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并不十分少见,大约占椎间盘突出手术治疗病倒的1—3%,临床表现典型者诊断不困难,但其多数极不典型,故误诊率较高,张荣勋1979年报告16例,术前确诊仅有2例。本院1956—1978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共26例,其中颈椎8例、胸椎2例、腰椎16例,术前确诊者11例。现就其诊断、鉴别诊断、误诊原因和手术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1932年Joseph S.Barr率先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的原因,已为近70年的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所证实。国内外医学界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疗效尚不满意。作者在医学、力学和生物学三学科交叉的“无人区”探索,终于探明股内收肌群紧张痉弯所致之生物力学态与腰椎应力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对股内肌作用引起腰椎运动及改变其力学功能态的规律,创出生物力学疗法。13年来治疗国内外患者万余例,总有效率达99.3%。  相似文献   

3.
对5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情况进行了总结,提出手束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类型以及是否合并椎管狭窄等,再次手术除技术原因外,主要由于椎间盘突出的类型比较特殊,或对合并侧隐窝狭窄重视不够。同时,对感染,神经损伤和末后脊柱不稳等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和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采用椎管内对神经根直接按摩的方法 ,对常规硬膜外封闭无效的 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例均为住院病人 ,症状、体征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CT诊断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接受过 3~ 5次常规硬膜外注药治疗 ,效果不明显。1.2 治疗方法 在硬膜外穿刺置管的过程中完成。患者侧卧于手术台上 ,抱膝弯腰 ,穿刺点选择病变棘突间隙患侧旁开0 .5~ 1cm左右 ,穿刺过程同硬外。成功后 ,旋转穿刺针使勺状口偏向患侧 30°~ 45°,然后置管 ,当导管头端触及神经根时 ,…  相似文献   

5.
6.
对50名健康人腰骶部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方法学进行研究,并应用于诊断40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结果表明:磁刺激腰骶最适合参数为MEP潜伏期,波幅和传导速率不能作为可靠参数;运动神经根传导时间(MR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异常率为85%,显示无痛、无创的磁刺激MEP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优于电刺激。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使硬膜外腔注药能集中于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变部位 ,作者研究了硬膜外前腔穿刺置管技术。方法  6 0例经过临床检查和CT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硬膜外前腔注药组 (A组n =30 ) ,传统硬膜外腔注药组 (B组n =30 )。两组用药相同。动态观察治疗前后病人腰痛、腿痛及直腿抬高试验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以VA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痛、腿痛、直腿抬高试验等变化有显著差异 (P <0 .0 1)。A组患者腰痛、腿痛减轻较B组更明显 (P <0 .0 5 )。结论 两组均能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硬膜外前腔导管介入注药较传统方法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是较为理想的硬膜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一个椎间盘退变疾病高发家系中4名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外显子基因测序,寻找此家系中可能导致椎间盘退变的强效致病基因,为研究椎间盘疾病的发病原因以及致病机制提供可能的帮助。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安唐城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之间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对其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及家系调查,从中找到椎间盘退变疾病高发的1个家系。在此家系中,20~50岁成员中有4人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利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这4例患者进行外显子基因分析,检测4例患者的共同外显子突变位点。结果最终在4个样本中检测出IGFBP6的共同突变Chr12:g.53494591T>C。Sanger法对其进行家系内验证,IGFBP6在4例患者中皆表现为C/T型,而在5例正常对照者中皆表现为T型。最后在正常对照组200例中进行验证,未发现此位点变异。结论 IGFBP6的突变位点c.T430C(p.S144P)(Chr12:g.53494591T>C)可能是导致该家系中椎间盘突出疾病高发的因素;外显子测序技术可以应用于复杂疾病致病基因的发掘。  相似文献   

