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美洲虎这个名字是1930年汽车公司决定改用一个更为有力的吸引人的名字,从广告公司推荐的一系列名字中选出一只狂奔的“美洲虎”这个形象的。  相似文献   

2.
《坤舆万国全图》主要地理已经被证明是来自完成于1430年左右的中国世界地图(已佚),而不是1602年利玛窦根据西方地图绘制的。利用词源学与方言学破译《坤舆万国全图》上的鸟名,证明中国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和美洲。在《坤舆万国全图》地球南端绘有鹦哥地,按照地理位置,应是澳洲。澳洲未被发现以前,欧洲的地图有鹦哥地,但发现后反而改用别的地名。欧洲历史上不产鹦鹉,鹦鹉早就在欧洲绝迹,除地图外,没有第一手文献证明欧人在16世纪发现鹦哥地。中国自汉朝以来到清朝历代均有采集、黉养、崇尚鹦鹉的习惯,尤其历代帝王均有从外国进口鹦鹉,文献注明鹦鹉产地。通过文献、风俗、地图,和各方面的比较,《坤舆万国全图》和《三才图会》中的《山海舆地全图》上的鹦哥地,不可能是西方命名的,而是中国人命名的。又根据《坤舆万国全图》有关厄墓鸟在南洋的记载,厄墓以乌鸣命名,以汉语南方方言注音。欧洲初期对此鸟的命名实从中国词汇误译,以后方更正。表示明代中国在1430年代即了解澳洲、南美洲。美洲原住民普遍对英国殖民者称美洲火鸡为furkee,英文turkey为furkee读写之误。美洲原住民只对外人用此词。火鸡是明代人对鹤驼的称谓。通过语源学分析中国及欧洲各国对火鸡的称谓,结论是furkee即中国南方方言火鸡(forgai或fuigee),此词由明代传入美洲。中国对这几种亚洲、澳洲、美洲不会飞的鸟的名称和描述,意味着在15世纪的中国与澳大利亚和美洲早有交通,比哥伦布出航早70年。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超越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两极对峙.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是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割裂开来,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则是把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相统一.从一定意义上讲,如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纪之交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范若兰 《海交史研究》2003,22(2):107-119
从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看,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此之前的晚清和民国时期,由于中国华南地区的人口膨胀、耕地不足、自然灾害、战争和吏治不明等原因形成强大的"推力"因素,美洲、东南亚殖民地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形成强大的"拉力"因素,在推力和拉力的作用下,中国人移民海外的规模和人数都达到高潮.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百年奋斗使。从历史渊源看,党的斗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马克思主义斗争思想的守正与创新、中国共产党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发展。党的斗争精神从形成到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时代特色。从百年的斗争历程看,斗争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质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充分发扬党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化学角度对比分析一种罗马古俗与中国西部民间口传文学《五个女儿》,考察了前者产生的根源和后者文本模式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两者有着共同的、来源于原始信仰的文化母题,并且在表现方式上因为民族文化的不同而在流传中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7.
Tim 《家用汽车》2006,(11):122-127
从火车站货车到被家庭认可的生活化首选车从传统Wagon盛行到消亡Wagon近百年的文化历史正是我们认识汽车的真实写照在最开始,一切都很混乱,Wagon的起始并没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在认定什么样的车才是一辆Wagon上也有很多不同看法。让我们从几个定义开始,什么是Wagon?Wagon最初被称作“库房出租车”——在火车库房充当出租车。当时的每个火车旅行者都会记得,刚下火车时绝对需要一辆舒适的车把你和你的大量行李带回家。Wagon的超大行李箱刚好适合这种需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化起源论、文化类型论,文化复兴论、文化传播论及汉字与中西论等方面,对活跃于五四前后的东方文化派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化观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析。从整体上看,东方文化派的中国文化观表现出反思新文化运动,批判西化主义,重塑中国文化形象,因应世界文化对话,及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情绪三大时代特色,是当时国人文化自觉与民族觉醒的深刻反映,但同时,亦存在忽视文化生,盲目自大与虚骄等缺陷。  相似文献   

