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双华 《航海》2004,(5):42-42
德法两国海洋学家最近研究发现,在海洋浮游藻类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中,海藻排出物会将其中的有机碳带入深海,而不是像原先估计的那样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 浮游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变成有机物形式。其中2/3的有机碳会随着藻类的死亡和下沉,被带到海底。科学家此前认为,海藻生长过程中排出的含糖物质很快会被细  相似文献   

2.
王壮凌 《航海》2003,(4):12-13
美国麻萨诸塞州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水下滑翔机,能够利用海洋温差产生的能量作为“水下飞机”的动力能源,可以实现几年内翱翔在海洋,而不受海洋深度与距离的限制。 目前,这种滑翔机己通过了试验与测试。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智能滑翔机可“定居”海洋,定时提供给人类关于海底世界的一切变化和资料。  相似文献   

3.
如果我告诉你,除了人们常说的长满各种海洋植物的海底之外,还有另一片海底,这片海底看不见、摸不着,你一定不会相信。但是,这片海底不仅存在,而且还具有独特作用,它已经并且还将继续为人类的各种海洋活动作出贡献。如果有朝一日你登上潜艇,到那看不见天日的深海中遨游的话,你一定能够感觉到一片神奇的海底。所谓的另一片海底其家就是科学家和军事家们常说的“液体海底”。液体海底是由于海水中各处密度不同而形成的密度跃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盐度、深度及地理经纬度等诸多因素有关,但一般而言,在同一海域中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低的海水密度比温度高的海水密度大,盐度高的海水密度比盐度低的海水密度大。所以,在江河入海口处,由于江河中淡水的冲入,  相似文献   

4.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04,(11):42-45
当前,各国科学家竞相进行太空探索,这当然有必要,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人类热衷于研究其他星球的同时,对地球本身仍缺乏足够的认识,至少对地球上的海洋来说,情况确实如此。正如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西尔维·埃勒所说,“我们关于海底的知识还不如火星的多”。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新的海洋大战一触即发。前不久,记者在杭州采访了中国海洋物理学家苏纪兰院士,随着话题的逐渐深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海洋画卷在记者眼前展开……  相似文献   

5.
刘健奕 《中国船检》2014,(12):51-52
海洋工程船是为满足近代海洋工程,尤其是海洋油气开采活动的需求而制造的特种船舶。广泛应用于与海洋石油开采活动有关的供应、拖曳、锚作、人员物资载运、提油支持、海上海底工程施工、海底管网施工、  相似文献   

6.
徐双华 《航海》2002,(6):17-17
“太空站”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你听到过“海洋站”吗?这其实是与“太空站”一样起探索作用的海底永久栖息地,它的命名是“海底特质综合研究”计划。 “海底特质综合研究”的代号叫做“绿洲”,目前虽然只是一项提议,但前景异常广阔。  相似文献   

7.
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日前发布新闻公报称,中心的研究人员及其同行利用声呐等手段探测到北极海洋中存在大量甲烷气泡,从而证实了全球变暖会使海底释放大量甲烷的说法。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甲烷可能会反过来加剧全球变暖。分析显示,这一海域的水温在过去30年里上升了1摄氏度,导致海底的甲烷水合物分解出甲烷,以气泡形式浮上水面。  相似文献   

8.
易家康 《航海》2004,(2):42-42
人类现已涉足西太平洋纵深洋面下约7英里的玛丽亚娜海沟。首次深海远征发生在1960年,当时雅克·皮卡德驾驶美国海军潜艇"特里斯特号"下潜到漆黑的海底。35年后又进行另一次故地深海探险,日本一艘耗资数百万美元的遥控潜艇Kaiko号历经数次尝试,返抵那里。由于极端的深度和超常的水压,科学家无法研究海洋低洼的深渊。一项创新尝试不久有可能改变这种现状。  相似文献   

9.
"下五洋捉鳖"堪比"上九天揽月",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在很多场合经常说的一句话。作为多年致力于船舶和海洋事业的科学家,他一直盼望着自己的国家能够尽早进入深海大洋。今年"两会"期间,他再次呼吁,国家应及早筹谋,尽快行动,向深海挺进。  相似文献   

10.
科海拾贝     
《航海》2002,(5)
法最先进机器亮相 由法国ECA企业生产的,名为“阿利斯塔尔”的海底机器人,于今年6月在第二届国际海洋技术沙龙上亮相。据称,这个被誉为新技术杰作的机器人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自主型海底机器人。 “阿利斯塔尔”海底机器人的作用是探测深海中的物体,如海底输油管道、海底电缆以及海上油井等。它能够在3000米深的海底工作,并可携带100千克重的设备航行24小时以上而不需要重新充电。  相似文献   

