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广东动态     
《广东造船》2012,(4):12-15
"2012珠三角科技交流与产业发展论坛"在广佛两地召开8月23日,"2012珠三角科技交流与产业发展论坛"在广州与佛山两地举行,论坛主题为广佛船舶配套产业的横向协作与发展。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黄平涛、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局长吴壮、广东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巨锦和佛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黄文分别作了专题报告。近百家的广州、佛山、东莞等地相关企业与机构约200名代表参加论坛与交流活动。本次论坛以推动广佛船舶配套产业发展为指导思想,通过解读海洋及船舶发展规划、新政策、分析新趋势、探讨新发展、发布需求信息以及组织与会代表到企业考察交流,  相似文献   

2.
以“适应规则要求,加速标准制定、推动产业发展”为主题的2009船舶暨设备国际标准化论坛活动,于6月16日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活动由中船重工第七0四研究所和ISO/TC8/SC4(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舾装与甲板机械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主办,得到上海市质监局、ISO/TC8秘书处的支持以及中船重工、国家标准委的指导。中船重工副总经理李国安、国家标准委副主任石宝权和ISO/TC8/SC4主席、七0四研究所所长童小川等出席论坛并致词。  相似文献   

3.
以“适应规则要求,加速标准制定、推动产业发展”为主题的2009船舶暨设备国际标准化论坛活动,于6月16日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活动由中船重工第七0四研究所和ISO/TC8/SC4(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舾装与甲板机械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主办,得到上海市质监局、ISO/TC8秘书处的支持以及中船重工、国家标准委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1论坛概况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科协2011年工作要点中关于“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方面更加突出为科技人才成长服务”的工作重点;为促进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的培养,分析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需求趋势,交流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经验,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武汉造船工程学会、江苏省造船工程学、武汉理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由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和《船海工程》杂志社承办,由江苏现代造船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协办的“2011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发展论坛”于2011年5月20日至22日在江苏镇江举行.  相似文献   

5.
秦萍 《中国船检》2011,(6):18-18
6月9日,以“航运金融与产业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船舶产业投资基金主题论坛在天津国际融资洽谈会期间举行。天津市副市长崔津渡、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等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6.
顾立刚 《中国海事》2006,(10):77-77
2006年9月24日,由中国船舶工业协会与南通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06世界船舶及配套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在南通举行。来自欧洲、日本、韩国及国内著名船舶企业、船级社、研究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专家、学者及国家、长三角地区政府部门领导共200多名外宾、褰宾和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人员进行了论坛交流,并对世界船舶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交通部海事局副局长李青平应邀出席会议并作讲话。  相似文献   

7.
《机电设备》2023,(4):122-122
2023年7月13日,由长航集团主办,丹佛斯(中国)、湖北省航海学会共同承办的“电化长江,‘零碳’有道”船舶电气化技术高峰论坛在武汉“长江荣耀”城市游览船举行。论坛汇集航运行业108家单位重要代表共计240人,聚焦船舶电气化与安全保障技术、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动力船舶产业发展,深入探讨内河船舶电气化技术应用的实施路径。中国船舶集团七〇四所所长高晓敏受邀出席论坛。  相似文献   

8.
以系统性的角度对国外引进的全船自动化技术与产品进行剖析。以“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为例,总结该平台全船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技术特点与优势,并分别对其装备的子系统包括动力定位控制系统、推进器控制系统、综合导航控制系统、船舶监测与综合控制系统、综合安全控制系统进行单独分析,为国内船舶自动化配套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游艇业》2010,(11):20-24
正如于10月13日天津游艇展“游艇高端旅游产业畅想论坛”上,黄振纲秘书长所倡导的那样.“游艇产业的发展、游艇消费的提升、游艇大众化的道路,无一不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关注”。作为中国游艇产业的领军品牌一海星船舶.  相似文献   