9.
《坤舆万国全图》主要地理已经被证明是來自完成于1430年左右的中国世界地图(已佚),而不是1602年利玛窦根据西方地图绘制的。利用词源学与方言学破译《坤舆万国全图》上的鸟名,证明中国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和美洲。在《坤舆万国全图》地球南端绘有鹦哥地,按照地理位置,应是澳洲。澳洲未被发现以前,欧洲的地图有鹦哥地,但发现后反而改用别的地名。欧洲历史上不产鹦鹉,鹦鹉早就在欧洲绝迹,除地图外,没有第一手文献证明欧人在16世纪发现鹦哥地。中国自汉朝以来到清朝历代均有采集、餋养、崇尚鹦鹉的习惯,尤其历代帝王均有从外国进口鹦鹉,文献注明鹦鹉产地。通过文献、风俗、地图,和各方面的比较,《坤舆万国全图》和《三才图会》中的《山海舆地全图》上的鹦哥地,不可能是西方命名的,而是中国人命名的。又根据《坤舆万国全图》有关厄蟇鸟在南洋的记载,厄蟇以鸟鸣命名,以汉语南方方言注音。欧洲初期对此鸟的命名实从中国词汇误译,以后方更正。表示明代中国在1430年代即了解澳洲、南美洲。美洲原住民普遍对英国殖民者称美洲火鸡为furkee,英文turkey为furkee读写之误。美洲原住民只对外人用此词。火鸡是明代人对鹤驼的称谓。通过语源学分析中国及欧洲各国对火鸡的称谓,结论是furkee即中国南方方言火鸡(forgai或fuigee),此词由明代传入美洲。中国对这几种亚洲、澳洲、美洲不会飞的鸟的名称和描述,意味着在15世纪的中国与澳大利亚和美洲早有交通,比哥伦布出航早70年。  相似文献   

10.
文化即思维意识的一种情态,是人的思维意识的表露性反映,同时也是一种具体存在。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里特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在中华民族的伟大进程中,产生的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具体存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论文认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依法治国的重要载体,为依法治国提供丰富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是丰富依法治国内容和方法的重要途径,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程中起重要地积极作用。通过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深刻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凸显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将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旗渠下穿越,为了评估铁路建成后列车运营行驶时对红旗渠所产生的振动是否满足古建筑结构的容许振动标准,采用Universal Mechanism软件建立列车-轨道三维动力模型,求得行驶列车作用于轨道上的轮轨作用力,将轮轨力作用于轨道-隧道-山体-红旗渠结构有限元模型上,计算出红旗...  相似文献   

12.
塔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佛教建筑类型。它在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从古印度的率堵坡到现代千姿百态的塔的变迁,蕴涵了中国传统化的种种特征。其中,儒、佛、道三教化在塔的形象和内含中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中国国学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探讨,阐明了在全球化时代及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国学现代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点。  相似文献   

14.
南海神庙是官方和民间拜祭南海神祈福求安之所。在创办黄埔军校期间,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携夫人一行专程拜祭游览南海神庙,是南海神庙发展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先生参拜南海神庙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背景,此行对岭南海洋文化的繁荣、海权意识的勃兴和海军建设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进步的思想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同时他也是一位虔诚的有神论者.他领导的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为我们留下了不朽名篇《祭海神文》,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禁烟和拒毒的决心.  相似文献   

16.
摘要原型批评理论是在以研究文学与神话等原始文化关系的基础上的一种批评模式。本文指出的中国武侠就是自己独特的原始文化,并在结合原型批评理论基础上,对武侠《天龙八部》中三位主要人物萧峰、段誉和虚竹进行了原型剖析,重点突出中国人的武侠情结。本文通过根据中国神话人物的模型,对武侠人物进行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汉唐之际历法改革中各作用因素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该文以汉代到唐代的历法争论为中心,分析了引起历法争论和改革的原因,探讨了影响和决定历法争论双方胜负的主要因素。指出历法改革不是一项现代意义上的纯粹的科学活动,而是一项具有古代中国特色的文化和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18.
孙枝蔚与汪懋麟为清初扬州诗坛重要诗人,他们尽管政治取向不同,但在性情、意气、兴趣等方面又颇相侔而交谊甚笃。对二人交游情况的考述,可使诗人的诗文活动获得淋漓的生气感、饱满的艺术感、丰厚的历史感,凸显他们的个性和风神,亦可藉此蠹测当时之士风趋向。  相似文献   

19.
文化寻根与章太炎对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国、保种、保教"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者主要的话语诉求。它使许多知识人常追思"国学"及其承载的国族的历史,并以此为基础去建构对现代中国的认同。在这一群体中,章太炎即是表现突出者。他对国学内涵的重新发掘就是意在建构国人对现代中国认同所必需的稳定而持久的价值体系、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这既是文化民族主义的自觉,又是在外在危机压迫下的文化寻根。但却不意,章太炎的此等努力,实则是西方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知识和话语体系所隐含的权力体系在近代中国的复制,并割裂了中国的历史。同时,这一独特的历史镜像,以章太炎为代表,具有新旧双重身份的知识群体对对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具有文化民族主义之特征,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传统的限度和对新旧知识的困惑同时并存的独特文化现象。这更能说明他们何以能完成由"借种族革命、推翻异族政府"转向对现代中国认同的建构的缘由所在。它决定了近代中国政治实践的外在表现形式、话语诉求及其深层困境。  相似文献   

20.
余秋雨的散文以其独特的文化感悟对中华文化健全人格的构建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探寻。他以深厚的人文素养,与中外古今的文化精魂在生命中撞击、遇合,实现着他所奉行的传承文化之使命。文章通过对《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两文的解读,深刻体味了余秋雨先生博大的人文情怀和探寻健全文化人格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