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韩东  孙浩清  王渊 《铁道机车车辆》2007,27(6):40-43,61
建筑是我国目前用能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建筑节能是“十一五”计划节能的重点领域。机车车辆研究所新办公楼设计、建设之时,积极引进智能楼宇自控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办公楼基础设施使用效率,节约了物业管理维护人员配备,并通过对中央空调等能耗大项的智能控制,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  相似文献   

2.
随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理念不断普及,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因其室内舒适度高、建筑气密性好、建筑能效高等特点,成为建筑行业节能减排重要发展方向。基于保定市主城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前屯幼儿园项目设计实践,结合建筑外围护结构性能参数、环境参数对通风空调及内部热源能耗进行模拟计算,在保证幼儿舒适感的前提下,通过无热桥设计、高效保温系统、高效节能门窗、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严苛的气密性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等节能措施降低建筑能耗需求,达到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准。  相似文献   

3.
《电气化铁道》2009,(5):46-46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安科瑞公司成功推出了Acrel-5000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该系统可以监测建筑的不同能耗数据:如建筑的电、水、汽、油、可再生能源等分类信息;  相似文献   

4.
庞巴迪公司制定了降低能耗和排放的创新解决方案-ECO4,借助于列车能耗分析工具(TEP),可以对列车子系统(部件)及整车进行各种参数的模拟和分析,进行优化。例如,通过对列车空气阻力的模拟分析和优化,一般列车能耗可降低8%,  相似文献   

5.
以郑州南高铁站站房中央空调节能及智慧控制项目为背景,介绍了中央空调节能及智慧控制一体化平台的总体结构及控制策略。该平台与车站旅客服务与生产管控平台进行数据共享及联控,改善了中央空调系统的动、静态性能,解决了大型车站中央空调控制的大滞后问题,提高了环境舒适度,并大幅降低了建筑能耗。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国建筑能耗的现状分析,就现代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各种应用方式,对建筑外围护结构中的外墙、玻璃、门窗屋面节能保温技术的工艺、方法及其优缺点与现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节能技术在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认识到节能建筑产品的性能和效果。  相似文献   

7.
分析洛阳地铁2号线电客车在手动与自动驾驶模式下的牵引能耗,通过数据对比,得出自动驾驶能有效降低牵引能耗,为洛阳地铁电客车牵引能耗分析和节能研究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赵兴杰  王烨 《铁道学报》2023,(10):60-70
为探索青藏线空调列车在夏季行驶过程中不同乘客上座率时空调与制氧系统的节能运行模式,在考虑车体围护结构非稳定传热的基础上,建立25T型高原列车内物理场与热舒适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不同上座率与不同空调运行模式下车厢内温度场、流场、CO2分压力场的分布特性以及空调和制氧总能耗。结果表明:新风量大小对空调与制氧能耗的影响呈相反趋势,对制氧能耗影响显著,空调能耗在总能耗中占比较小。乘客上座率下降导致新风需求减小,引起空调能耗增加,制氧能耗降低,总能耗降低。低上座率时就座方式对车内温度场、CO2分布均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同上座率条件下合理的就座位置可改善乘客周围局部热环境与空气品质。本文提出的根据乘客上座率适时调节送风参数以降低空调和制氧能耗的措施,可同时满足“车内空气品质、热舒适、节能”三者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郑州地区的某建筑的全年负荷情况,建立该建筑的全年能耗分析模型,利用Energyplus软件(能耗模拟软件)进行模拟计算,讨论了该建筑的东、南、西、北四方向上的窗墙比对建筑全年负荷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分析试验(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0.
准确的建筑动态能耗模拟是制定冰蓄冷系统运行策略的基础。为提高建筑能耗模拟的精度,进而设计更加合理的冰蓄冷系统运行策略,本文提出了基于气象预报参数的次日能耗模拟方法。并以中国铁建科研楼冰蓄冷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次日能耗模拟和不同运行策略下系统运行工况的对比分析,证实了基于次日能耗模拟进行冰蓄冷运行策略设计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1.
超级电容有轨电车具有高效环保的优点,研究其多区间运行时刻表和运行策略能够进一步降低运行能耗。文章首先介绍车载超级电容能量流动模型,建立列车动力学模型与超级电容模型,以列车系统总能耗最小为目标,建立协同优化列车运行时刻表和运行策略的节能控制模型;设计动态规划算法,求解列车多区间运行时刻表和运行策略;最后通过实车线路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各区间均采用节能运行策略,相比于标准时刻表,优化时刻表能够进一步降低运行能耗;同时分析了多区间总运行时间与能耗的关系,可综合考虑列车运行能耗与效率制定运行时间,采用协同优化方法确定时刻表与运行策略,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对住宅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节能主要包括节约建筑能耗和节约使用能耗 ,从外墙保温及屋面节能等方面介绍围护结构节能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建筑能耗现状及节能潜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目的:建筑节能潜力巨大。从加强宣传教育、加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强节能技术推广、加强监管4个方面入手,强化建筑节能工作,营造公众积极参与的氛围。研究方法:介绍我国能源的现状及建筑能耗状况,对比分析与发达国家建筑能耗的差距,提出了改进建议。研究结论: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建筑节能,必须一方面采取措施控制新建建筑的能耗水平,另一方面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制定建筑节能标准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加强监管,严格实施节能标准,使标准中规定的建筑节能的基本技术要求得到落实。要做好建筑节能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叙述了轨道客车的能耗影响因素以及降低能耗的主要方法和效果。首先,通过对轨道客车能耗机理分析,归纳出车辆自身影响因素,包括质量、阻力和牵引效率;然后,针对以上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论述降低能耗的具体措施;最后,总结出各因素对降低能耗作用的权重。  相似文献   

