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地铁线路建设和开通呈井喷形势,但是新开通线路尖轨出现早期异常伤损现象较为普遍,给列车安全运行、线路运营带来隐患。通过对地铁新建线路道岔尖轨早期出现伤损的调研,深入研究伤损形貌与特征,结合轮轨关系、道岔转辙器结构特性、运动特性、尖轨线型、尖轨轨顶坡、轨道弹性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地铁尖轨的破损型属于接触疲劳伤损,得出产生轨头接触疲劳伤损的主要原因是轮轨接触应力过大,提出一致性新车轮的运营条件引起的接触应力集中,是产生伤损的主要原因的结论,并提出改善轮轨关系、改善运营条件、提高材料性能、加强维护保养等延缓地铁道岔早期伤损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铁路道岔结构复杂,受限区域轮载冲击较大,不良的轮轨接触关系易导致道岔接触疲劳伤损萌生早、发展快,尤其以尖轨伤损病害最为突出。为了降低和减缓道岔尖轨伤损的产生和发展,改善尖轨轮轨接触关系,通过长期的现场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尖轨打磨预防修理的打磨方法,可有效改善普速铁路道岔尖轨的服役状态,尤其针对尖轨非作用边肥边、掉块伤损,尖轨作用边鱼鳞掉块伤损产生预防和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道岔尖轨密贴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铁路进入高速铁路的发展时期和行车密度的不断增加,采用以往的道岔养护方法,安排维修"天窗"与维修人员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道岔状态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道岔动态信息,及时发现异常并报警,解决道岔养护问题.  相似文献   

4.
胡怡东  蒋忠辉 《铁道建筑》2020,(12):121-125
针对大多数伤损检测技术在岔区存在探伤盲区且无法实现全天候在线监测的现状,提出将某道岔监测系统作为道岔伤损检测的一种补充和替代手段。对于该道岔监测系统,首先研究其架构、原理及功能,其次在鱼珠车辆段现场测试其有效性,然后在广州地铁五号线进行多年的试挂运行,最后在广州地铁十四号线正式应用。测试和应用结果表明:该道岔系统具备足够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抗干扰能力,能够切实提高道岔的安全保障水平及检修效率,降低道岔的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5.
道岔尖轨监测系统(SPMS)的主要目的是对铁路正线上道岔的工作状态进行监视和检测,并生成记录,以确保无信号控制区段的列车运行安全。一旦发现道岔尖轨未处于正常位置,监测系统会通过无线网络通知调度系统,使列车调度员对发现的道岔非正常情况进行安全处置。道岔尖轨监测系统为改进客货列车运行安全提供了创新性、低成本的闭环技术,防止了列车碰撞和脱轨,为社会和行业提供了更加安全的运输环境。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道岔尖轨制造工艺中,国外用特种断面钢轨整体热处理后,再加工成尖轨;国内用成型尖轨进行热处理的方法,两种工艺各有利弊。本文介绍了道岔热处理采用道岔尖轨非工作面预留,轨底预热和轨头加热相结合的新工艺,降低了轨头与轨底的温差,解决了尖轨热处理过程中上弓变形大、尖轨小断面热处理质量不稳定、与基本轨密贴差的技术难题。道岔尖轨性能指标达到了客专道岔尖轨热处理规定的技术指标,能够满足高速客运专线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7.
高速道岔尖轨矫直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分析尖轨矫直前原始变形规律,并对变形进行分类,研究了尖轨矫直支点压点组合方法,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尖轨矫直三维实体模型,并计算尖轨矫直加载量.结果表明,尖轨矫直前初始变形分为单弯型、波浪型和空间曲线型三类,交替使用逐一矫直法和优先矫直法,可提高矫直效率;相同初始曲率半径下,所需加载量随加载支距增加而增加;相同加载支距下,所需加载量随初始曲率半径增大而减小;矫直后轨底残余拉应力随尖轨初始曲率半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世界轨道交通》2008,(7):62-63
引言 实践表明,非信号控制区段的正线铁路会经常发生因道岔位置不正确造成的事件。2004年,曾发生8起事故造成8位铁路员工受伤;2005年,因非信号控制区段正线道岔位置不正确造成3起重大事故。  相似文献   

9.
2007年10月30日,太原铁路局科委组织安监、车务、电务、工务方面专家对太原铁路局科研所研制的"道岔尖轨密贴及斥离状态监测系统"科技成果进行了技术审查,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系统能够准确、可靠、实时采集现场道岔尖轨相对于基本轨的偏移量,直观地为现场人员提供相关信息,达到了国内先进技术水平,同意通过审查。  相似文献   