9.
采用速率散色比浊法对 4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脑脊液 Ig G,Ig M进行测定 ,并结合直腿抬高实验 ,神经系统体征以及术中神经根的炎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自身免疫水平和腰腿痛程度是相一致的。椎管内自身免疫炎症是造成腰腿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在颈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在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对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做出评估。方法对120例经CT或MRI检查确诊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临床症状、CT或MRI结果确定射频热凝的靶点位置,在C型臂引导下穿刺到靶点,通过椎间盘造影确定电极已进入靶点,再行阻抗测试、电生理测试及温度测试后,给予86-94℃温度,对靶点进行热凝消融。此时,通常可以复制出原有的腰腿痛症状,用此温度治疗4个周期,每个周期100 s。结果本组120例患者,经过该技术治疗后,其中73例治疗效果达优级,30例治疗效果良好,13例效果较差,4例无效,优良率85.8%。有4例患者术后并发轻微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均于2日内消失。余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新的、且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在脊髓型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 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 4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 NO、NOS。结果 显示脊髓型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血清中 NOS和 NO含量与病程有明显相关 :病程在 1年之内 ,病例组血清中 NOS和 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病程在 1年至 3年之间病例组血清中 NOS和 NO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病程在 3年以上 ,病例组血清中 NOS和 NO含量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NOS和 NO的变化和脊髓型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病程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局麻或者全麻下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L5-S1)入院行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8例,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局麻组(40例患者)和全麻组(38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并发症、手术时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前及术后VAS疼痛评分等指标,评估两者围手术期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男女性别比(23/17 vs. 20/18)、年龄[(38.45±13.59 vs. 37.39±13.35)岁]、术前VAS疼痛评分(7.05±1.32 vs. 6.95±1.47)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长为(83.57±13.24 vs. 86.28±15.4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脑脊液漏、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局麻组在术后1 d、1个月及6个月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3.05±1.34、1.90±0.98与1.80±1.09,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全麻组在上述3个时间点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3.24±2.01、2.03±1.20与1.59±1.31,较术前也明显降低(P<0.001),但与局麻组在相同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组的住院时间[(2.93±0.92)d]与住院费用[(29 397.97±1 398.09)元]较全麻组分别降低25.8%与1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或全麻下行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均良好,局麻下手术患者的总体费用低于全麻组,住院时间也更短。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央型椎间盘脱出症比较少见,多数因为椎间盘组织变性和韧带先天性缺损引起。我科自1973~198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共5例,约占同期手术治疗的脊髓压迫性疾患的4%,现将有关资料报告于下,并简要讨论我们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病理分型和自身体液免疫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速率散色比浊法和免疫组化法对28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脑脊液和髓核组织中IgG、IgM 进行测定。结果表明:①脑脊液中IgG、IgM 含量增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诊断价值;②外周血中IgG、IgM 的增高有助于区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破裂型和游离型,可明确经皮髓核摘除术中的禁忌症;③突出的髓核组织中有免疫球蛋白沉积,可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性炎症,这是腰椎间盘退变、突出和腰腿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内镜下单侧椎板间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endoscopy-unilateral laminec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Endo-ULBD)与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治疗多节段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19年10月到2020年10月收治的多节段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8例,其中33例采用Endo-ULBD,35例采用PLIF。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及术前和术后1 d、1个月、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术后3月改良MacNab评分等指标。结果相较于PLIF组,Endo-ULB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术中透视次数Endo-ULBD组多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手术后两组间腿痛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Endo-ULBD组腰痛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与术后3月随访优良率均优于PLIF组(P<0.05)。结论对于多节段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早期临床疗效方面Endo-ULBD优于PLIF,而且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康复更快、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采用单侧双通道全内镜辅助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U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接受ULIF治疗的22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收集随访资料包括患者术前、术后1周、6个月时评定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分)、OSwestry残疾指数(ODI)评分、36项简明健康状况调查(SF-36)评分,以评估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179.15±42.0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32.67±41.92)mL,平均卧床时间为(1.51±0.42)d,平均住院时间为(4.82±1.13)d。术后1周的腰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均P<0.000 1),且在后续随访中进一步降低。术后随访的ODI评分,JOA评分,SF-36评分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满意率达86.4%,术后6个月满意率为95.4%。术后1周及术后6月时临床疗效显著的比例分别为1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靶点消融减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入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76例为试验组,均进行射频热凝靶点消融减压术;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33例为对照组。收集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手术前后的血清及对照组血清,ELISA法检测TNF-α、IFN-γ和IL-17水平的变化。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TNF-α、IFN-γ和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射频热凝靶点消融减压术后恢复期血清TNF-α、IFN-γ和IL-17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热凝靶点消融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疼痛症状,而且能够减轻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正> 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冶疗,绝氏多数有较满意的效果,但部分病例疗效欠佳,甚至需要再次手术探查。再次手术率在腰椎部位约占3—12%左右。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疗效,现将我院1956—1981年椎间盘突出症经手术治疗的103例中,8例施行再次手术的原因,作一分析讨论,并提出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环境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中的病因学角色。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128例住院的LDH患者和132例年龄和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对照者,采集外周静脉血样并提取DNA。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法检测Fas-1377G/A rs2234767、Fas-670G/A rs1800682、Fas rs2147420、Fas rs2296603、Fas rs7901656、Fas rs1571019、FasL-844C/T rs763110、CASP-9-1263A>G rs4645978,CASP-9-712C>T rs4645981三个基因9个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Fas、FasL和CASP-9基因的多态性与LDH患病风险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腰椎负荷、睡床类型、业余运动、业余活动等环境危险因素与凋亡相关基因的交互致病效应。结果年龄、性别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衡性较好;而腰椎负荷、体重指数、睡床类型、业余运动、业余活动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关联分析发现,FasL-844C/T(rs763110)、CASP-9-1263A>G(rs4645978)的多态性和LDH存在显著关联,FasL-844C/T TT基因型、CASP-9-1263A>G GG基因型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风险基因型。环境-基因交互作用分析发现,FasL-844TT基因型和腰椎负荷3~4级交互作用机制在LDH发生中为超相乘模型,CASP-9-rs4645978GG基因型和腰椎负荷3~4级交互作用机制在LDH发生中为次相乘模型。结论 FasL、CASP-9基因和腰椎负荷及其交互作用在LDH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LDH的患病风险可能由环境危险因素和遗传易感基因共同决定,不同基因型和同一环境因素或不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