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下工程深基坑施工中,为降低环境风险,应在保护建筑附近布设回灌井,实施人工地下水回灌,从而达到控制保护区地面沉降的目的。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汉中路站基坑工程,介绍了在金峰大厦周边布设回灌井进行回灌的保护措施;通过抗承压稳定性验算,确定了不同开挖深度下的承压水水位控制要求;验证了回灌对控制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结合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南延伸工程降压变电所设计,介绍了降压变电所主接线及运行方式、变电所保护、控制与自动装置等概况,并对降压变电所的设计思路、系统配置、系统功能以及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无功补偿、谐波治理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渗流检测一直是地铁隧道工程领域的难题。文章以佛山地铁2号线南-湖区间盾构隧道施工为背景,采用三维流速矢量声纳技术,首次开展了国内管片壁后渗流声纳检测现场试验。通过对不同泥水舱压下不同点位进行检测,并对管片壁后渗流场分布形态进行拟合成像和数据分析,确定了壁后渗流位置;通过对比注浆前后地表沉降量及沉降速率变化情况,验证了采用声纳技术检测隧道管片壁后渗流的可行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武汉轨道交通10号线是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中的一条市域快线,通过三处越江工程连接汉阳、汉口、武昌三镇。针对10号线穿越汉江工程,分别从线路长度、换乘条件、工程难度、沿线拆迁等方面综合分析,确定了硚口路越江通道方案。针对越江工程与市政道路工程共通道的问题,通过多方案比选,确定了区间左右线上下重叠穿越高架桥桩的方案,初步研究了线路纵断面方案,确保线路方案基本可行和工程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一期工程110 kV溧阳路主变电所的施工实践,介绍了一种全新的通过以三轴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垂直隔断微承压水的方法,妥善解决了城市深基坑施工所面临的抽水降压对周边环境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地裂缝活动的监测数据资料,分析了西安地铁三号线沿线地裂缝活动特征。基于各条地裂缝与地铁三号线斜交的夹角θ、地裂缝倾角β以及各条地裂缝最大垂直位错量H,计算确定了地铁三号线穿越各条地裂缝地段的结构设计预留位移量,包括最大水平位移和最大轴向位移。同时,通过地裂缝影响带宽度和隧道与地裂缝的夹角θ,获取了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结构纵向设防长度。研究结果可为西安地铁三号线及未来其他线路的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上海轨道交通3号、4号线是国内唯一采用"共线+环线"运营方案的线路,其高密度的行车组织已不能满足客流需求。详细介绍了3号、4号线现状客流的特征,分析了现状客流和运能存在的问题,在确定运营方案优化原则的基础上,提出运营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8.
武汉地铁2号线工程地质风险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武昌地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分析了武汉地铁2号线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第四系土层、岩溶地质、地下水等岩土工程问题,探讨了可能诱发的施工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穿越古城区,从480幢各类房屋的正下方或侧面通过,其房屋多为无基础或简单条形基础,易受变形影响发生开裂、崩塌等;再加上2号线穿越粉土和粉砂层,地下水位较高,透水性强,盾构穿越时由于土体扰动极易发生流砂或板结现象,使开挖面失稳。虽然盾构隧道施工技术随着盾构性能的改进有了很大发展,但在上述特殊情况下成功穿越近邻的大量建筑物依然是全新的挑战。文章通过掘进速度,以及浆液材料和注浆量现场试验,确定了盾构穿越房屋时的影响范围,提出了盾构通过时的地表沉降控制标准,并给出了掘进速度、浆液材料组成与配比、注浆量及注浆时机的控制标准,为2号线的安全穿越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上海地铁2号线的微机联锁系统,对该系统所采用的设备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2号线与1号线的设备比较,阐明了微机联锁设备配置简洁,集成度高,占用空间小,便于维护和便于扩容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轨道交通三号线运输能力及行车交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轨道交通三号线是城市南北向骨干线路,采用跨座式单轨交通模式,通过对客流预测、线路通过能力、列车编组、运能储备等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初步确定了该系统的输送能力,并提出了行车交路方案。  相似文献   

12.
