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用拖拉机的驾驶员耳旁高噪音是引起驾驶员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日益严格的法规要求以及竞争的加剧,农用拖拉机制造商将越来越重视农用拖拉机噪音水平的控制。文章在一个半消声室中对一台农用拖拉机进行试验,通过消去法对拖拉机驾驶员耳旁噪音的噪声源进行识别,确认消声器、油底壳和正时齿轮盖为主要噪声源。最后通过消声器的优化设计以及油底壳和正时齿轮盖的结构优化降低农用拖拉机的驾驶员耳旁噪音。  相似文献   

2.
用选择性声强技术识别车内噪声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识别车内噪声的方法有许多。其中,将测试部位噪声信号作为参考信号,与噪声源的声强进行相关分析以确定声源的位置和响应频谱的方法称为选择性声强技术。本文运用此技术,通过对国产轿车给定工况下的测试分析,确定出试验车发动机舱内最大噪声的位置和驾驶员耳旁辐射噪声产生的原因,为进一步降低该车噪声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宗轶琦  陶海  沈辉  杨易  罗泽敏 《时代汽车》2023,(24):18-23+33
本研究以某汽车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值模拟探讨不同降雨量工况下的汽车乘员舱气动噪声声压级水平。采用Realizablek-ε/LES湍流模型来模拟无雨时的单相流流场,再添加离散相模型(DPM)来模拟有雨时的两相流流场,以声类比(FW-H)方法获得了不同降雨量下车身表面各子系统的1/3倍频程平均输入激励,采用混合有限元-统计能量分析(FE-SEA)方法获得了驾驶员耳旁气动噪声声压级水平。仿真结果表明:在20-1000Hz频段内,有雨工况下的驾驶员耳旁的声压级在各中心频率处都低于无雨工况,小雨工况和中雨工况下的驾驶员耳旁总声压级较为接近,大雨工况下的驾驶员耳旁总声压级最低。  相似文献   

4.
基于车身结构和空腔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声固耦合原理,对某MPV车辆进行噪声传递函数计算和节点贡献度分析,识别出对车内驾驶员耳旁噪声影响较大的车身板件,最后通过对薄弱环节的板件进行工程方案更改和优化,降低了车内怠速噪声。  相似文献   

5.
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车内噪声自适应主动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车内噪声主动控制系统。用Elman神经网络对驾驶员耳旁噪声信号进行识别、预测,并用LSLL自适应信号处理方法对车内低频噪声进行主动控制。通过在稳态工况下对被测试轻型客车的试验研究表明,此系统能有效降低车内低频噪声。  相似文献   

6.
神经网络技术在车内噪声预测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传学  孙惠春 《汽车工程》1998,20(6):347-349,373
本文根据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单一工况下由发动机悬置点振动信号预测车内特定点低频噪声的神经网络模型,并针对驾驶员耳旁噪声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神经网络的单一工况车内噪声观测模型,可以频域内很好地预测出特定点的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7.
以某乘用车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车道路试验和仿真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侧窗开启组合下驾驶员耳旁的风振噪声和侧窗风振噪声产生的机理,并提出在后视镜支撑臂位置开槽抑制风振噪声的措施,降噪可达7 d B。  相似文献   

