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长江中下游分汉河道众多,碍航问题突出.以典型弯曲分汊河道监利河段为例,通过对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演变规律的对比分析,认为乌龟夹将作为主汊长期存在,在三峡蓄水运用以后,乌龟夹的主汊地位将会进一步加强.但乌龟夹口门处的浅区将继续存在,加之水库汛后蓄水期间水位快速退落,退水冲槽的能力大幅减弱,碍航问题将更为严峻.在总结河段浅滩碍航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持现有分汊格局,稳定洲滩,束水冲槽,结合清除下段水下碍航物的整治方案,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监利河段的碍航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三峡上游建库前后重庆河段的泥沙淤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游无库情况下,由于重庆河段在汛后蓄水期水位壅高,挟沙力下降,原有的汛末走沙规律将受到破坏,将造成水库运用初期的累积性淤积。随着水库运行时间的增长,部分浅滩河段将产生碍航问题。上游建库后,由于上游来水挟沙能力富余,在水库蓄水100年内,重庆河段长江干流呈现冲刷趋势,但支流金沙碛河段的淤积情况和上游无库时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3.
青岩子河段航道整治方案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改进后的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进行了三峡建库后156m,175m蓄水期整治前后青岩子河段冲淤变化的计算,对该河段各蓄水期整治措施提出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4.
李德华 《水运工程》2017,(6):144-149
长江嘉陵江交汇口水位特征在三峡成库前后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支流入汇和库区回水双重影响下,通过统计分析来研究该河段成库前后的水位特征。研究表明:三峡成库前,两江交汇口受支流入汇的影响呈河口特性;三峡成库后,该河段在消落期和蓄水期受三峡库区回水的影响呈库区特性,而在汛期呈河口特性。  相似文献   

5.
计玉健  冯小检 《中国水运》2010,334(7):34-36
本文介绍了葛洲坝一号船闸通航概况,分析指出葛洲坝三座船闸与三峡两线船闸通航能力上的不匹配,长江流量主汛期葛洲坝一号船闸通航流量标准提高,有效的扩大通过能力,并对提高标准后的效果进行了效益测算评估。  相似文献   

6.
根据模型试验结果,分析三峡建库后泥沙淤积对川维码头的影响,结果表明:建库后,本河段自然条件下河床淤积、冲刷规律有所改变,导致码头前沿及斜坡式码头泥沙大量淤积,影响码头作业条件。  相似文献   