10.
道岔尖轨淬火是提高其使用寿命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国内道岔尖轨淬火温度靠人工观察,难以保证淬火质量。为确保其淬火质量,研制了道岔尖轨淬火温度自动控制系统。本系统依据手动经验总结出道岔尖轨表面淬火温度与工作台车运行速度之间的控制规则,设计了模糊控制器。同时进行了硬件与软件的设计,实现了道岔尖轨淬火温度的自动控制。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本控制系统稳定性强,道岔尖轨淬火质量符合TB/T1779-93标准。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高速铁路道岔区钢轨运营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得出2种道岔区典型尖轨廓形。建立轮轨接触和动力学模型,分析尖轨廓形对应力分布特征和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尖轨轨肩较低时将导致接触区域集中分布于非工作边侧,形成较高的应力水平,大幅增加产生接触伤损的风险,而采用设计廓形的尖轨应力水平较低,接触区域分布合理。尖轨廓形对道岔区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小,道岔区基本轨采用60N廓形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道岔区动力学性能。建议高速铁路道岔区尖轨、心轨机加工段廓形仍沿用现有尺寸参数,轨件非加工段采用60N廓形。  相似文献   

12.
在胶济客运专线施工中,针对淄博站区间线路改造,介绍了无尖轨道岔在既有线路改造中的应用技术,包括无尖轨道岔工作原理、道岔的组装和拆除工艺。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单元法,建立尖轨矫直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客运专线道岔尖轨矫直过程中加载量及加载支距对尖轨纵向残余应力、横向残余应力和Mises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尖轨矫直时中间横截面的纵向残余应力、横向残余应力和Mises残余应力分布规律在不同加载量和不同加载支距下基本相同,且随加载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加载支距的增加而减小。尖轨轨底的残余应力较轨头和轨腰残余应力大,纵向残余应力远大于横向残余应力,减小纵向残余应力是减小尖轨矫直残余应力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为改进尖轨矫直工艺,减小尖轨矫直残余应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该系统主要用于对营业线道岔尖轨、可动心轨密贴状态、转辙机表示杆缺口和道岔转换力与转换阻力等直接影响道岔工作性能的状态指标实施全程动态连续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实时传递,以便现场及时防范处理,使道岔经常处于良好受控状态,确保行车安全畅通。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的发展,列车车速与行车密度都大幅度提高,道岔尖轨密贴与否直接关系行车安全。通过分析影响道岔尖轨密贴变化的各种成因,提出开发道岔尖轨密贴仪的初步设计方案,为计划修管理模式向状态修管理方式转变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探伤技术对道岔尖轨、心轨作业效率较低、探伤周期内存在断轨风险的现状,通过研究钢轨中导波的传播特性、导波模态的选择、导波与自然裂纹的相互作用、伤损识别算法等,研发了一种基于LamB波的道岔断轨监测系统,并分别对道岔长心轨、导曲轨、尖轨进行了模拟伤损试验,验证该系统的功能。结果表明:导波与自然裂纹相互作用时会产生明显的反射波,其幅值随着伤损增大而增加;该系统可以实现高速道岔尖轨、心轨、导轨等区域的全覆盖,伤损识别精度满足TG/GW 116—2013《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试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SC325型可动心道岔长心轨尖轨断面的变化,使普通探伤仪不能对该范围的钢轨进行全面探伤,利用GHCT 1型焊缝探伤仪的37°探头,K2.5单探头,通过对探头保护膜加工改进、设置仪器、扫查方法及伤损判定方法的介绍,以及现场判定后与实际重伤伤损对比,对可动心尖轨探伤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保证运输安全。  相似文献   

18.
有轨电车6号道岔尖轨跟端形式对尖轨转换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有轨电车6号道岔尖轨跟端不同形式对尖轨转换计算的影响问题,基于变分形式的最小势能原理,建立尖轨转换的有限元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尖轨跟端形式对尖轨转换的影响规律。结论是不可更换尖轨平直接头焊接形式的尖轨跟端稳定性最好,但转换较困难;可更换尖轨带卡槽斜接头形式的尖轨,结构稳定性较好,但转换也较困难;可更换尖轨斜接头形式的尖轨,稳定性较差,但转换最容易。选用不同的尖轨跟端形式需配置不同功率的转辙机才能满足尖轨转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采用现场监测方法,研究不同过岔条件下高速道岔尖轨的实际磨耗特征;通过脱轨风险分析和尖轨强度分析,研究高速道岔尖轨磨耗管理限值.结果 表明:控制曲尖轨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是侧向磨耗,在逆向和顺向过岔条件下,高速道岔曲尖轨磨耗特征差异显著,顺向过岔时曲尖轨侧磨主要发生在前端较窄区段,而逆向过岔时曲尖轨侧磨主要发生在后端顶宽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