快递功能,后续完善电商与金融功能,为高铁快运信息化建设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11月11日,装运90件包裹的G720次列车从哈尔滨西站疾驰而出,一路奔向目的地大连。连日来,哈尔滨铁路局、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综合运用高铁确认车资源,预留载客动车组车厢、多列载客高铁动车组列车和直通旅客列车行李车,推出多样化产品,满足"双十一"运输需求。11月11~20日,哈尔滨局担当的8对高铁列车约承运快递包裹1万多件。"近年来,高铁快运服务质量稳步提高,市场效应逐年  相似文献   

15.
铁路快运班列组织优化及营销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我国快捷货运行业发展现状、区域特征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铁路快运运量及货源结构变化,探讨影响铁路快运班列在运输时效、运输价格、运输能力及物流增值服务等方面竞争力的因素,提出加强快运班列管理与考核、减少快运班列中转与甩挂作业、增强快运班列运价机制灵活性、加强快运班列运能保障及开发快运班列新产品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快递业迅速发展,高铁快运市场前景广阔。由于高速列车的运行速度提高,区间行车密度增大,一旦发生货物运输事故,将造成巨大危害,这对高铁快运运营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铁快运运营安全管理体系尚未完善,通过对高铁快运现有的运营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分析,从基础设施建设、安检管理体系、优化作业卡控、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与沟通机制等方面,提出适宜我国高铁快运发展的运营安全管理体系优化建议,以促进高铁快运业务的健康、安全、有序、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以运营者收益最大化、客户广义费用最小化为目标,分析高铁快运组合开行模式,为高铁快运开行客货混编的运输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铁路行包(行李、包裹)信息缺乏统一管理的问题,设计研发铁路行包管理信息系统。围绕铁路行李、小件快运、高铁快运等业务,通过智能分析、单证流转及电子签名等关键技术,满足客户业务办理和信息服务需求,实现业务票据及单证电子化、客户服务多渠道接入及行包运输方案合理规划。该系统目前已在某铁路快运公司及其下属营业网点试运行,提高了企业服务水平和作业效率,为铁路行包快运业务全面电子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高铁快运网络节点规划是构建高铁快运服务体系的关键。以快递业务量、主要快递企业分拨中心载体城市统计数据以及中《中长期高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作为我国快递供需市场的参考依据,筛选出64个城市作为我国高铁快运网络一、二级候选节点,并通过构建包含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递业务量、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常住人口数量和货物运输总量7个指标的高铁快运网络节点规划指标体系,运用系统聚类分析对64个一、二级高铁快运网络节点进行初步规划,然后引入地理空间距离因素,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对初步方案进行优化,得到高铁快运网络一、二级节点规划方案,最终构建"13+51+N"三级结构的我国高铁快运网络。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弥补在高铁货运运力、运营成本以及开行条件方面研究的不足,总结我国高铁货运4种不同的运输组织模式——专列模式、确认车模式、共运模式以及共编模式。并对每种模式的载运能力、运营成本构成以及开行条件等技术参数进行研究,以此得出不同运距下的盈亏平衡载货率。最后对比分析每种运输模式的优劣势及适用性,得出两条重要的适用条件:一是组织条件,高铁货运专列需要编制高铁货运专列开行方案,而其他三种模式是基于既有旅客列车运行图编制货物装卸车作业计划;二是适合运量,专列模式适合于运量比较大的条件下使用,高铁确认车和共编模式适合在运量适中条件下使用,而共运模式适合运量小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