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齐岳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系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介绍宜万线控制性工程齐岳山隧道以RPD150C多功能钻机超前钻孔和加强钻爆孔为主,TSP203等物探为辅的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系统,具有简单、直观,并且对施工进度干扰小的优点,有效地预测岩溶高压突水、突泥等不良地质。  相似文献   

2.
以某岩溶隧道的施工为例,介绍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技术,采用常规地质法、TSP203地质预报、地质雷达、地质钻探等组成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对隧道工作面前方、环向四周、隧底等不良地质进行探测,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3.
概论岩溶或地质复杂隧道隧洞地质灾害超前预报技术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概略论述了岩溶或者地质复杂隧道隧洞广义的施工地质灾害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其中包括TSP探测解译、断层参数预测法预报隧道断层和地面不良地质体投射法等3种长期超前地质预报新技术,包括地质雷达探测解译、掌子面编录预测法、不良地质前兆预测法等3种短期超前地质预报新技术,还包括施工地质灾害监测、判断和警报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向莆铁路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结合向莆铁路棋盘石隧道工程实践,在全面比较不同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选用最新水平的TSP203地质预报系统作为主要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同时结合地质调查分析、地质雷达和超前钻孔手段,对隧道通过大理岩段进行了地质超前预报,并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新建八字岭隧道为例,详细介绍在岩溶发育地区隧道施工避免风险的方法之一超前地质预报.介绍八字岭隧道地质预报方法的合理选用和成效.  相似文献   

6.
隧道工程施工期超前地质预报是防治隧道地质灾害的主要手段,但是单一的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往往存在诸多弊端或效果不佳.依托新建沪昆高速铁路大独山隧道工程,结合隧址区现场地质调查资料,综合分析TST超前地质预报、TRT6000超前地质预报、红外探测、地质雷达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对大独山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断层破碎带、高压富水带、岩溶裂隙发育状况等进行了综合地质超前预报,并结合实际开挖情况验证了综合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武隆隧道岩溶地质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两种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武隆隧道横洞工区岩溶地质施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渝怀线圆梁山隧道超前地质钻探预报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前地质钻探作为超前地质预报手段中最直接、最直观、最有效的一种预报方法,在长大隧道施工预报中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文章探讨了超前地质钻探的设计、施工工艺及钻孔揭示地质情况的判定方法,通过预报实例来验证其预报可行性,通过探测与开挖结果对比验证其预报效果。最后总结了超前地质钻探预报的特点及应用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在八字岭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八字岭隧道水文条件和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过程中综合运用TSP、超前水平钻孔和地质雷达三种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做到了长短结合,各有侧重并相互配合,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达到了经济实用的目的。该技术对岩溶地区长大隧道施工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详细论述深埋特长隧道(洞)长期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意义,应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构造地质分析法、岩溶控制条件分析法、地质复查法等,是进行长期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方法。通过2座隧道(洞)的长期超前预报,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成兰铁路主要地质灾害与地质选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成兰铁路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缝合带附近,"5.12"汶川8.0级强震导致地质灾害频发,地形地质条件呈现出典型的"四极三高"特征。通过认真分析区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结合高烈度地震山区铁路综合选线技术研究,开展地质选线研究,对拟建的地形地质条件相似的川藏、滇藏等铁路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结论:成兰铁路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活动断裂、高烈度地震、滑坡、崩塌、错落、岩堆、危岩落石、泥石流、采空区等构成控制线路方案的主要地质问题。地质选线定线原则为:线路应短距离、大角度以简单工程类型通过活动断裂,与活动断裂带傍行地段,应选择位于断层下盘(被动盘)并尽量远离断层;尽量绕避性质复杂、不易处理、集中分布的不良地质地段;应绕避大型采空区。选取了地质条件具有优势的西线方案、经雎水场方案、岷江左岸长隧方案。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目前高速公路与铁路蓬勃发展.两者均为线路工程,但由于所执行的行业规范不同,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一些不同做法,实际工作时易引起地质人员混淆,造成失误.对两者勘察工作进行探讨有利于指导工程勘察与成果资料的交流使用.研究结论:(1)勘察阶段划分相近,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侧重于初勘、详勘,铁路勘察侧重于初测、定测、补定测三阶段勘察;(2)铁路隧道围岩分级采用定性描述与多指标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公路则是在定性评价基础上的多参数定量评价法,两者方法对隧道围岩分级差异不大;(3)在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如砂土液化与膨胀土判别中存在差异;(4)岩土分类中圆砾(角砾)与卵石(碎石)分界粒径、黏性土塑性状态划分与软土分类三方面存在不同;(5)对水与土腐蚀性评价存在一些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3.
蒙河铁路主要地质灾害与地质选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铁路经过区域地质灾害突出,采用遥感判释、现场调绘、综合勘探、活动断裂鉴定等方法,对区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地质选线原则,推荐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方案,从而达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目的.研究结果:蒙河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以龙骨塘-吉米-南汗大断裂为东西区域分界线,其形成主要受控于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区域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地层岩性及特征,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调查分析,选取具有优势地质条件的中线方案通过,减小了工程处理难度和后续隐患,增加了线路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电磁场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隧道中瞬变电磁法预报不良地质体的视电阻率,研究视电阻率等值线图中断层、溶洞等不良地质体的瞬变电磁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良地质体周围,视电阻率等值线相对密集,在不良地质体内部或者周围岩体,等值线相对稀疏;由此可根据等值线密集带和视电阻率相对大小,初步判断不良地质体的位置和大小.当掌子面前方存在富水溶洞时,溶洞部位视电阻率明显偏低且等值线密集;存在富水断层时,断层部位等值线密集且出现规则排列的塔形低阻区;存在干燥溶洞时,溶洞部位呈高阻区,且高阻区内部呈多个三角形组合分布;存在干燥断层时,断层部位出现近直线平行的视电阻率等值线密集高阻带.干燥溶洞和干燥断层的响应特征不易识别,需要结合地质资料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判断.部分响应特征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和验证.  相似文献   