15.
綦芳  王峥  江巧逢 《铁道车辆》2023,(3):102-108
城市轨道交通能耗大且逐年增长,节能降耗目标明确且潜力较大,降低能耗可以减少运营成本和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能耗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介绍了供电节能、车站节能、线路规划节能、运输组织模式节能和车辆节能的主要措施,重点分析了非晶变压器、车辆轻量化、永磁牵引技术、驾驶控制策略等对车辆能耗影响较大的一些重要因素,指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节能的主要方向,供电侧采用非晶变压器提高电压转换效率,车站采用变频通风空调系统、节能照明器具和控制系统,车辆节能措施采用降低列车自重、永磁牵引技术、三电平辅变技术、高频辅变技术和车载变频热泵空调技术,运输组织采用合理的技术速度和节能驾驶策略。  相似文献   

16.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基础性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能改造工作推进中的困难涉及到基础性对策的相关工作,主要包括能源计量、统计和分析工作.提出了建立建筑能耗基础数据统计体系,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能耗评估体系及相关技术标准和施工规范,建立住宅能耗标识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线路节能坡设计方案对地铁能耗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地铁运营支出费用中,电能消耗费用占到很大比例。在地铁建设时期,通过合理利用节能坡的理念进行线路纵断面的设计,可以有效降低牵引能耗值,大大节省运营支出。此文着重就线路纵断面节能坡的设计与列车运行及列车能耗的关系进行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信息精萃     
★宏观资讯“十一五”期间铁路能耗指标将降低20 06年,根据铁路节约能源计划,我国铁路能耗指标将降低4%。未来5年,我国铁路将降低能耗20%,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降低国民生产总值单位能耗的目标。依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于国民生产总值单位能耗降低20%的要求,铁道部确定了“十一五”期间节能目标:一是铁路单位运输收入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二是到2010年,国家铁路主营综合标准煤单耗控制在7.75t/百万换算吨公里,比2005年下降5%。三是到2010年国家铁路运输能耗总量控制在3021万t标准煤。四是机车牵引综合单耗…  相似文献   

19.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以节能、节水为重点制定公司“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方案。明确“十一五”期间,公司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具体工作措施等,以保证到2010年,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由2005年的0.19t标准煤下降到0.15t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0.96t标准煤下降到0.76t标准煤,降低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SO2和COD排放总量降低10%。  相似文献   

20.
作为探讨轮轨相互作用系列文章中的最后一篇,介绍影响机车能耗的主要因素及轮轨界面摩擦管理降低机车能耗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国内外实际应用案例着重分析不同摩擦管理途径和不同线路条件下所取得的降低能耗的实际效果;最后简单介绍大半径曲线和直线线路上实现能耗降低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