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边坡稳定性分析长期以来采用的是极限状态理论,近来一种新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边坡渐进破坏稳定性分析法)被提出,以陈家岭公路边坡治理为实例,研究了边坡渐进破坏稳定性分析法中的综合下滑力抗滑力法、主推力法、综合位移法和富余位移法在治理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主推力法、综合位移法和富余位移法能够应用于工程实践,其中,主推力法、综合位移法和富余位移法分别能对边坡力和变形行为进行描述,综合位移法是对边坡特征的描述,而主推力法与富余位移法是对边坡富余程度的描述,三种稳定系数均随边坡变形的演化而变化,可以描述边坡的渐进演化破坏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某典型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计算,为类似路堑边坡稳定性计算提供参考。对比分析发现该路堑自然边坡稳定,计算安全系数大于1.2;瑞典条分法比Bishop法及Spencer法偏保守,Bishop法与Spencer法所得边坡安全系数非常接近;边坡安全系数随坡体内摩擦角和粘聚力的增大而呈线性增长。  相似文献   

3.
利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土质边坡稳定性系数进行计算.通过强度折减,当边坡出现塑性区贯通时,有限元程序不再收敛,此时的折减系数就应该是边坡的稳定性系数.另外,通过Bishop法得到的边坡稳定性系数和有限元折减法得到的稳定性系数非常接近.由此说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土质边坡稳定性系数确定方面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有限元(FEM)程序PLAXIS及极限平衡(LEM)分析程序STAB,对比FEM法和LEM法在水位骤降、双层不排水粘性土边坡及坡顶裂缝等复杂工况下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的异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于复杂工况边坡安全系数及滑裂面位置揭示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尤以坡顶开裂时差异较为显著;相对于LEM法,FEM法在表征边坡失稳发展过程更具优势,对边坡工况变化更为敏感。边坡工况应是稳定分析方法及计算软件选择的重要依据,而结合边坡具体工况,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分析其稳定性,结果将更为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5.
以湖南省武冈至靖州高速公路工程为依托,针对高速公路路堑边坡开挖方案的边坡开挖参数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各个参数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规律,并运用正交法得到最优边坡开挖设计方案。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适当降低平台高度对边坡的安全系数的影响存在3个不同阶段;适当增加边坡平台个数和坡脚处平台宽度能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并通过正交法解决了实际边坡的边坡开挖优化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武汉七军会射击场馆岩质边坡为例,采用赤平投影法判别了边坡可能的破坏模式及采用强度折减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了评价,根据稳定性计算结果提出了抗滑桩防治工程设计方案,并采用数值模拟法对边坡防治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治理后边坡稳定性显著增强,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结合某工程隧道洞口段存在浅埋偏压大断面的特点,采用FLAC3D模拟了多种开挖工法对不同坡度边坡处隧道洞口段的开挖,并对分步开挖工法的开挖顺序进行了优化分析,研究其对隧道洞口段边坡的稳定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挖工法控制边坡稳定性的效果为双侧壁导坑法CRD法CD法台阶法,对于开挖浅埋偏压大断面隧道不建议采用台阶法;分步开挖法不同的开挖顺序对边坡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差异主要集中在开挖前几个步骤中;由于超前支护的作用,先开挖靠近边坡坡面一侧的边坡稳定性要优于先开挖远离边坡坡面一侧。因此,为保证隧道开挖时边坡的安全稳定,建议加强超前支护,采用分步开挖工法,并先开挖靠近边坡坡面一侧。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新集镇典型高切边坡破坏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法,建立了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对秭归县新集镇千担湾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和边坡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所得的安全系数与传统的刚体极限平衡法结果接近。边坡破坏时,滑体中下部塑性屈服区与上部拉裂破坏区贯通而形成了滑面。传统极限平衡法不能考虑这种特殊的破坏机制,而假设破坏沿原有某一滑带产生,因此,用数值方法计算边坡稳定性,其结果更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9.
通过总结贵州境内崇遵、玉凯、厦蓉高速公路的软质岩边坡实际放坡情况,分析了软质岩边坡的物理力学特征、开挖路基的破坏机理,运用坡率法对路堑边坡进行治理设计。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采用简化Bishop法进行计算,分析边坡坡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确定合理的坡率,使路堑边坡的安全性、经济性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将通用有限差分法与强度折减法结合,对含结构面的岩质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节理岩质边坡的块体单元和接触面单元的强度参数进行折减,当模型失稳时,其折减系数就是边坡的安全系数。由对应的边坡块体的速度矢量可以确定滑动面和边坡的破坏形态。通过与传统的极限平衡法的结果比较,表明基于有限差分的强度折减法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为节理岩质边坡的滑动面确定与安全系数计算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厦沙高速公路ZK113+630~+805边坡工程地质特征分析,确定可能的破坏方式,通过Sarma法进行稳定性验算,得到潜在滑动面位置,决定采用锚索加固方案。运用软件3DEC对比分析施加锚索前后的边坡,结果表明,若采用锚索加固,边坡应力分布会得到改善,水平向位移明显减小,坡脚塑性区减少,稳定性会提高,加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预应力锚索是路堑边坡加固的常用方法,以汕湛高速公路揭西大溪至博罗石坝段某边坡预应力锚索框架为工程实例,介绍了基本试验方案,通过基本试验确定了锚索的极限承载能力和安全系数,检验了锚索工程的施工工艺,为高边坡锚固工程的动态设计提供有关参数。  相似文献   

