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阐述了高原多年冻土区各类涵洞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2.
高原冻土区路基的施工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交通标准化》2013,(19):111-112
在高原冻土区的公路工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是冻胀及融沉,如果施工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来加以预防,很容易造成严重的质量隐患。鉴于此,结合工程实例,对高原冻土区的路基施工技术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依托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长期观测系统的成果,对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其稳定性总体上处于良好状态,仅有个别地段病害发育,针对病害路段从水热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观测资料显示,科学合理的措施能有效地减缓病害情况,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4.
在公路工程中,路基边坡的稳定性非常关键。尤其在高原冻土区,有效的边坡防护是保证高原冻土区公路使用寿命和使用性能的重要前提。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对高原冻土区路基边坡防护的几种主要措施进行了探讨,可为相关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首次将污水处理与大棚种植相结合,提出了污水处理回用生态大棚技术,并将其应用于高寒、高海拔地区的生态环保.充分利用了青藏高原充足的太阳辐射资源为生态大棚的正常运行提供能量,并采用ANSYS软件对大棚内的空间温度场进行了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数值模拟,研究了棚内影响蔬菜生长和污水处理的空间区域内温度变化的规律,从而为合理的大棚结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模拟结果证明实验所采用的大棚结构具有良好的保温、增温和节能的作用,能够满足高寒、高海拔地区生活污水的处理及蔬菜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胡凯 《交通标准化》2013,(20):52-53
涵洞施工是高原冻土地区公路施工过程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此,以某公路为例,对高原冻土地区公路涵洞开挖措施进行研究,以促进高原冻土地区公路施工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高原冻土区路基翻浆的原因及整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藏公路界山一红土达坂段的翻浆多为冻土翻浆,影响公路翻浆的有气候、土质、水、车辆超载及养护不及时等多方面的原因,经过大规模的整治,现已逐步提高了养护质量。实现了全年通车。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传统公路选线方法难以完全考虑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复杂地理环境的问题, 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与智能进化算法引入到多年冻土区的公路选线过程中。利用GIS进行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空间数据挖掘, 从冻土病害影响因子的连续度和发育度方面考虑多年冻土区微地貌对公路选线的影响, 建立了冻土病害危险度计算模型。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开发组件式GIS, 应用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 完成了对多年冻土区复杂地理信息的分析和提取。构建了线位优化遗传算法, 确立了自适应的迭代策略, 借助粒子群算法, 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的路线优化模型。以青藏高原西大滩至昆仑山口路线走廊带某路段为例, 进行了公路智能选线研究, 经算法多次迭代后, 得到了最优的线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 在实际环境数据试验中, 遗传算法在迭代至第60代左右时得到危险度最低的优选方案, 其综合危险度稳定在3.75左右。可见,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公路智能选线方法能够结合各类冻土病害的危险程度, 为公路线位布局指明冻土病害影响较小的区域, 有效兼顾了“主动保护多年冻土, 确保路基稳定, 生态环境友好, 布局经济合理”等要求, 可作为多年冻土区公路路线设计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得出驾驶人在高原环境下的疲劳特性, 选取3个不同海拔的试验点与20名驾驶人进行模拟试验, 对试验过程中驾驶人的心率变化与驾驶行为进行记录, 以心跳间隔变化率为评价指标进行疲劳研究并验证其合理性,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疲劳时间点, 建立了驾驶人疲劳的二元Logit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海拔为3 500、4 200、4 600 m时, 驾驶人平均心跳间隔分别为0.759、0.746、0.615 s; 大型车与小型车驾驶人在海拔4 600m比在海拔3 500 m的疲劳时间点分别提前20.8、8.4 min, 海拔越高疲劳时间点出现越早; 时间、心跳间隔变化率每增加一个单位, 发生疲劳的比率分别是原来的1.215、1.139倍; 大型车驾驶人发生疲劳的比率是小型车驾驶人的14.6%, 表明大型车驾驶人表现出更强的抗疲劳能力。  相似文献   

10.
极限位移是隧道稳定性位移判别体系施工,利用弹塑性有限元法模拟计算了各级围岩下单线铁路隧道毛洞阶段上台阶的极限位移,并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不同控制点处极限位移值规律.探讨不同开挖步骤对应的极限位移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揭示极限位移在开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从而获得不同开挖步相应的极限位移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