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某隧道浅埋偏压段塌方冒顶处理为例,分析了塌方冒顶原因,系统地介绍了地表排水、洞内塌方体处治、小导管注浆、地表陷坑、监控量测等一系列综合处理措施。处治后的监测结果表明,采用以上综合处治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小导管注浆法在隧道塌方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西南某隧道塌方的原因,阐述了该隧道塌方处理方案。根据"加固后方、封闭岩面、稳定塌体"的塌方处理原则,采用小间距型钢拱架加小导管注浆法等具体方案和技术措施对塌方隧道进行处治。实践证明,加固处治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云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红黏土填充喀斯特地貌地区,山岭隧道施工难度大,从施工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与分析,通过对隧道塌方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防止隧道塌方和防止塌方继续扩大的处理过程与隧道继续开挖施工两个阶段,提出了喀斯特地区红黏土隧道溶洞塌方处理措施。在海德隧道K120+339~K120+327.4段溶洞塌方冒顶处治工程中,采用地表沉陷坑排水防护、塌方体注浆加固、大管棚及小导管注浆等超前支护技术,运用地质超前预报和监控量测等技术手段,成功完成了塌方冒顶段处治。  相似文献   

4.
刘宇峰  徐建华 《中外公路》2012,32(4):228-230
以贵州省黔东南州某隧道水平层状薄层板岩坍塌为背景,分析了水平层状薄层板岩的力学特性、失稳机理及破坏形式,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处治措施,采用洞内钢花管注浆及增设钢拱架加固后采用短台阶法开挖拆换,成功地处治了该坍塌病害。  相似文献   

5.
结合石牙山隧道苍梧端左线塌方事故,分析塌方的原因,介绍采用长管棚及小导管注浆方式处治塌方的技术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崔毓善 《公路》2007,(8):221-223
分析了二庄科隧道塌方的原因,提出了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加固的综合处治方案。并介绍了水泥—水玻璃浆液配比、注浆压力、浆液扩散半径等技术参数和注浆工艺。处治后塌方段整体已处于稳定状态,满足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说明所采取的综合处治技术措施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杨坞口隧道位于杭新景高速公路千岛湖支线古滑坡段,受围岩破碎和雨季渗水影响,施工中出现了右洞塌方。经采用动态设计法,应用喷射混凝土封闭地表雨水下渗通道,地表注浆加固地层等措施进行塌方治理和山体加固;采取超前小导管和环向小导管注浆加固围岩,强化临时支护,及时封闭衬砌等措施,并采取双侧壁导坑法进行隧道施工,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场监测数据表明该治理方案合理且行之有效,治理措施可供相关工程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宝兰客专石鼓山隧道下穿茵香河段围岩以粗圆砾土、大砾石砂土为主,最小埋深8 m,河流常年流水,围岩地下水丰富,在施工过程易发生涌水、塌方、冒顶等安全事故。为保证施工安全,采用地表袖阀管注浆和旋喷桩,洞内管棚+超前小导管注浆超前加固等措施进行围岩加固,并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三台阶临时横撑法等开挖方法,控制初期支护封闭距离和时间,实现隧道变形控制,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某黄土隧道塌方的原因,阐述了该隧道塌方综合处治技术和相关的防水、排水措施,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法对其进行加固。监测结果表明:处治后塌方段周边相对位移已处于稳定状态。满足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说明所采取的综合处治技术措施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浅议双排小导管注浆法处理隧道塌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处理浅埋隧道塌方的施工工艺,结合塌方长度及周围岩体情况等,选择施工方法。抢风岭隧道在无任何征兆下突然塌方,土体呈粉状,综合分析塌方原因后,采用小导管注浆法处理塌方,待临时拱架及径向小导管注浆结束后,加强对周边位移的监控,随时掌握塌方体的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11.
阿娜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阿娜隧道塌方冒顶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主要采用洞内小导管注浆加固塌方区的处理方法,并加强塌方区的监控量测。处理后隧道周边收敛与拱项下沉量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公路》2017,(7)
为研究城市软弱围岩浅埋隧道塌方处治效果,以福州市湖东东路南线隧道K0+920处塌方处理工程为依托,分析了塌方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双层注浆小导管"的处理措施,通过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的现场监测,对处治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地下水渗入围岩后,由于原设计支护参数偏于不安全,施工方法不够合理,导致隧道塌方;处治后洞内检测结果显示围岩变形得到较好的控制,达到施作二次衬砌的要求,相关变化值都在规范的允许范围内,隧道结构处于稳定状态。该研究可为类似隧道工程塌方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富水砂层中盾构隧道联络通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富水砂层中进行联络通道施工,施工难度和风险很大,为提高围岩稳定性、减小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对常用的降水、冷冻、旋喷和注浆等地层加固方法进行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对比,最终选择了注浆和降水相结合的加固方案。在联络通道施工中采取了洞内超前预注浆、洞外地表管井降水以及洞内轻型井点降水的加固方案,在水仓基坑施工中采取了周边小导管注浆以及坑内轻型井点降水的加固方案。施工过程中对隧道和地表变形进行了监测,由监测结果可知,开挖引起的隧道和地表变形均较小,说明采取的超前预注浆和洞内外降水措施是安全可靠的,可以有效降低联络通道的施工风险。  相似文献   