13.
陈平  高彦芝  孙建刚 《路基工程》2011,(6):166-168,173
以重庆彭水县莲湖中学的边坡工程为例,利用FLAC3D建立模型,结合强度折减法对该滑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边坡破坏时的滑移面,分析结果表明该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急需加固处理,采用锚杆加植物的方式对该边坡进行工程治理,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锚杆布置形式下的边坡加固效果,以资溪花山界(赣闽界)至里木高速公路深路堑边坡为研究对象,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数值计算模型,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锚杆布置形式对锚杆轴力分布规律以及深挖路堑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锚杆轴力沿其长度方向不是均匀分布;锚杆长度的增加能够显著改善锚杆本身的加固效果,同一布设位置、相同长度锚杆的加固效果不受锚杆整体布置形式的影响;相同长度、布设位置不同的锚杆在极限状态下发挥着相近的作用;在锚杆总长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锚杆布置形式的改变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5.
用离散元法研究锚索锚杆联合加固边坡的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离散单元法深入研究了高陡岩石边坡在未加固、锚杆加固、锚索加固和长锚索短锚杆联合加固情况下,边坡岩体中的塑性区和应力场分布特征,从力学机制上阐述了长锚索短锚杆联合加固高陡岩石边坡的机理。结果表明:锚索锚杆联合加固边坡,能改变岩体较大范围内应力场分布,减少应力集中的区域和降低应力集中程度;在锚索间布置的锚杆,强化了局部的岩体强度,使得形成的“加固梁壳”更有利于坡体稳定。  相似文献   

16.
基于极限平衡法验算锚固边坡的安全系数,考虑了锚杆锚固角、锚杆长度、锚固位置、锚杆布设形式这些影响因素,利用GEO-SLOPE商业软件计算了边坡的安全系数,并得到了一些规律:①锚固边坡存在最优锚固角,不同长度锚杆的最优锚固角一致,大致在20°左右;②锚杆在坡面的位置对边坡安全系数也有很大影响,随着锚杆由坡顶向下移动过程中,安全系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坡面中下部时的安全系数最大;③从锚杆的布设形式可以看出,中下部锚杆对边坡的安全系数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吉茶高速公路坡头隧道仰坡高达70余m,采用1∶0.3以及垂直坡比。采用抗剪强度折减系数法,计算不加锚索、加锚索两种情况下的仰坡稳定性,可为山区高速公路类似的边仰坡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前设计实践中坡面锚索框架-坡脚抗滑桩边坡支护体系未考虑变形协调,支护结构存在两种防护形式先后顺序破坏的风险。通过建立坡体变形与锚索、抗滑桩变形的关系,推导了锚索+抗滑桩支护体系的变形协调公式,结合锚索和抗滑桩的变形计算方法,提出了变形协调条件下锚索-抗滑桩支护体系的设计方法。建议在下滑力无法准确确定时,应采用低刚度的锚索,并尽量设置较高的锚索预应力锁定值,保证锚索在充分发挥锚固力的同时,增强其对变形的适应能力,提高锚索框架-抗滑桩支护体系的变形协调性。  相似文献   

19.
李志  赵文 《路基工程》2011,(5):172-174,177
锚杆框架梁预应力锚索是加固高路堑边坡的有效方式。采用差分软件对赣龙铁路上杭北站高路堑边坡稳定性、锚杆及锚索的加固效果、边坡加固设计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加固措施条件下进行开挖,边坡安全储备较低,须进行加固处理;边坡稳定系数随着锚索锚固段长度的增加及间距的减小而增大。在数值分析的基础上,对边坡加固参数进行优化,采用锚杆及锚索加固后,边坡稳定性显著提高,加固效果较好。建议锚索锚固段设计长度为6m,锚索间距为4m。该分析方法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非稳定边坡坡间挡土墙双锚建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非稳定边坡上修筑可以长期稳定的挡土墙是长期困扰国内外公路、铁路建设的重大技术难题。本文以山东栖霞-莱阳高速公路K59 470~630段工程为背景,对坡间挡土墙的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首次提出并成功实施了集护坡与挡土为一体的支挡结构,将预应力锚杆和锚定板技术进行有效组合,经理论探讨和工程实践形成了一项适用于坡间挡土墙建造的新技术———双锚支挡建造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