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泥石流灾害治理中V型排导槽是广泛采用的结构型式之一,但是由于以往V型排导槽槽底内力计算理论复杂,运用到实际工程有难度.采用简化计算方法对V型排导槽进行了内力计算,并与精确计算方法进行对比,给出简化增大系数,以利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在地震灾区大部分泥石流沟实施的拦砂坝、排导槽等首期治理工程效果不佳、部分工程甚至失效的问题,根据松散物源启动量估算明显偏小、拦砂坝设计库容不够、排导槽过流断面偏小的状况,分析了地震灾区泥石流形成特点和暴发规律,针对持续性、大规模和群发性方面的估计不足,系统地进行了经验总结.通过2010和2013年两次特大型泥石流的勘查、设计和治理工程实践表明:震区泥石流在启动机理、堵塞溃决、持续时间、冲出规模等方面与一般泥石流相比存在很大区别,总结出以下经验: (1) 合理确定泥石流堵溃系数及相应流量;(2) 针对不同类型泥石流及保护对象提出有效的治理工程方案,例如拦挡、固坡、排导、停淤方法的合理组合和有效利用;(3) 合理分配拦砂坝的有效高度及数量;(4) 合理选用坝体结构类型,例如实体坝、缝隙坝和梳齿坝.上述经验在绵竹县清平文家沟、汶川县红椿沟、七盘沟、桃关沟和宝兴县冷木沟特大型泥石流的勘查、设计及治理工程中进行了充分的应用验证,并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3.
速流结构是治理公路大型泥石流的有效技术类型,由汇流槽和速流槽组成.汇流槽在泥石流冲击作用下的受荷性能是速流结构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建立了汇流槽板质量-阻尼-弹簧动力学模型,据此运用结构动力学方法构建了汇流槽板的挠曲线方程和动力学方程,为汇流槽板结构强度设计及变位控制设计提供了依据,其成果于平川泥石流防治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4.
速流结构是治理公路大型泥石流的有效技术类型,由汇流槽和速流槽组成.汇流槽在泥石流冲击作用下的受荷性能是速流结构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建立了汇流槽板质量-阻尼-弹簧动力学模型,据此运用结构动力学方法构建了汇流槽板的挠曲线方程和动力学方程,为汇流槽板结构强度设计及变位控制设计提供了依据,其成果于平川泥石流防治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5.
公路特大型泥石流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公路病害,遵循公路泥石流防治的特殊性所开发的速流结构、底埋隧道、翼型墩汇流技术及糙桩技术是该类泥石流极其有效的防治技术[1,2].笔者根据这些单体技术构建了4类综合治理模式,即1)拦渣坝+速流结构,2)底埋隧道+速流结构,3)翼型墩汇流结构+底埋隧道,4)糙底群桩+速流结构,对每类综合模式的适用条件及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从1999年以来实施了多个示范工程,显示出极其良好的治理效果,为同类型的特大型公路泥石流治理提供了重要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6.
公路特大型泥石流治理综合模式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公路特大型泥石流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公路病害,遵循公路泥石流防治的特殊性所开发的速流结构、底埋隧道、翼型墩汇流技术及糙桩技术是该类泥石流极其有效的防治技术.笔者根据这些单体技术构建了4类综合治理模式,即1)拦渣坝 速流结构,2)底埋隧道 速流结构,3)翼型墩汇流结构 底埋隧道,4)糙底群桩 速流结构,对每类综合模式的适用条件及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从1999年以来实施了多个示范工程,显示出极其良好的治理效果,为同类型的特大型公路泥石流治理提供了重要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7.