8.
由动力总成引起的车内噪声统计能量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产某轿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完整的统计能量分析(SEA)模型,并确定了该模型的基本参数.通过试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激励输入,测量了车辆50 km/h匀速行驶工况下发动机舱声压和驾驶员耳旁声压,确定了传递发动机舱噪声到车内声场的主要板件,模拟分析各噪声控制措施并对比了降噪效果.分析表明,应用SEA方法可有效控制动力总成对该车车内噪声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加速行驶车外噪声试验研究及我国载客汽车噪声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辉  邱彬 《汽车工程》2007,29(6):515-519
通过对加速行驶车外噪声源的分析,确定了发动机排气噪声和轮胎滚动噪声是目前汽车加速行驶的主要噪声源。在阐述了我国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的试验方法后,提出驾驶员操作是影响测量结果的最主要因素。结合大量试验测量数据,对比分析了GB1495-2002第二阶段噪声限值实施前后我国汽车加速噪声的变化,建议将加强M3类大型载客汽车的降噪研究工作作为今后我国大中型城市汽车噪声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柴油机噪声源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柴油机噪声源的特点,以柴油机的表面辐射噪声信号为依据,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发动机的噪声源进行了识别.建立具有目标层、频率层和噪声源层3个层次的结构模型,在各个频率段.比较柴油机不同部件的表面噪声信号,构造层次判断矩阵,计算各噪声源对噪声评价点影响的权值,考虑噪声辐射表面积后进行总排序,识别出柴油机的主要噪声源为齿轮室罩,是降噪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王登峰  李俊明  陆小军 《汽车工程》2000,22(2):93-96,142
本文建立了因路面不平度随机激励所产生的车内噪声的数学模型,借助了测得的车身悬置连接点的导纳函数,各连接点到车内耳旁位置的噪声传递函数以及悬置和轮胎参数,计算了由路面不平度所引起的车内耳旁噪声的大小,并将其与道路模拟机上的测量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两者获得了较好的一致,还进一步分析了改变悬置和轮胎参数对车内噪声的影响,为车内噪声的分析、悬置参数的择优选取和汽车的声学设计提供了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12.
唐中华  张志飞  陈钊  蒲弘杰  李云  徐中明 《汽车工程》2020,42(4):531-536,566
传递路径分析法是诊断汽车振动噪声问题准确有效的方法。试验传递路径分析耗时耗力且需要实制样车,为在整车开发初期诊断汽车振动噪声问题,对整车虚拟传递路径分析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了包含底盘的整车声固耦合有限元模型,采用频率响应法预测车内声学振动响应,发现驾驶员右耳声压在38 Hz处以及驾驶员座椅导轨振动在59 Hz处存在较大峰值。在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整车虚拟传递路径分析模型,该模型合成的声学振动结果与频率响应法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利用虚拟传递路径法对两处峰值作诊断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贡献量大的路径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38 Hz处驾驶员右耳声压降低2 dB,59 Hz处座椅振动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针对摊铺机检测试验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情况,介绍了机电液一体化摊铺机检测试验的方法,为现代摊铺机的故障排除提供了较有效的检测方法和思路,使故障排除进一步科学化、理性化和数字化。  相似文献   

14.
客车主要噪声源识别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偏奇异值分析法识别噪声源的基本原理,采用了近场声压测量法,同步采集15个传感器的振动与声压信号,识别出客车车外噪声的主要噪声源,分析出各噪声源对车外噪声的贡献并做出降低车外噪声的预测分析。所采用的试验与分析方法具有计算量小、声源定位准确的特点,并且可以准确预测零部件的改进对车外噪声的影响。试验研究和实车应用表明,这种方法可以适用于复杂的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5.
发动机噪声源识别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发动机近场表面声强测量,识别出该发动机的主要表面噪声源,通过对声强频谱、发动机的时间功率谱阵分析,找出峰值频率成分,得出的共振频率正好对应于声强峰值频率,从而识别出该发动机的主要噪声源及主要噪声的频率构成,为该发动机的噪声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摊铺机行驶系统控制器是影响其作业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摊铺机行驶驱动的液压系统的控制方式进行了分析,对控制器的组成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各种控制器的特点和摊铺机的工程要求,选用DSP作为该控制器的核心器件.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整车路噪性能,本文中基于虚拟试车场技术和代理模型优化方法对轮胎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集成试验场扫描所得路谱、CDTire轮胎模型和整车声固耦合模型,建立了整车路噪仿真环境.采用最优拉丁超立方采样、Kriging模型和多岛遗传算法构造了优化模型.以轮胎关键物理参数为设计变量,驾驶员外耳声压级均方根为优化目标,测点三向...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受到信息采集源性能影响,造成了智能车辆避撞预警系统(Collision Warning System,CWS)前后车相对距离测量精度低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预警算法(Collision Warning Algorithm,CWA),利用机器视觉获得了较高精度的测距信息,有效提高了预警算法的有效性。在分析驾驶员驾驶行为基础上,确定CWA的报警准则。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建立了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的CWA模型,给出了模型预警原理、决策阈值确定方法、逻辑结构图,以及基于机器视觉的车辆信息获取方法。设计了一个单车道双车辆跟驰实车试验,采集模型测试所需的数据,并利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平均测距误差不超过3.6 m,预警模型能够准确给出预警信息,对提高车辆行驶主动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摊铺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特点,以河北宣大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采用滑模摊铺机进行摊铺施工为例,分析了设备选型、摊铺前的准备、滑模摊铺机的合理使用、摊铺后的切缝等几个问题,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