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用铰接板(梁)法计算有损伤桥梁的横向分布系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给出分析有损伤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的铰接板(梁)法模型和一般方程,讨论了不同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对横向分布系数的影响,并针对某病桥的实测数据,运用遗传算法对损伤位置与程度进行识别,其模型计算的横向分布系数与实际情况吻合,表明此模型和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为反映在役桥梁的实际状况,提出了板梁桥的模型修正方法.假设铰缝相对位移与铰缝剪力成正比,并将铰缝刚度、板梁抗弯刚度和板梁抗扭刚度均作为未知量进行修正.基于板梁边实测位移建立位移方程,并采用QR分解法得到矛盾方程组的最优解.模型考虑了多个静载试验工况、多个荷载及荷载偏心的特点,可以直接应用于桥梁荷载试验.对有防撞护栏和有损伤的板梁桥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无论是板梁有较大损伤,还是有复杂附属结构,该修正方法均可给出准确的修正系数;试验应尽可能采用多个试验工况,并将荷载布置在被测试的铰缝和板梁附近.   相似文献   

3.
模型试验方法是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以某虚拟的独塔斜拉桥为原型,面向损识别设计制作了独塔斜拉桥试验模型。试验模型各主要构件(主梁、主塔、斜拉索)均独立加工制作,其中主梁选用铝合金材料,截面采用箱形,划分为不同长度的阶段,各节段均采用螺栓连接。通过改变节段板厚的方法实现主梁不同损伤程度的模拟,不同位置的损伤通过更换不同位置的板厚实现,从而方便的实现了模拟模型斜拉桥主梁的各种损伤状态。采用特殊的设计实现了斜拉桥结构索力的实时测试。对模型进行了静态试验,并与有限元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为今后的损伤识别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根据小波包分析理论,结合桥梁结构损伤的动力特征,提出新的损伤识别指标——小波包能量变异极值指数,利用数值模型方法初步验证了其在桥梁损伤识别的效果,并通过斜拉桥模型动力试验验证了其对于桥梁结构损伤具有良好的灵敏性,为桥梁预警系统中损伤识别指标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徐州和平路跨越铁路站场斜拉桥为背景,建立了空间板梁有限元模型进行动力特性分析,将分析结果与脊梁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和实桥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宽跨比较大桥梁采用板梁结合模型较脊梁模型更准确,对同类型桥梁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混凝土桥梁的常见病害,对引起混凝土桥梁的常见病害如混凝土的损伤、梁板水碱、梁板裂缝等的主要成因,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针对每种病害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建议性维修方法.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桥梁的结构设计,然后从桥梁的结构细部设计、桥梁预应力梁板的结构设计、桥梁下部结构的设计、桥梁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桥梁附属设施的设计、注意桥梁的疲劳损伤、注意桥梁的超载问题及桥梁的结构型式设计方面具体阐述了桥梁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公路养护工程中桥梁维修和行车道板的更换,通过对行车道板通用图的定性分析和改造,使用桥梁博士建立力学模型,从而验算结构安全性,估算结构配筋与改造板配筋对比,在时间紧的情况下,使改造后的行车道板满足结构受力需要,经实践检验,该方法可行,为养护工程中的桥梁维修及行车道板的更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混凝土路面的损伤开裂机理及其对承载力的影响, 考虑混凝土材料的弹塑性, 应用非线性断裂力学中的双线性黏聚区模型, 结合ABAQUS有限元软件, 在预计开裂部位布设黏结单元, 模拟了四点加载小梁试件从弹性响应到断裂失效的全过程, 以验证双线性黏聚区模型在混凝土损伤开裂分析中的适用性; 应用双线性黏聚区模型分析了Winkler地基上混凝土板的断裂特性和损伤后的承载力衰减。分析结果表明: 在加载小梁受荷全过程中, 梁底应力经历了线性增大、达到混凝土极限强度后减小、最大点上移与变为0等阶段, 作用力-加载位移变化与已有研究一致; 在加载全过程中, 混凝土板的截面应力分布变化与小梁类似; 混凝土板在损伤阶段承载力会持续增大, 但由于板的支承条件与四点加载小梁不同, 板的断裂近似于脆性断裂, 无明显承载力衰减过程, 板断裂时的极限承载力与弹性阶段临界状态承载力之比为1.32;混凝土板发生初始损伤后, 极限承载力最大会衰减至未损伤板的87%, 且随着初始损伤程度的增加, 极限承载力衰减速率变大。   相似文献   