11.
国新 《中国船检》2007,(3):42-47
21世纪,人类走进了大规模开发海洋的新时代。海洋领域内的竞争,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军事的,归根到底都是科技的竞争。发展海洋科技,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已成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事业以科学发展为手段,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在这种形势下,原始创新能力和再创新能力成为调整海洋产业结构、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2.
在深海下生存的很多动物和植物正处于因饥饿而死的危险之中。美国科学家宣称,海水温度升高可能是营养物缺少的原因之一。 深海中生存的海洋动物种类繁多,其中包括鱼类、蜗牛类、蠕虫类、蛞蝓和珊瑚礁等。科学家说,深海里可能存在着1000万种以上的不同动物。但是人类对于这些动物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尚有几百万种深海生物根本没有被发现。生存在深海的很多动物以微小的浮游植物为食,而浮游植物靠近海面。由海面下沉到海底的死亡植  相似文献   

13.
陆响晖  甘霏斐  杨勇 《船舶工程》2021,43(9):前插3-前插7
海洋地震拖缆是探测海底地质结构及海洋油气资源的重要的海洋科考装备.总结国内外行业现状,简要概述地震拖缆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对拖缆系统的信息反馈与控制方式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与陆地上一样,海底世界同样有着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而征服海洋深处,一直是科学家、探险家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也是一些国家海洋开发利用的重要领域。1996年,由我国科学家自行研究制造的深潜机器人,进行了深潜6000米深度的科学试验并取得了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深海开发工作正在进入急起直追的起步阶段。 深海是指6000米以下的海  相似文献   

15.
娄敏 《中国造船》2007,48(B11):369-373
海洋输流立管是海面与海底井口间的主要连接件,是海洋基础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作为海面与海底的一种联系通道,既可用于浮式海洋平台,又可用于固定式平台及钻探船舶。立管在波浪及海流的作用下易发生涡激振动(VIV),涡激振动是深水立管设计的一个主要控制因素。对海洋立管涡激振动的工程背景、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对所做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飞 《航海》2004,(6):26-27,17
海洋学家正在计划建造全球性的海底无人观测站网络。这个海洋网络世界由光缆连接而成或与海面上的人造卫星浮标相连。有了它,海洋学家不用离开办公桌便可以完成深海的长期测量与实验工作。 为了显示人类可以在水下生活的前景,雅克伊夫创建了著名的Conshelf实验室。这个海底家园能够在10-100米水下容纳几个人。此外,该实验室还配有一个"潜水碟"(由喷水式推进器驱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海洋工况下矩形换热器窄矩形通道壁面温度的波动特性及非稳态工况下壁面温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海洋条件下矩形换热器窄矩形通道壁面温度会随着通道质量流量的周期性变化而产生周期性的波动,且内、外壁面温度波动的振幅及相位都不同,同时窄矩形通道壁面温度的波动特性是摇摆周期、摇摆振幅、傅里叶数和内壁面温度波动特性的函数。随着傅里叶数的增加通道内、外壁面温度波动相对振幅逐渐增加,相位差逐渐减小,且内、外壁面温度的相位差只与摇摆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事》2007,(12):66-67
近100多年来,世界各国商船和军舰在海上不断遭遇一些怿事:海洋深处会莫名其妙地发射出奇特的强光或出现神秘莫测的物体。至今,这些奇怪的现象仍令许多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美国科学家根据多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王文婷 《航海》2002,(1):15-17
1973年8月2日,“阿基米德”号深潜器载着驾驶员德弗罗贝雄尔、首席科学家勒皮雄和机械师米歇尔开始下潜,下潜的目标是大西洋中脊,它位于亚速尔群岛的西南海底。 3个小时之后,2600米深的海底已在“阿基米德”号的下面呈现。勒皮雄的眼睛紧贴着舷窗,突然惊呼起来:“看,熔岩!”在他的前方,巨大的熔岩就像瀑布似地从几乎是垂直的陡坡上倾泻而下。勒皮雄又看到了中央裂谷的岩壁上,有许多黑黝黝的“管道”,活像大管风琴的音管,参差不齐地排列在那里,直径大多1米以上,在探照灯的照耀下闪烁着黑玉般的光泽。在一块海底凹地上,堆放着一些完整无损的熔岩块,外形像一大块一大块的枕头一样,探险者们给它起名叫  相似文献   

20.
阳海鹏  王丹 《舰船电子工程》2012,32(10):17-18,25
海洋内波是海洋中常见的现象,与表面波一样是海洋中的一种重要动力形式,其产生的流场会引起海表温度的微弱变化。随着红外遥感技术及各种红外传感器精度的不断提高,通过遥感探测内波所致海表温度的微弱变化来观测内波已经成为一种可能,但现阶段关于内波调制海表温度的具体机理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