15.
隧道的地质超前预报方法与不良地质施工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荣 《铁道勘察》2007,33(3):112-115
介绍了隧道和地下工程施工中常用的地质超前预报方法,包括传统的预报方法和近几年逐渐采用的物探方法。对物探方法进行了取舍,仅介绍在施工中采用过并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摈弃了费用昂贵,探测效果不明显的物探手段。介绍了隧道施工中对各种不良地质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地质体三维可视化是近年来铁路工程地质的发展方向。为了利用现有二维地质勘察成果直接快速地建立三维地质模型,以蒙西至华中地区运煤通道铁路裴庄隧道地质资料为基础,针对GMS数据特点开发地质资料自动转换程序,建立隧道周围63.54 km2范围内的三维地质模型。通过DEM和叠加遥感影像,真实再现裴庄隧道及周边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地层分布情况,为隧道方案比选提供了可视化手段,有助于提高地质工程师对场地复杂地质条件的认识和评价,同时对提高设计质量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川藏铁路主要地质灾害特征及地质选线探析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拟建川藏铁路横穿三山,跨越五水;沿线地形起伏大、构造活动强烈、地层岩性及气候复杂多变;大型崩滑体、高位危岩落石、泥石流、碎屑坡、水毁、雪崩、冰害及生长期高陡岩质边坡等山地灾害发育,其具有规模大、破坏力强、灾害发生频繁且难于治理等特点。在调查拟建川藏铁路沿线主要地质灾害及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从地质角度研究其选线原则。研究认为:拟建川藏铁路高山峡谷地貌段选线首先应遵循线位服从桥位、桥位服从地质及线位服从车站、车站服从地质的两大总体选线原则;对于高山峡谷地貌段,铁路选线宜应先确定桥位,再以越岭的长隧方案或以傍山的长隧短打方案展线为宜,尽可能地绕避大型不良地质体;对于藏东南宽广的高山峡谷地貌段,铁路选线宜外移绕避大型滑坡、岩屑坡或展线于对岸避开泥石流,主要以路基或桥的方式、局部可辅以隧道绕避大型不良地质体通过为佳;而针对迫龙藏布峡谷段,铁路选线宜以傍山的长隧短打的方案通过为佳,尽可能减少线位露头以绕避地质灾害体。  相似文献   

18.
太原地铁1号线工程地质条件及主要地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太原地铁1号线地铁特有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特征、水文地质,分析与地铁隧道、车站建设相关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特征。研究太原地铁1号线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即交城活动断裂、地面沉降、地震液化、湿陷性土。在此基础上,对地铁车站基坑以及区间隧道开挖可能面临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交城活动断裂带内不宜设置地下车站,地下站基坑开挖易产生流沙、基坑边坡失稳,地面沉降对工程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以龙厦铁路象山特长隧道为例,系统地介绍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长大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案、实施方法,岩溶、断层破碎带、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体的预报方法,以及其工程地质前兆标志、物探异常特征和提高地质预报效率的组织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尼跨境铁路是首条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铁路,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直接碰撞、拼合的作用带内,其地形、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极其复杂,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难度及风险极大的铁路工程。通过分析总结工程地质环境特征,提出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表明:中尼跨境铁路工程地质环境特征呈典型的"六极四高"特征,存在极高地应力下的软岩大变形、硬岩岩爆问题,深大活动断裂的工程地质效应问题,高烈度地震问题,高地温热害问题,边坡稳定性问题,泥石流水毁问题及其他工程地质问题。建议采用"科学研究作先导,先进勘察技术为手段,常规调查与勘探是基础"的勘察设计理念,针对性开展中尼跨境铁路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布规律、对铁路工程影响、综合选线技术、工程措施等关键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