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日,国家铁路局发布《动车组牵引拉杆》等16项铁道行业技术标准。此次发布的16项标准为机车车辆、工务、通信信号、通用及综合专业的技术标准,主要针对动车组牵引拉杆、动车组抗侧滚扭杆、机车车辆视听警示装置、客车和动车组照明、机车车辆用锻件、机车和动车组用柴油机零部件、机车悬挂装置橡胶件、钢轨铝热焊接、声屏障声学构件提出了技术要求、试验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国家铁路局先后发布了两批铁道行业技术标准,包括《动车组车体耐撞性要求与验证规范》等16项标准和《机车信号车载系统设备》1项标准修改单。此次发布的16项标准为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专业的技术标准,空气动力学、机车牵引式列车牵引计算、铁路信号故障-安全原则是铁路基础性技术要求,动车组车体、货车制动系统、自动过分相装置、列车接近预警地面设备、GSM-R车载通信模块和智能网、无线调车机车信号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国家铁路局先后发布两批铁道行业技术标准,包括《铁路车站计算机联锁技术条件》等8项标准和《铁路信号点灯单元》等2项标准修改单。此次发布的8项标准和2项标准修改单均为铁路信号专业的技术标准。铁路计算机联锁等铁路专用信号系统及设备与铁路行车安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铁谱技术和不同铁谱分析仪器的工作原理,磨耗微粒的分析鉴别方法,指出了铁谱技术在机车车辆零部件故障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基于美国标准AISC研究了螺栓强度校核的基本原理,归纳总结了基于美国标准的螺栓强度校核步骤,按照上述步骤,对某铁路车辆连接件强度进行分析.文章中所涉及的计算流程和数据可以为出口美国的机车车辆校核所借鉴,为车体连接件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公告     
《交通标准化》2012,(1):14-18
关于发布公路机电系统设备通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等11项交通运输行业标准的公告交通运输部公告2011年第85号《公路机电系统设备通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等11项交通运输行业标准业经审查通过,现予发布,自2012年4月1日起实施。  相似文献   

7.
《交通标准化》2008,(20):78-78
近日,交通运输部公布《汶川地震灾后公路恢复重建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地震后公路工程的恢复重建原则、抗震设防标准和技术要求,以及公路震害的检测评估、处置措施等提出指导意见。《指南》要求公路恢复工程原则上执行原技术标准,重建工程执行新的抗震设防标;隹。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辽宁省高速公路超薄磨耗层技术使用效果进行评价研究,通过对辽宁省近年来超薄磨耗层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总结,利用多年路面性能检测数据,对超薄磨耗层实施后的路面状况指数、车辙、抗滑性能、平整度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具体病害特征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保证和提高该项技术路用性能的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标准、规范和试验检测技术的日益发展。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对水泥路面检测与评价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今后检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交通部2004年4月发布了JT/T525—2004《公路水泥混凝土纤维材料聚丙烯纤维和聚丙烯腈纤维》,对产品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识等进行了规定。笔者针对该标准中的几点疑问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型客货车辆安全技术标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我国大型客货车辆安全标准现状及其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剖析在汽车生产管理、机动车查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等标准执行层面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我国大型客货车辆安全技术标准研究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标准、规范和试验检测技术的日益发展.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对水泥路面检测与评价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今后检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超薄磨耗层技术在沈环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超薄磨耗层技术在沈阳环城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情况,试验路采用UTFC-10和SMA-10两种混合料类型,通过配合比设计过程、施工设备的组合、施工工艺等分析其特点,试验路铺筑并通车运行后,对试验路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超薄磨耗层路用性能良好,是一项值得推广的高速公路养护技术.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交通技术》2008,5(2):31-31
