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型养路机械车辆作业防撞系统是一套辅助操作人员进行车辆间位置判读并自动进行防撞预警的作业安全防护设备。作业防撞系统通过GPS定位、激光测距、轮径脉冲计数等手段实现车辆的位置定位及相互距离判断,通过数传电台及4G网络模块实现车辆通信,将车辆间相互距离的实时监测及当前车辆速度经过防撞模型算法处理,得到车辆的碰撞预警信息,实现大型养路机械车辆防碰撞预警功能。系统在现场测试中可实现60 km/h的车速下,提前1 min以上进行车辆碰撞预警,有效保障了大型养路机械的作业安全。  相似文献   

2.
介绍铁路施工作业人员和车辆安全预警防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优势,利用北斗卫星系统高精度定位技术,结合GIS地理信息、地基增强、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它辅助技术,提出构建铁路施工作业人员和车辆安全预警防护的软硬件系统方案的设想。通过此方案可有效地解决现有铁路施工作业过程中人员与车辆间存在的安全隐患。根据预先在地图上规划的施工作业安全区域以及人与车的位置关系,实时动态地监视人员和车辆在地图上位置状态,当出现人和车之间的距离达到系统设定的危险距离或车进入到规划的施工作业安全区域时,系统自动给施工作业人员发送预警信号,提醒作业人员注意安全,从而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3.
针对铁路长大深埋隧道群工程,研究工程线铺轨施工安全预警关键技术。介绍铺轨施工安全管控总体需求、关键技术、技术创新点、试点及应用情况。融合北斗技术研发长大深埋隧道群内外通信组网、车辆及人员实时定位、终端报警装备、调度指挥中心监控系统,实现车车、车人接近预警,运用技防手段有效降低碰撞发生风险。成套技术采用先试点后推广方式应用于成昆铁路峨冕段铺轨工程,与管理手段相结合,保障工程线铺轨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4.
铁道车辆的耐碰撞性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冠东 《铁道车辆》2007,45(10):1-5
铁道车辆耐碰撞性设计的任务就是要预测和控制车辆碰撞的全过程,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来保证整个碰撞过程按人们所设计好的顺序进行,并使车辆碰撞能量得到充分的吸收,最大程度地保护旅客和乘务人员的安全。文章介绍了耐碰撞性设计中的关键部件——车钩缓冲装置、剪切装置、防爬器和车端碰撞能量吸收结构的原理和设计要求,讨论了碰撞能量的分布和车端能量吸收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12月25日,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电务部与广州市中海达测绘仪器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基于高精度定位的铁路站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系统",通过了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评审。该系统采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开发平台技术,对铁路站场进行了高精度数据采集测绘,具备高精度定位、电子围栏、安全监控预警等功能。系统由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系统、人员作业防  相似文献   

6.
针对隧道工程地质及环境条件复杂,不可预见安全风险因素多,质量控制和环水保要求高,施工组织协调任务重,研究采用数字信息化技术实现隧道工程安全优质高效施工建设。首先,研究提出基于BIM的隧道施组进度跨任务综合预警方法和基于BIM的三维可视化进度精细化管理;其次,研究基于数字视频分析、短距离人机定位技术实现隧道内人员和机械设备安全定位管理,基于BIM、物联网、物探法、钻探法、自动监测等隧道施工不良地质超前探测预报预警、围岩变形动态监控量测、安全步距动态分析监控、有害气体监测预警等隧道工程施工多维度安全风险监控;再次,研究BIM、三维扫描、移动互联等新技术与隧道施工开挖业务融合,实现对隧道工程施工超欠挖和平整度、衬砌防脱空以及工程实体质量专业分析和自动预警等;最后,结合实际工程应用验证关键技术和应用效果,为隧道工程施工建设数字信息化管理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保金沙江双线特大桥的安全、文明、高效、智能施工,基于法国达索BIM平台,运用CATIA构建桥梁地质、主要部件、钢筋与施工机具BIM模型,运用DELMIA建立人体工学施工仿真BIM模型,从桩基施工方案选择与优化、施工图纸校核与工程材料用量核算、三维技术交底、4D施工进度模拟、碰撞检查、关键施工工艺仿真、安全风险预警等方面入手,结合施工过程桥梁安全质量管理工程实践,深入研究BIM技术的应用价值,实现BIM地质模型的精细化构建,解决桩基施工方案选择与优化问题,实现桥梁精细化主要部件与钢筋模型的构建,解决施工图纸复核与材料用量核算问题,解决钢筋与预应力管道碰撞以及冷却水管与钢筋碰撞检查问题,实现DELMIA人体工学施工仿真模拟,解决安全操作空间分析与危险区域分析预警问题。  相似文献   