14.
新扎沟隧道围岩呈薄层状、支护结构-围岩未耦合和施工不当导致复杂层状岩层塌方。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用双排超前注浆小导管+钢拱架+喷射钢纤维混凝土联合治理塌方区域;在塌方影响区域设置监测站。监测数据显示,围岩变形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趋于稳定,表明复杂层状岩层隧道塌方治理方案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5.
结合石牙册遂道苍梧塌方事故,分析塌方的原因,介绍采用长管棚及小导管注浆方式处治塌方的技术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山西某浅埋偏压隧道为依托工程,全面分析了隧道洞口段地质灾害的基本特性及形成机理,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对其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出隧道洞口段支护结构受力及变形特性,提出了综合处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地质灾害主要为冒顶事故、坡面崩塌、初期支护开裂、钢拱架严重弯曲变形;其形成机理主要有地形地质条件、受力状态、气象因素、施工设计因素;隧道洞口段初期支护结构受力极不均衡,水平应力较大,右侧初期支护承受较大的围岩压力;采用地表覆盖封闭、增设临时支撑、反压回填、CD法施工、小导管注浆加固等措施可有效控制避免其施工地质灾害。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通过隧道塌方冒顶段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联伟 《隧道建设》2009,29(3):329-333
具茨山隧道右线YK37+671处由于突然出现溶洞而发生塌方,在塌方处理过程中再次发生塌方并冒顶,为降低施工影响,保证运营安全,通过运用对塌陷体进行地表注浆加固、不开挖工作室且使用跟管钻的长大管棚及配合使用注浆小导管的超前支护技术、CRD工法开挖技术、塌方段两端加强衬砌后再处理侵限段的技术和地表陷穴处理技术,结合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技术手段,成功通过塌方冒顶地段,对隧道塌方冒顶工程的预防和处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局部塌方现象比较普遍,该文提出采用长管棚超前支护并结合小导管注浆加固措施处理局部塌方区,并采用岩土工程有限元法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塌方区段的施工开挖方案以及现场监控量测内容,对比分析试验和计算结果,验证了塌方处治效果和后续施工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赵兵  许立  张栋  王双现  李翼延 《中外公路》2021,41(5):207-211
三门峡市国道310南移工程周家窊隧道为分离式黄土隧道,采用短台阶法施工.左线隧道于剩余30 m贯通时,靠近进口一侧掌子面发生塌方,形成埋深70 m条件下的冒顶,地表呈现直约径12 m、深8.5m的近似圆形陷坑.该文对项目塌方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认为黄土地层竖向节理发育,节理切割形成竖向软弱面是导致埋深较大时隧道仍通顶塌方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提出塌方处注浆回填封闭,另一端在大管棚及径向注浆加固下单向掘进,地表陷坑分层回填的综合处治方案,现场实施后处治效果良好且隧道安全顺利贯通.  相似文献   

20.
玉庙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法雨 《隧道建设》2011,31(3):385-390
玉庙隧道是一座平行双洞四车道浅埋公路隧道,围岩软弱且含有地下水,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施工前期左洞出口发生了塌方。对玉庙隧道的塌方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地表和洞内注浆加固及加强支护结构参数的处理方案,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洞内注浆方案进行对比和分析,选择比较合理的方案。结果表明:实际采用的塌方处理方案安全可行,经济合理,保证了隧道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