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操纵稳定性是汽车的一种运动性能,不仅影响到汽车驾驶的操纵方便程度,而且也是决定高速汽车安全行驶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悬架性能与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又是密不可分的,研究悬架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对提高整车的操纵稳定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日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传统的计算方法在分析汽车的各种特性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汽车研究的要求。本文便是采用了先进的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通过对悬架参数的设计,达到优化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根据亚星6970系列卧铺客车的操纵稳定性试验结果,初步探讨卧铺客车在操纵稳定性方面的主要问题,为卧铺客车的设计和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某大型客车仿真模型.利用ADAMS软件进行了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表明模型建立准确.为车辆制造企业进一步分析和优化客车悬架系统和转向系统的性能提供了理论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6.
在分析大客车结构和载荷分布的基础上,根据乘员人体工程学和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九自由度客车模型。对客车模型的仿真结果和实车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同时,利用此模型仿真分析了悬架参数变化对高速超车工况客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主动前轮转向客车的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某大型客车的含侧向、横摆及侧倾三自由度动力学模型,通过方向盘角阶跃转向仿真结果和试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仿真分析的准确性。采用横摆角速度跟踪主动前轮转向控制策略,结合比例积分控制方法,在考虑作动器动态特性和前轮转角饱和特性的基础上,对主动前轮转向控制前后的车辆进行直线行驶下的侧向风扰动和湿滑路面急转弯情况下的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主动前轮转向控制后的车辆其操纵稳定性和行车安全性都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9.
根据相关标准对客车操纵稳定性的各项试验进行评分,进而评价其操纵稳定性的优劣。试验结果表明,该车的转向轻便性,稳态回转性能较好,而转向回正性能较差。此研究结果能够为该客车操纵稳定性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论述客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对客车高速发飘的影响及发飘与操纵稳定性的关系,为行业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零部件设计以及客车动力转向系统的匹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汽车碰撞安全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广大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日益重视,在开发微型轿车时,汽车生产商不能仅局限于符合国家被动安全法规,而应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介绍了正面碰撞微型轿车乘员约束系统(配置安全气囊)设计开发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3.
车辆折算系数的分类及算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提出了标准车的选择原则:车长等于约定的长度;当交通流密度很小时,以道路设计速度行驶;驾驶员遵守交通规则。定义了微观车辆折算系数:交通流全部由标准车组成时的流量与交通流全部由某种车组成时的流量之比。定义了聚类车辆折算系数:组成该类车型的所有自然车的微观折算系数与组成比例的乘积之和。定义了宏观车辆折算系数:组成混合交通流的所有自然车的微观折算系数与组成比例的乘积之和。计算了这三种车辆折算系数。 相似文献
14.
15.
GB11551—2003正面碰撞标准实施多年,已暴露出不足:乘员受伤的评价指标少,胸部性能指标过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安全性难于提高。因此,建议该标准增加颈部、小腿、膝关节评价指标和转向盘位移要求,加严胸部指标;或由于GB/T20913-2007标准已颁布,评价指标更合理全面,建议将GB/T20913—2007作为强制性标准,以提高自主品牌乘用车的正面碰撞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详细介绍对客车车身传统电器进行的网络化改造。客车车身负载众多且对网络的实时性要求不高,故采用LIN总线技术,将整个网络分成了5个节点,本文给出了网络结构设计以及LIN网络通讯设计,使用开关监测芯片MC33972管理众多的开关量输入。 相似文献
17.
18.
微型车悬架设计的好坏对车轮跳动时前轮前柬和轮距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在ADAMS环境下建立了微型车的悬架刚-柔耦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主要目标法”对悬架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计,得到了悬架空间结构的几何形式。经过优化,前轮前束和轮距随车轮跳动时的变化范围大大减小,极大地改善了微型车行驶过程中的操作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20.
将小轿车在公路上的运行车速用三角模糊数来表征.基于二级公路上30个样本路段的平曲线半径、纵坡度等线形数据和实测车速,利用模糊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小轿车第85百分位运行车速区间预测模型.通过另外10个样本路段数据对该区间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小轿车运行车速的95%置信区间大都处于模糊线性预测区间之内;预测得到的模糊中心值与观测值的相对偏差和模糊度与观测值的比值两种评价指标均在10%以内.同时,将模糊中心值和线性回归预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糊线性回归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和最大相对误差三个指标均优于线性回归模型,达到了更高的估计精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