交通部近日审查发布了《乳化沥青稀浆混合料粘聚力试验仪》等8项交通行业标准,具体的编号和名称是:JT/T707--2008乳化沥青稀浆混合料粘聚力试验仪;JT/T708—2008乳化沥青稀浆混合料湿轮磨耗试验仪;JT/T709--2008乳化沥青稀浆混合料负荷轮试验仪;JT/T710-2008公路桥涵用波形钢板;JT/T79-2008港口集装箱大型起重机械检测技术规范(代替JT/T79-1994);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在我国迅速的发展,显著改善了人民的出行方式和质量,大幅度缩短了出行周期,充分提高了工作效率.我国的高速铁路网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大动脉",但运营中的高速列车车轮因连续磨耗和定期的镟修,轮径不断缩小且在缩小的不同阶段发生不同程度的非圆化磨损现象,某些阶段还十分严重.列车车轮非圆化磨耗会使轮轨间作用力显著增大,导致铁路车辆和轨道产生强烈的振动和噪声,影响车辆的运行品质、旅客乘坐舒适度和车辆-轨道系统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严重时将会威胁到行车安全.车轮各类非圆化磨耗类型,主要分为局部非圆化磨耗和全周非圆化磨耗,其中局部非圆化磨耗主要包括扁疤、剥离、脱层、塌陷等局部异常磨耗,全周非圆化磨耗主要为车轮多边形磨耗.近几年,在我国各类型高速动车组列车上均发现车轮多边形磨损,在车轮全寿命周期内的不同轮径情况下,多边形磨损的边数(波长)和发展速度不同,已经越来越受到行业内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文章详细地综述了国内外对铁路车辆车轮非圆化磨耗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涉及到相关研究文献75篇,对车轮非圆化磨耗的研究主要分为3个方面:(1)车轮非圆化磨耗对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行为、车辆噪声的影响研究,大量研究表明车轮非圆化幅值、波长、车速和轴重等因素对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行为和车辆噪声均有显著的影响.(2)列车车轮非圆化磨耗发展规律研究和列车车轮多边形磨耗机理研究.车轮多边形磨耗产生的根源在于转向架系统的高频柔性共振,系统的共振频率、列车速度和车轮的周长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车轮多边形磨耗发展速率较高,轮轨滚动接触界面严重的不平顺激励,将促使多边形磨损萌生和发展.到目前为止,对于车轮多边形磨耗发生和发展的机理,国内外仍众说纷纭,未达成共识,尚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3)列车车轮非圆化磨耗检测技术相关研究.最后,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发展车辆轨道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再现车轮多边形演化过程,多边形形成的机理;通过改变运营方式来抑制多边形发展速率;研究车轮智能踏面修形器来消除或抑制车轮多边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交通运输部《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JTG/T J21-2011)中对在用桥梁钢筋保护层检测指标提出了新的评定方法和标准,通过对实体构件的检测,依据数据分析来探讨其评定标准和方法在数据统计中的各项参数的相关性,最终结论是新的统计方法对施工质量的均匀性要求同以前的检验评定标准中钢筋保护层厚度相关指标相比更为科学、严谨,同时也对该项目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自行搭建的销-盘试验机上进行自激励振动条件下的滑动摩擦试验,通过销-盘的摩擦运动来模拟轮轨间的平均接触应力。利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盘试件摩擦面的波状磨耗尺寸,得到了不同试验条件下盘试件摩擦面的波状磨耗曲线。运用功率谱法对摩擦面的波状磨耗进行分形描述,根据功率谱指数与分形维数的关系计算不同试验条件下波状磨耗的分形维数,分析了分形维数与转速、法向载荷、转数等参数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法向载荷下,利用功率谱法求得的分形维数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转速下,分形维数随法向载荷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转速和法向载荷下,分形维数随转数的增加而减小;盘试件摩擦面波状磨耗的分形维数为1.79~1.92,分形特征显著,分形维数越大,盘试件摩擦面波状磨耗越严重,波状磨耗波长越长。利用功率谱法求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可用分形维数定量描述摩擦面的波状磨耗。  相似文献   

18.
针对超限货物判定标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机车车辆静态限界的概念,分析了机车车辆静态限界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探讨了机车车辆静态限界的分类和确定方法,分别了计算了直线和曲线上的静态限界半宽,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超限纲物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9.
《交通标准化》2012,(1):14-14
《公路机电系统设备通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等11项交通运输行业标准业经审查通过,现予发布,自2012年4月1日起实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配合铁路隧道发展对防灾救援技术标准亟待完善的需要,结合石太客运专线太行山隧道(含南梁隧道)防灾救援安全疏散工程设计,对特长隧道防灾救援、安全疏散及通风技术、铁路隧道防灾救援有关技术标准等专项研究,明确了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疏散工程设计原则和功能定位,确定了"紧急救援站"、"避难所"、"紧急出口"等疏散工程标准,完善了疏散工程配套的设备系统的设计要求,同时对防灾救援疏散工程如何充分利用隧道设计特点,也提出了满足安全需要并适应建设标准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