10.
结合辽宁某高速公路桥梁受火后的承载能力试验,分析受火灾后预应力空心板的性能变化情况,总结初步确定火灾损伤后公路预应力空心板梁残余承载能力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复杂地形对桥上CRTS Ⅱ型轨道系统地震响应的影响, 以沪昆高速铁路线16~32 m简支梁桥为例, 考虑钢轨、扣件、轨道板、砂浆层、底座板、滑动层、桥梁、固结机构、端刺与挡块等部件, 建立了多跨简支梁桥-双线CRTS Ⅱ型轨道系统非线性动力学仿真模型, 研究了桥上CRTS Ⅱ型轨道系统纵向力分布特征; 设置了4种典型地形工况, 分析了不同墩高条件下桥上CRTS Ⅱ型轨道系统地震响应规律。分析结果表明: 与非纵连轨道结构相比, 桥上CRTS Ⅱ型轨道结构最大钢轨应力相对较小, 约为138.8 MPa, 应力包络曲线呈反对称, 线形平滑; 轨道板和底座板共同承受纵向力, 其最大值均出现在桥台附近, 最大拉应力分别达到25.2、27.1 MPa, 将在地震中发生开裂; 在地震中, 端刺承受着巨大的纵向力, 可达14~20 MN; 底座板与桥面之间相对位移超过24 mm, 对系统有隔震耗能作用; 地形对钢轨、轨道板和底座板纵向力的影响约为30%左右, 对墩底剪力影响较大, 在地形发生突变处, 墩底剪力增幅达4倍; 靠近桥台处的滑动层横向变形较大, 可达2.7 mm, 随着墩高增大, 扣件与滑动层纵横竖变形增大; 在地震作用下, 滑动层普遍存在着较大的竖向变形, 桥台附近滑动层竖向变形可达43.5 mm; 在地震中, 挡块与底座板之间存在着频繁的碰撞现象, 桥台附近挡块碰撞力可达38 MPa, 挡块将发生损坏。   相似文献   

12.
混凝土箱梁悬臂板空间数值仿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针对混凝土箱梁悬臂板诸多算法的不合理性,应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以三维实体单元对混凝土箱梁悬臂板进行空间数值仿真分析研究.考虑箱梁端部和跨中悬臂板根部的区别,研究了影响变厚度悬臂根部弯矩的主要因素.分析初拟的三种局部精细分析技术实施方案,总结局部精细分析技术在混凝土箱梁悬臂板空间数值仿真中的应用技巧.试验结果表明:美国规范公式计算结果过于保守、可接受程度低;桥规公式、魏斯特加公式以及沙柯公式计算结果单一、适用范围偏窄;空间数值仿真分析的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接近,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13.
多元回归分析在工程实际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无论是对未来的经济预测还是对结构的健康评估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介绍了基于数理统计理论建立多元逐步回归预测模型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损伤识别领域。根据监测系统所获得的桥梁结构健康状态下的测试数据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可用于桥梁结构的损伤识别,并且这种方法可考虑各种因素对结构响应量的影响,识别效果好,适用性强。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非规则桥梁的抗震性能,建立了典型非规则公路桥梁的地震易损性理论模型.考虑桥梁结构参数和地震动的不确定性,抽样生成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模型样本库.用OpenSees软件对模型样本库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以获得结构动力响应.在研究桥墩反弯点时程曲线和桥墩曲率包络线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确定桥梁构件的损伤指标.采用概率地震需求分析方法获得桥梁各构件易损性曲线,并基于一阶可靠度理论获得桥梁系统的易损性曲线.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非规则桥梁支座最容易损伤破坏,桥梁系统的易损性明显高于桥梁构件的易损性;易损性曲线可用于评估非规则桥梁的抗震性能,为震后桥梁损伤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模态变化对钢桁梁桥的损伤检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改变钢桁梁模型桥单元刚度模拟其结构损伤,利用有限元结构动力分析程序对该模 型桥在”损伤”前后进行了结构动力分析。发现振动模态的变化对单元损伤的程度较为敏感且有 对应关系。选用结构振动模态作为权数,提出了一种对结构损伤前后的模态变化量进行加权处理 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能够对单元损伤实现有效定位。   相似文献   

16.
桥梁因裂缝造成的破坏现象比较普遍,本文结合连云港市部分公路已建桥梁,时几种较典型的桥梁部位,如箱梁、板梁、盖梁等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设计、施工等方面提出一些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预应力箱型梁桥遭受超高车辆撞击下的损伤,将此类撞击的数字仿真与试验对比研究了箱型梁桥上部结构动态响应.运用LS-DYNA软件建立了精细化预应力箱型梁桥上部结构的三维分离式模型和车辆与桥梁上部结构的耦合模型,在汽车以80 km/h速度正面撞击桥梁时,研究桥梁、汽车的破坏损伤和桥梁整体位移,分析比较了车速分别为30、50、80 km/h时,桥梁上部结构遭受超高车辆撞击的动态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质量较大的预应力箱型梁桥上部结构遭受超高车辆撞击时,桥梁整体损伤较小,应主要研究其局部破坏;撞击过程中车厢的形变会导致车-桥之间撞击形式由正面撞击向冲切撞击转变;车-桥碰撞力值和桥梁撞击区域位移值均与车速成正相关,当车速为80 km/h时的最大位移值为165 mm.   相似文献   

18.
先简支后桥面连续梁桥是我国当前大量应用的一种桥梁结构形式。现采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梁桥的非线性动力模型;根据支座损伤指标,采用IDA方法进行梁桥支座的损伤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连接墩支座损伤比中间墩支座损伤要大,且场地越软弱越容易发生支座破坏,建议对于三四类场地加大支承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