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简称《方案》)。《方案》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工作要求,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  相似文献   

2.
继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30·60"的双碳目标后,2021年11月,我国先后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体现了中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担当和自主贡献.交通运输是仅...  相似文献   

3.
正"碳达峰""碳中和",最近这两个频繁刷屏的热词,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CO2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交通运输行业作为经济社会的先行领域,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从中国交通新闻网获悉,2月10日,交通运输部召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论述,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精神,对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工作进行部署。李小鹏要求,以交通运输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引领,以提升交通运输装备能效利用水平为基础,以优化交通运输用能结构、提高交通运输组织效率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双碳背景下的绿色港口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干散货码头是港口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的核心和关键,更需要系统谋划、分期实施一、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要求2020年9月,我国宣布新的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CO_(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6.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18年通过了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提出了在本世纪内实现国际海运温室气体零排放的愿景.水路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推动水运领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是加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虎 《船舶工程》2022,(11):76-78+161
针对交通行业实现碳达峰的实施路径进行深入的思考。将交通行业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碳达峰的方式、所占比例和所处地位作为立足点,阐述电动船舶对交通行业实现碳达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分析当前我国电动船舶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该研究为实现交通行业“双碳”目标提出的路径图可供对交通行业的整体布局(各种运输方式占比)参考。  相似文献   

8.
齐可仁 《水运管理》2023,(2):11-14+42
在当前全社会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为探索苏北运河碳中和的实现路径,通过碳足迹追踪计算,分析苏北运河碳排放构成和减碳潜力。通过分析可知,苏北运河在航行船舶、岸电建设及日常生产运营方面的减碳潜力较大,可采取多项措施实现节能减排;同时,应加快建立碳核算机制并制定相关法规标准,加强科技创新和宣传力度,期使苏北运河碳中和目标的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9.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降低由于人类活动加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节能减排成为全世界人类的共同应对议题。2020年,第75届联合国大会明确指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将会在2030年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即在2060年实现双碳发展目标。相关数据研究调查表明,我国交通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全社会碳排放总量上占比达到了11%,由此交通运输行业也成为减排的重要行业之一,除了需要相关政策来改善交通运输的产业结构,还需要基于交通管理这一角度,协调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和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文章针对双碳目标下的交通运输管理展开相应的探讨和研究,并提出管理策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2019年,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提出倡议: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减少45.0%,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这也是我国政府关于环境方面的重点目标。在生态保护的社会背景下,公路领域的碳排放亟需得到控制。公路运输的发展处于长期且稳定的发展中,在未来的几年里,公路运输也将会一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公路运输中产生的大量的碳排放,与国家大力提倡的生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相违背。因此,为了从源头减少碳排放,最终须达到碳中和。我国目前已经开始进行公路领域中减少碳排放的研究,力求最终达到碳中和的目标。为此,本文结合国家的政策目标措施,在公路运输领域,展开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1.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国内海上风电得到快速发展,相应的风电施工装备—风电安装船不断建造新船、引进国外装备投入使用。但国内在风电安装船的操纵和使用依然处于初始阶段、船舶操纵经验累计严重不足,相应专业操纵人员又非常缺乏。针对当前盛行带DP定位操作系统的这类风电安装船在现场施工作业期间船舶移船定位,进行简要阐述,确保电安装船在海上风电场施工过程中安全运营和发挥最大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碳减排,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明确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  相似文献   

13.
欧盟为将航运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准备了几种方案,区别主要在于过渡速度的快慢。欧洲船东表示,他们更希望按照缓慢过渡的方案来进行,并且对过渡方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气候变暖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承担着全球80%贸易运输任务、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占比2018年达2.89%的航运业“脱碳”之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政府明确提出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战略目标,并对国际社会做出庄严承诺的大环境下,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的交通运输业,如何高质高效且成本可控地达到或率先实现"双碳"目标,是摆在全体交通人面前的一项政治任务。承担全球物流总量90%的国际海运业,既面临着日益严格的国际性行业减排目标的双重压力,也面临着国内双碳政策的约束。在这个领域率先建立"双碳"评价体系,可以借鉴国际实践和经验,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国内方案,助力交通运输行业实现"双碳"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未来,氢能源更有望成为港口物流领域的主要清洁能源之一。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已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为此港口等交通领域能源正加速向低碳化转型。近年,我国港口除了港机设备的常规性“油改电”外,液化天然气(LNG)、氢能、氨气、生物燃料、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体系都在加快构建并尝试扩大应用。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新发展阶段的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发展的主题.同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绿色发展目标,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进入新发展阶段,严控煤炭消费成...  相似文献   

17.
通过比较分析国际控制船舶碳排放公约及立法的要求与中国控制船舶碳排放现状,结合国家与地方政府关于船舶检查和碳排放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对上海港船舶碳排放控制的立法提出建议,从立法角度控制船舶碳排放,建设绿色航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减碳已成为当前全社会所面临的共同任务。绿色低碳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将给全社会各个领域带来广泛深刻的系统性变革。航运业作为服务全球贸易发展的基础力量,也将不可避免地参与到这场变革中。那么在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目标中,谁能撑起舞台?航运业要实现双碳目标存在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9.
范爽 《港工技术》2023,(3):10-10
全球物流公司Samskip推出了新的碳捕获和利用(CCU)系统,该系统可有效减少船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可延长船舶的使用寿命。Samskip表示,该系统可实时捕获船舶内燃机产生的30%的二氧化碳。捕获的二氧化碳可以交付给利用二氧化碳的行业,如农业和温室等使用。  相似文献   

20.
<正>逐步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的应用,发展替代性的低碳、零碳以及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要路径。随着低碳、零碳燃料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成熟,船舶行业也已开始尝试使用低碳、零碳燃料替代传统燃油。作为船舶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低碳、零碳等替代燃料在当前渔业船舶中的应用也十分必要。文章分析了渔业船舶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详细介绍了渔业船舶替代燃料的应用形式,探讨了渔业船舶替代燃料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