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机动化交通快速发展、私人小汽车迈向普及、交通拥堵日益严重以及能源越来越短缺的年代,寻找适合我国城市的交通发展模式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常州市武进城区通过开展慢行交通规划研究,探索适合武进特点的交通方式,围绕慢行交通提出若干工程及非工程措施,力求从人性化的角度为未来的慢行出行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提升城市整体魅力。  相似文献   

2.
济南中央商务区是未来集中展示济南全市改革发展成果,代表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省会形象的标志性区域,将汇聚高端业态和超高人气,成为创新、创业、创意的总部基地。为了实现片区低碳交通有序运转,商务区按照“内外衔接、运行高效、低碳易达”的发展目标,在轨道引领、公交优先、慢行优质、多种交通方式协调的绿色低碳理念下,从道路、公交、慢行、停车等四个方面构建了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同时建立了商务区的交通模型,用以预测片区路网运行效率,分析评价绿色低碳交通体系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一般来说,慢行交通被认为是城市建成区的建设范畴,为城市交通实现绿色低碳、便捷高效提供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慢行交通又能为乡村发展带来哪些思路和参考?我国提出城乡慢行交通发展的初衷是什么?当前对城乡慢行交通建设具有哪些需求?未来城乡慢行交通将可能向哪些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交通拥堵、交通安全及交通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及推动哈尔滨市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绿色交通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了哈尔滨市交通发展状况基础上,主要从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自行车及步行慢行系统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哈尔滨市绿色交通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从慢行交通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我国慢行交通系统的缺陷和不足。然后结合2012年慢行交通事故统计数据和城市慢行交通现状问卷调查数据两方面,分析慢行交通的问题和事故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慢行交通安全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以保障交通弱势群体的安全出行。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于机动化发展的快速时期,机动车保有量保持逐年递增趋势,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及严重违反交通安全的行为不断上升,慢行交通系统的研究正在逐渐受到公众的关注。文章对慢行交通系统组成及各自特点进行阐述,研究了慢行交通设施的规划设置方法,并提出了具体设计方案,为实现城市低碳交通及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珠三角城市交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迅速增长。为了探讨珠三角城市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LEAP模型,以珠三角的佛山市为例,模拟了不同情景下交通总量、陆运和水运的能源消耗、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由2011至2030年的变化情况;并据此提出了珠三角城市低碳交通发展对策。结果表明:水运在交通运输中所占份额逐渐被陆运替代,将形成陆运为主、水运为辅的交通模式;在交通总量、陆运和水运等的交通能耗及碳排放方面,低碳情景均小于基准情景,且呈水运小于陆运的态势;而清洁能源使用比重的增加则有利于交通领域的低碳发展。珠三角城市低碳交通发展需关注陆运交通,提高清洁能源在陆运中的使用比重,优化陆运与水运的交通布局,提高运输及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式及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采取新的发展模式,即:以政府、企业、公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以民间社会力量为辅助,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形成三个主体、三种方式、三个层面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交通行业是基础性服务行业,是城市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应从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营运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市低碳交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受城市中心区用地限制,近年来各大学因自身发展需要纷纷在城市郊区兴建校区。然而,现有城市郊区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空间尺度过大、人车冲突隐患严重、校园缺乏活力等问题。慢行是大学校园内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对慢行系统的改善规划设计成为提升校园活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分析厦门、上海、昆明和天津等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对比国内外高校的校园规划实例,研究校园慢行规划的特殊性。以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为例,基于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查方法对慢行交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安全、便捷、舒适、活力的规划目标;将慢行交通设施与公共空间改造相结合,提出步行和自行车改善策略和方案,并对重点片区进行改善设计。  相似文献   

10.
从交通道路使用管理方面、交通通行秩序方面以及交通秩序管理设施方面,分析了城市慢行交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1.
平流层通信是指利用位于平流层的高空平台电台代替卫星作为基站的通信。文章基于平流层通信的特点及发展现状,介绍了平流层通信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用途,阐述了平流层通信存在的平台搭载、频谱分配、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甘肃省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铁路、公路、民航、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发展情况入手,针对甘肃省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当前综合运输体系内管理体制、综合设施、运行机制等三个方面的衔接水平和协调能力,着力寻求影响和制约甘肃省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制约瓶颈,并根据当前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提出了加快推进甘肃省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交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现代交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分析了广西交通的现状,提出了现阶段广西利用后发交通优势和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机遇对交通进行重新布局与构建的发展思路,并针对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公路限速标志是现代交通管理中最普遍的控制车速的方式,也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基础设施。文章介绍了限速标志设置的基本要求,分析了我国限速标志设置存在的问题,并从限速标志设置的地点、路段、位置点、距离和限速值等方面论证限速标志设置的位置,为科学设置公路限速标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广佛同城化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广州、佛山两市同城化区域交通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交通一体化战略目标及发展策略;同时通过结合城市群交通规划特点及实践,提出了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规划的一般方法,对今后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规划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广西机场客运快线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广西机场客运快线的发展思路,并提出了加快全区机场客运快线发展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大会全面回顾总结了"十一五"交通运输科技工作,研究分析交通运输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部署"十二五"科技工作。文章基于交通运输科技大会的部署与要求,介绍了"十一五"交通运输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分析了"十二五"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提出了做好"十二五"交通运输科技工作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8.
比对试验是评价检测机构试验能力与数据可靠性的一种有效手段。文章以水泥性能检测为例,介绍了比对试验在检测机构中的应用情况,提出通过推行盲样比对试验的方法,对交通建设检测机构进行有效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结合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何应对日趋激烈的汽车零部件市场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new approach to microscopic road traffic exhaust emission modelling. The model described uses data from the SCOOT demand-responsive traffic control system implemented in over 170 cities across the world. Estimates of vehicle speed and classification are made using data from inductive detector loops located on every SCOOT link. This data feeds into a microscopic traffic model to enable enhanced modelling of the driving modes of vehicles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idling and cruising). Estimates of carbon monoxide emissions are made by applying emission factors from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model is given before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high emitting vehicles.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benefi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a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