10.
国家的海洋强国战略,福建省的海洋强省战略和泉州市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均涉及航运业,是国家有关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为对接产业需求,建设多学科跨专业航海技术专业群,为培育航运业、船舶业亟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带来了机遇和发展的窗口期。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把握机遇,以专业群建设为契机,主动适应航运、船舶产业链新需求,为实现“航运强国”“造船强国”梦共同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为在全球各大经济体同步复苏态势下提升我国船舶与海洋装备企业制造技术水平,根据行业发展规律和典型的生命周期特征,分析船舶制造业需求侧和供给侧之间规律以及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现状,研判船舶与海洋装备制造业市场发展趋势,助推我国相关产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产业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高技能专创融合型人才是形成船舶与海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针对当下船舶与海工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育特点,从思政角度出发,提出了人才培育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与热情,为船舶与海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助力实现海洋强国中国梦。  相似文献   

13.
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海啸的爆发无情地冲击着国内外造船产业,曾经轰轰烈烈的世界造船热从巅峰滑落深谷,持续繁荣了6年的世界船舶市场步入深度调整期,正在起步的广东船舶产业来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使广东船舶产业面临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危机下,广东造船业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被拖慢。这种情况下,广东船舶业能否化“危”为“机”,实现“弯道超车”?  相似文献   

14.
2006年2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主办,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政策规划司指导的“2006年中国船舶工业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百余名专家、代表参加论坛。会上交流了船舶工业发展展望、国内外航运市场分析预测、船舶关联产业发展趋势和投融资对发展船舶工业影响等4大专题14篇文章。  相似文献   

15.
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一九五三年创建于上海黄浦江江畔。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以船为主,水陆结合;以民为主,军民结合;面向企业,侧重制造;立足江苏,面向全国。”的办学特色,在江苏省及全国造船界享有一定声誉。现设有二个硕士点,四个本科专业,三个成人教育专科专业,一个成人教育本科专业,两个成人教育专升本专业,在读各类学生近2000人。全院现设船舶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工程试验中心、船舶设计研究所、建筑设计所。全院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共享院上1人,正高职12人,副高职2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已形成了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结构性能、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先进制造技术、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流体力学性能、钢结构、岩土工程等五个稳定且具有国内先进水甲的研究方向。2001年“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被确定为江苏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被确定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2003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建设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学科梯队1997年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梯队;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梯队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省级优秀学科梯队;船舶与海洋工程教研室2000年被评为江苏优秀教师群体;船舶与海洋工程教师党支部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拥有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实验室”。  相似文献   

16.
9月25日,“2008年珠江口海事安全论坛”在珠海市召开,广东海事局、深圳海事局和香港海事处、澳门港务局的三地四方海事机构同共签署了《珠江口区域海上船舶溢油应急合作安排》。这标志着珠江口水域一旦发生重大船舶溢油事件,三地四方海事机构将密切配合,充分调集所有应急资源,全力抵御船舶溢油污染,共同保护珠江口海洋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在第四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期间,船舶产业投资基金助推资源整合主题论坛于6月10日下午在天津举行.主题论坛上,船级社、国内外知名航运公司、船舶企业,金融机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船舶基金发展机遇,以及利用这一平台来引导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融合,积极推动航运、船舶制造、货主物流等产业链资源整合.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在论坛上作了主题为"船舶行业欢迎产业投资基金"的发言.本刊记者据此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8.
日前,省教育厅发文公布了经省政府批准的“十一五”期间江苏省重点学科名单。我校共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特种经济动物饲养、材料加工工程、轮机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入选,其中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相似文献   

19.
李小平 《船舶》2023,(5):1-11
海洋工程装备是高度集成化的新兴战略产业,是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前提与基础。文章主要回顾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历程,分析了现阶段全球海工装备产业创新格局,提出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应抓住新一轮技术创新,加快结构调整的“时间窗口”,突破海洋装备原创性、引领性核心技术;以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深海矿产资源和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为重点方向,着力突破总体设计、系统集成、关键系统与设备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推动构建自主完备的海工装备技术和产品体系,促进我国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船舶工程》2009,31(3)
以"适应规则要求,加速标准制定、推动产业发展"为主题的2009船舶暨设备国际标准化论坛活动,于6月16日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活动由中船重工第七.四研究所和lSO,TC8,SC4(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舾装与甲板机械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主办,得到上海市质监局、ISO/TC8秘书处的支持以及中船重工,国家标准委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