在已营运多年,原来未考虑换乘和结构预留的1号线上体馆站新建4号线车站并与之形成“零换乘”。地面交通、地下管线、周边高楼对新车站的布置形成了层层制约;软土地基、沉降控制和确保1号线的运营安全都给4号线车站的穿越施工带来了重重困难。对此,通过理性分析,分散风险,探索创新和精心设计、施工,成功地解决了4号线车站布置、周边大楼侵界处理、结构托换、原车站底板大梁加固、穿越施工等难题,最终实现了“零换乘”。五年的历程,充满了挑战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盾构隧道穿越2号线隧道的地铁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上、下行隧道在人民广场站从运营中的2号线隧道上部净距1.3 m处(呈“井”字形)斜交穿越施工,通过对该工程施工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制定了科学严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信息化施工方案以及安全控制预案,有效地控制了2号线该穿越点隧道结构的沉降与隆起,并使其处于稳定状态,确保了2号线的安全运营。为类似工程积累了宝贵的设计和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14.
轨道交通4号线盾构隧道从正在运营中的2号线隧道下方垂直距离1.03m处呈小角度小转弯半径通过,穿越是在没有进行地基加固的条件下完成的,对2号线安全运行威胁很大。穿越前,我们对工程施工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证和分析,并预估盾构推进对2号线隧道可能带来的影响,制订了科学严密的信息化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严格按照“分步慢速推进,均匀小步转弯,保持稳定压力,适时适量注浆,少量低压地基加固”的施工技术要点组织施工。在保障2号线运营安全的前提下,顺利地完成了盾构穿越施工。  相似文献   

15.
广州地铁6号线海珠广场站共有3条隧道穿越地铁2号线车站及区间隧道,两者之间的垂直距离非常小,施工难度极大。文章结合海珠广场站暗挖隧道与既有2号线的位置关系和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提出总体施工原则及总体施工方案;详细介绍了左线站台隧道下穿既有2号线和西端左、右线区间隧道下穿既有2号线的施工技术和监测技术。暗挖隧道施工安全顺利穿越了既有2号线,保证了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及地铁2号线的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16.
结合南昌地铁1、3号线中山路换乘站的建筑设计,详细分析了1号线采用岛式、侧式及同向侧式站台等方案的优缺点。通过分析和比选,决定采用1号线为地下二层侧式站台、3号线为地下三层岛式站台的岛一侧“十”字两点换乘方案。同时,对如何形成以地铁车站为核心,为营造系统而有序的商业氛围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新建青岛地铁8号线青岛北站—沧口站区间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3号线,初期支护距3号线底板结构仅0.4 m,在不影响既有地铁3号线正常运营的前提下,施工难度极大。通过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新建线路下穿施工全过程,制定针对性措施:采用非爆破机械开挖减小震动;加强超前支护和及时支护封闭成环,控制沉降;自动化监测快速反馈3号线结构变形信息以指导现场施工。通过现场技术手段和安全管控手段,下穿施工期间3号线隧道结构最大沉降仅2.11 mm,道床最大沉降仅1.55 mm,满足沉降控制要求,施工期间未对地铁3号线的安全运营产生影响。相关工程经验可为今后小净距、小角度、长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轨道交通7号线中山北路站换乘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上海市轨道交通7号线中山北路站与已建3号线镇坪路站的多个换乘方案,并通过方案比选和分析,提出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9.
讨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场址选择问题,通过上海市轨道交通4号线、2号线、8号线、6号线车辆基地场址的选择过程及特点介绍,总结车辆基地场址选择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为其他轨道交通线路车辆基地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上海地铁1号线A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的闭塞设计是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列车运行而进行的。本文介绍了闭塞设计的方法,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评估,给出了1号线初期和终期所能实现的列车运行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