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葛樵海 《航海》1993,(4):25-26
一四0五年六月十五日,郑和率船队离开刘家港开始首次航海。当船队来到印度半岛西南的古里国(今卡利库特),至此离国已有两年了,郑和决定返航。没想到郑和船队回国途中,经过苏门答腊的旧港(今巨港)时遇到了一件不寻常的事。  相似文献   

2.
1937年学者王伯秋在福建长乐县所发现《南山寺碑》上,刻有1432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夕,船队人员对天妃的铭谢文以后,对船队航行所到的地方,有了令人信服的依据。碑文上记载和郑和随从翻译马欢所著《瀛海胜览》的20次、费信所著《星槎胜览》的44处等其它著作虽有些差异,但一些主要的国名都是相同的。为了便于了解起见,现将碑文上记载的  相似文献   

3.
笔者结合在中国查阅整理的研究资料,利用访问新加坡机会,在新加坡检阅图书馆、学会的有关文献、图书、网讯,并到野外考察有关港口遗址、地貌,进行再研究。论证了郑和下西洋时并未曾到访和利用过新加坡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郑和七下西洋,集中了当时全国的优秀航海人才,而这些优秀航海人才的领航人就是火长,又称舟师。他们引领着郑和无敌船队跨大洋、穿海峡,际天而行,大小凡30余国,涉沧溟10万余里,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汪洋大海上,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这一航海盛举,在整个人类航海史上竖起了一座永垂史册的丰碑,也将中国古代引航业推向顶峰  相似文献   

5.
魏巍 《中国水运》2005,(9):54-55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人挑战自然的一个伟大创举,这一创举所展示的不仅是中华泱泱大国的气魄,更多的是中国古代那骄人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正是中国古代无数的工匠和航海家的智慧和汗水造就了郑和下西洋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平发展不能脱离海洋事业的发展和强大,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必须通过海洋强国而走向世界强国。中国和平发展面临以海洋为背景的诸多挑战和风险,海洋战略环境严峻。海洋战略是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海洋领土和主权、海洋安全、海洋军事、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制、海洋文化等诸方面,这些内涵互相关联,需要统筹协调,并有机联系于其他相关的领域战略,因此,只有通过对它的全面、深化研究,提出对策,实践落实,才能加速海洋事业的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7.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中.统帅庞大的远洋船队.七下西洋.远航西洋各国.遍访了东南亚和印度洋的孟加拉湾、阿拉伯海、红海直到非洲东部沿岸大小30余国。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的是历史上所未有的。据“天妃灵应之记”记载.“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壤,皆捧琛执贽,重洋来朝.皇上嘉其忠诚,  相似文献   

8.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中,统帅庞大的远洋船队,七下西洋,远航西洋各国,遍访了东南亚和印度洋的孟加拉湾、阿拉伯海、红海直到非洲东部沿岸大小30余国,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的是历史上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9.
郑和下西洋,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汉唐宋元以来的海上航线,使中国远洋航行出现划时代的、全面的、实质性的突破,形成多点交叉的综合性海上航路网络,航线之远,纵横交叉之多都超过前代.  相似文献   

10.
韦振华 《珠江水运》2006,(Z1):143-145
郑和下西洋是一次伟大的航海活动,也是一次中华文化的传播活动,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促进国人对海洋意识的觉醒,重视发展海洋事业。  相似文献   

11.
郑和三下西洋中,所乘宝船为南京宝船厂新建的48艘.1409年10月,船队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长乐船厂造大战船补充进郑和船队.1409年年底,船队进入满剌加国的明朝官厂,随船官员率船上技术人员进行船况、船上设备和武器的查验与维修,确保了不久之后与锡兰山国五万军队进行战斗的大胜,从此海外诸番,益服天子威德.  相似文献   

12.
古今中外学界评析郑和下西洋壮举之动因、目的、使命,众说纷纭,我个人在研究中体会主要有四点: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本文以历史观点阐述了郑和下西洋对有关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以及当时中国造船与航海的杰出成就,还对中国较之西方海洋国家率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远洋的历史事实及其原因进行剖析,并对中国明清封建王朝放弃海洋的后果进行了反思。重温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开海传统,以期振兴中国的海洋事业。  相似文献   

14.
1405年,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开始了他的航海壮举.其船队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和访问地点之多都是世界航海史上史无前例的.自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最多时达200多艘船的规模宏大的船队,其中长148米、宽60米的大型船只60余艘.使用了罗盘、测深器、牵星板等世界先进技术,航程10万余里.先后到过印度支那半岛、印度尼西亚的婆罗门洲、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东岸的索马里,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郑和的航海壮举为中国的外交、经济、文化和海洋事业诸多方面建立了辉煌的业绩,为我国推动和平外交、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人类文明等方面做出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15.
庄辑 《珠江水运》2008,(6):59-59
郑和(公元1371-1433),十五世纪初期中国伟大的航海家。本姓马,赐姓郑,回族,云南昆扬州(今云南晋宁县)和代乡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兄妹六人,排行第三,小字三保,后都称三保太峪。  相似文献   

16.
1405年,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开始了他的航海壮举。其船队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和访问地点之多都是世界航海史上史无前例的。自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最多时达200多艘船的规模宏大的船队,其中长148米.宽60米的大型船只60余艘。使用了罗盘.测深器.牵星板等世界先进技术,航程10万余里。先后到过印度支那半岛.  相似文献   

17.
郑和下西洋,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汉唐宋元以来的海上航线,使中国远洋航行出现划时代的、全面的、实质性的突破,形成多点交叉的综合性海上航路网络,航线之远,纵横交叉之多都超过前代。郑和船队不仅熟练地航行在已开辟的航路上,而且还开辟了通过印度古里(今卡泽科特)和溜山(今马  相似文献   

18.
朱巍 《上海造船》2005,(2):43-46
太仓自元代海运漕粮而兴起,郑和七下洋以太仓为起锚地和归舶港.介绍了目前太仓保存的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太仓人.郑和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以太仓为代表的江南经济繁荣发展为依托,又极大地影响了明代太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方面,推动了太仓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的大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昌盛,其影响一直惠泽波及至今.  相似文献   

19.
关于郑和“宝船”的大小问题,目前学术界、航海界有几种不同的看法。本刊现发表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史研究会副主任丘克辉同志的《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考》一文作为引子。对“宝船”的大小问题,欢迎大家来稿进一步讨论。——编者  相似文献   

20.
曹凛 《中国船检》2013,(5):112-115
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命郑和船队奉送十六国使臣回国。郑和率官员前往龙江关检查和修补宝船后,驶往太仓刘家港,再次仔细点检船质和物资装备后,至长乐港于二月趁季风出洋。由于国内因素,郑和船队中途返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