8.
引入北斗导航卫星技术,提出北斗铁路列车卫星定位与辅助预警系统,对列车进行准确定位,并根据铁路运行列车的运行位置进行相邻列车间距预警计算。当相邻列车间的距离达到预警条件时,提示司机和调度人员注意行车安全,防止列车追尾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城轨车辆碰撞安全性设计是城轨车辆设计中一个重要问题。文章根据现代城轨车辆碰撞方面相关标准及数据,使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不同速度下的B120型车体进行碰撞仿真计算,观察吸能装置及防爬装置的主要作用,考察整车防碰撞能力,以及防爬器的防爬性能和吸能能力。结果表明该型车体的结构设计完全符合技术协议的防碰撞要求,具有较高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铁路车务系统防溜安全问题时有发生,车辆防溜安全是车务部门作业风险点和安全管理难点。从防溜作业场景、作业环节、设备、作业人员和车辆人力制动机5个方面对车务部门车辆防溜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按照国铁集团科技兴安思路,提出优化区域作业组织、分场景编制作业指导书、提升防溜器具和监控智能化水平、提升员工技能和优化车辆人力制动机的对策。这些对策及方案对强化停留车辆防溜安全控制、减少车辆溜逸等问题的发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隧道事故统计分析表明,塌方发生数量和导致的人员伤亡远高于其他隧道灾害事故。在隧道施工中实现塌方前预警,可大大减少隧道塌方危害。而合理确定隧道塌方预警标准是实现软弱围岩隧道防塌方预警的关键,目前国内外未见成功的报道。因此,需要对隧道防塌方预警标准进行研究,以指导隧道安全施工。研究结论:(1)隧道变形量与水文地质条件、施工工法、施工进度等因素有关,目前规范中的标准值不适合直接应用于隧道塌方预警;(2)软弱围岩隧道防塌方实时监测不同于常规监测,关注的重点是拱顶相对于隧道底部或边墙的相对变形,因此采用相对变形量进行防塌方预警是可行的;(3)隧道防塌方实时监测预警基准值要根据目前规范位移限值、类似工程实测位移最大值和所在隧道工程实测数据综合确定;(4)现场试验表明,本文确定的隧道塌方预警基准值能满足隧道防塌方监测预警的需要,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无线测距技术研发了大型养路机械车间距离预警装置,该装置利用无线通讯技术实现大型养路机械施工机组车间距离、标识等信息的实时共享,可有效预防同一施工区间内车间碰撞事故的发生。无线测距技术不受恶劣天气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能满足大型养路机械全天候作业的需求。无线通讯技术具有自动组网功能,且具有较强的组网能力,便于实现车间信息的及时共享。现场试验表明车间距离预警装置测距误差2 m,能有效降低车辆跟踪运行和联挂时发生碰撞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铁道车辆车体撞击试验台建设必要性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车的碰撞安全性是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加快碰撞研究手段建设,从制定车辆碰撞被动安全规范、被动安全性评估指标和建立闭环开发体系方面,论证了我国建立车体撞击试验台的必要性.基于对车辆被动安全规范和列车撞击事故的分析,提出了车体撞击试验台的总体技术要求,参考国内外车辆撞击试验设施现状,对我国的车体撞击试验台方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轨道车辆防碰撞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从理论研究角度与本刊2005年第1期发表的“城轨车辆碰撞安全性的现代设计理念”一文相呼应,特约稿。介绍防碰撞性研究的必要性,国内外轨道车辆防碰撞研究的现状、防碰撞要求和标准以及研究手段,对我国城轨车辆防碰撞车体给出建议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利用数据链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在地铁车辆应急驾驶防碰撞系统中实现列车间点对点的无线通信和测距功能,并通过现场试验进行测试验证,为地铁车辆应急驾驶防碰撞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根据城际动车组车辆参数,介绍了防爬吸能装置设计结构及吸能原理。通过列车碰撞仿真计算和分析,验证了防爬吸能装置在列车碰撞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防爬性和吸能性,对列车被动安全有着积极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铁路施工作业过程中列车定位的手段单一,缺少信息的互联互通多方联控,人身安全防护的保障效果差。针对以上问题,铁路施工防护系统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利用4G通信、二次雷达通信等技术,进行列车位置跟踪、列车接近预警。对于列车接近预警的方式,系统采用基于二次雷达推算预警和基于北斗定位推算预警的多重冗余预警技术,该技术可保证由于隧道等原因造成只有一种预警机制起作用时,仍可检测出列车接近施工区从而产生预警信息,保证系统功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施工现场人员不安全行为,构建了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定位技术的地铁施工事故预警系统,重点分析了该系统中的采集层、数据输入层、数据处理层、模型应用层等4大层级结构.该系统以BIM作为底层孪生数据,通过定位技术采集的实时定位数据,在施工人员实时定位、危险区域自动预警识别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集成化管理平台,从而实现了基于BIM技术和定位技术的施工人员安全行为智能化管控.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到发线防溜作业效率和安全,可以在货物列车到发线布置停车防溜器,而到发线停车防溜器布置缺少设计依据,布置方案有效性难以保证。在分析到发线停车防溜器布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单台停车防溜器独立布置、2台停车防溜器成组连续布置、3台停车防溜器成组连续布置方案可能存在的不利场景。针对停车防溜器布置方案的有效性难以直接计算的问题,设计开发到发线停车防溜器仿真模拟程序,计算典型车辆处在停车防溜器组覆盖范围内时停车防溜器的作用概率,根据机车停留位置和相关安全距离的要求,提出停车防溜器组布置位置方案,可以对既有车站布置方案进行检算。  相似文献   

20.
铁道车辆的防碰撞要求、设计原理和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欧洲铁路碰撞事故的分析,指出有必要在铁道车辆上进一步改善防碰撞措施,并通过合作项目SAFETRAIN目前得出的结果,阐述了防碰撞车辆结构和部件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