湿软土基地段U型槽式结构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佛山市某一U型槽式结构在湿软土基地段应用为背景,介绍该U型槽结构构造及软基处理方式,给出该工程防排水的设计要点,探讨湿软土地基U型槽结构的计算模型,分析不设置抗拔桩时U型槽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点.实践表明,U型槽式结构对于沿海湿软土基地段是适用的、安全的、经济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以广东佛山市某一U型槽式结构在湿软土基地段应用为背景,介绍该U型槽结构构造及软基处理方式,给出该工程防排水的设计要点,探讨湿软土地基U型槽结构的计算模型,分析不设置抗拔桩时U型槽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点.实践表明,U型槽式结构对于沿海湿软土基地段是适用的、安全的、经济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针对既有铁路沿线中小型沟谷泥石流灾害防治问题,以南昆线册亨至石头寨间泥石流灾害为例,对泥石流特征参数进行了调查分析,充分考虑交通与环境特点,提出了采用柔性坝防护系统实施防治,进行了柔性坝防护系统抗冲击荷载能力及拦蓄能力设计计算,并通过工程验证。  相似文献   

10.
作者根据多年来对公路泥石流的研究成果积累,编制了与所编制的《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指南》相匹配的《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施工指南》(以下简称《施工指南》).《施工指南》包括九部分,即总则和施工前的准备,以及速流结构、底埋隧道、拦渣坝、护岸结构、导流堤、翼型墩汇流结构、渡槽及糙底群桩等核心技术的施工.本文介绍了总则、施工前的准备、速流结构及底埋隧道的施工技术条文,为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施工提供了重要技术借鉴,也为公路建设及养护相关技术规范的修改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是我国西部公路沿线致灾最强烈的泥石流类型,通常表现为对公路构建筑物的冲击和淤埋毁损.笔者从地貌条件、物源及动力条件3方面出发对该类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进行了研究.泥石流沟长宽比小于5 0并且具有较大的形成区、大比降的流通区、宽缓的沉积区是该类泥石流形成的地貌条件;丰富且稳定性差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及工程弃渣是该类泥石流形成的物质条件;前期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有机结合或较高的日温度是该类泥石流形成的动力条件.研究成果丰富了公路泥石流学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结合云南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实践,对泥石流地区公路工程的泥石流灾害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对泥石流地区公路的勘察、设计、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结合“重庆市泥石流的分布特征及其防治措施”项目,以重庆文理学院卫星湖校区后山泥石流为例,采用一定的工作手段,调查区域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查明泥石流各区特征,分析形成机制,并对处治方案进行了探讨.为类似地质环境条件下泥石流预测、防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结合工程实例,将属性识别理论应用到重庆地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中,从而把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提出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属性测度计算方法,并利用熵权系数法确定权重,建立了基于熵权系数法的属性识别计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根据流体力学的能量方程 ,求出泥石流在渡槽中任意断面的平均流动速度 .对计算所需的各参数分别进行了讨论 ,特别首次引入泥石流对一般水体的修正系数K ,最后 ,给出了具体的算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城市海底公路隧道内环境参数和污染物的分布规律,针对厦门翔安海底隧道运营通风效果进行了现场测试,获取了交通高峰期和非高峰期两个时段隧道内气压、温湿度、风速、CO、NO2和PM浓度的分布规律,结合一维扩散理论和Fluent组分输运模型研究了海底公路隧道内环境参数和污染物随交通流的分布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1) 交通高峰期时段,温度沿车流方向逐渐升高,出口处达到最高温度36 ℃;湿度沿车流方向逐渐降低,入口处最大湿度为94%;CO、NO2和PM浓度随车流方向逐渐升高,在出口处达到最大,最大浓度分别为21.00 ppm、3.73 ppm和1.76 mg/m3,V型坡坡底处PM浓度也较高(2.03 mg/m3);根据烟尘质量浓度与消光系数的转换公式得到出口处和V型坡坡底处的消光系数分别为0.008 3 m?1和0.009 5 m?1,NO2和PM浓度超过了规范值.(2) 非交通高峰期NO2最大浓度为1.68 ppm,出口处和V型坡坡底处的消光系数分别为0.006 9 m?1和0.007 7 m?1,出口处NO2浓度和坡底处消光系数超过了规范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