7.
准确分析掌握汛期通航流量规律是科学应对防汛通航工作的前提,本文基于船舶过坝安全及水利枢纽通航运行组织技术要求,在对三峡河段汛期通航流量突变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汛期流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同时段通航流量突变规律特征,以期对三峡河段汛期过坝船舶的交通组织优化、通航安全保障等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2003年长江三峡工程实现了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工程实施进入三峡右岸电站建设阶段。根据三期工程建设安排,2006~2008年将是三峡右岸电厂水轮机转轮和主变压器的安装高峰期(各为12台),其中第一台水轮机转轮及主变压器最早要求在2006年2月1日前运抵三峡工地。2007年以后,三峡右岸地下电站水轮机转轮和主变压器(各为6台)也将选择在适当时机进行安装。由于水轮机转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宜昌—大埠街砂卵石河段的航道特点,选取了宜昌站、枝城站、马家店站点的分时水位流量数据,分析了三峡蓄水后电站日调节对下游近坝河段沿程水位和航道条件的影响,为长江近坝砂卵石河段航道维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三峡蓄水后芦家河河段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下游河段发生河流再造床过程,河床进行冲淤调整.基于芦家河河段三峡蓄水后2003-2008年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了蓄水后该河段的冲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河段在三峡蓄水后总体处于冲刷状态,石泓较之沙泓冲刷严重,碛坝尾部大范围冲刷,这对河段沙石泓分流比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航道.本河段有些部位抗冲刷能力强,冲刷下切并不明显,这可作为宜昌枯水位在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没有大幅度下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三峡水库175m试验性蓄水以来入库沙量大幅减少,水库冲淤特性与论证阶段成果存在一定差异。针对这一问题,基于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库区航道泥沙原型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进出库水沙特性、库区泥沙冲淤变化以及泥沙淤积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入库沙量较预期大幅减少;2)淤积主要集中在清溪场以下的常年回水区,淤积量多、淤积强度大的河段主要是常年回水区的开阔与分汊河段;3)泥沙淤积呈现主槽淤平和以一侧淤积为主的不对称淤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下游河段发生河流再造床过程,河床进行冲淤调整。基于关洲水道三峡蓄水后2003—2013年原型观测资料,分析蓄水后该水道河床的冲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水道在三峡蓄水后总体处于冲刷态势,尤以左汊冲刷明显,这对该水道两汊分流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主航道条件,同时进一步恶化下游芦家河水道进口航道条件。在此基础上,对本水道航道条件变化趋势进行预测,认为目前比较优良的航道条件在自然作用下存在恶化的可能,为本水道航道治理思路的形成和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长江大通水文站19502011年逐日平均流量资料,运用Pettitt突变点检验法对年、枯季、汛后平均流量序列进行突变点分析。用突变点对时段平均流量序列进行分段,采用M-K趋势性检验法分析各段及整体序列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世纪初,长江上游区域呈现降温、降水减少是造成年平均径流量缓慢下降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是导致19882011年逐日平均流量资料,运用Pettitt突变点检验法对年、枯季、汛后平均流量序列进行突变点分析。用突变点对时段平均流量序列进行分段,采用M-K趋势性检验法分析各段及整体序列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世纪初,长江上游区域呈现降温、降水减少是造成年平均径流量缓慢下降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是导致19882011年的枯季平均径流量相对19502011年的枯季平均径流量相对19501987年有明显的抬升、发生均值突变的原因之一;上游水库群在枯季对长江下游的径流补给加剧了枯季入海径流量上升趋势。汛后平均径流量在1990年和2003年都出现了突变点:19501987年有明显的抬升、发生均值突变的原因之一;上游水库群在枯季对长江下游的径流补给加剧了枯季入海径流量上升趋势。汛后平均径流量在1990年和2003年都出现了突变点:19501990年间,显现出微弱的下降趋势;19901990年间,显现出微弱的下降趋势;19902003年间虽然为上升趋势,但平均径流量明显低于前40 a;20032003年间虽然为上升趋势,但平均径流量明显低于前40 a;20032011年期间转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平均径流量也低于以往。从三峡工程蓄水运行时间来分析,2003年之后的汛后径流趋势转变可能与三峡工程运行有直接关系,但需要进一步的证实。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运用及其上游向家坝、溪洛渡水库的陆续运用,水库下游河段来沙量大幅减少,清水冲刷严重,河道演变特性发生明显变化,对防洪、航运、岸线利用等方面产生影响。通过分析原型资料,研究冲刷条件下长江荆江熊城(即熊家洲—城陵矶)河段的水沙运动特性与河床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体模型试验预测三峡水库运用30年后熊城河段的冲淤量、冲淤分布及河势变化。结果表明,熊城河段将持续保持冲刷态势,深槽不断刷深、展宽,不利于航道稳定。  相似文献   

15.
游强强  刘洪春  徐果  张伟 《水运工程》2014,(12):130-134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下游河段发生河流再造床过程,河床进行冲淤调整。基于芦家河水道三峡蓄水后2003—2013年原型观测资料,分析蓄水后该水道沙泓进口浅滩以及航道条件的变化情况,提出进口浅滩发展机理以及对航道条件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对进口浅滩和本水道航道条件变化趋势进行预测:认为进口航道条件在自然作用下仍有进一步衰退的可能,为本水道航道治理思路的形成和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下游土桥水道自1998年开始航道条件恶化,但不同时期碍航特性不同。以1955—2014年土桥水道的实测地形、水文资料及大通站水沙资料为基础,用有序聚类法分析了大通站输沙量的变化特点,以及各类碍航特性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目前土桥水道碍航特性已从断面形态宽浅及淤沙碍航变为左汊分流比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三峡蓄水后大通站水沙过程的变化。该水沙过程不利于左汊分流比的维持,特别是175 m蓄水方案运行后,左汊分流比明显下降,成为影响航道条件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叶志伟 《水运工程》2019,(10):141-147
针对三峡水库蓄水后新水沙条件对东北水道航道条件的影响问题,进行了东北水道航道演变趋势研究。采用动床模型试验研究的方法,得到了三峡水库蓄水后典型年和系列年试验水沙条件下东北水道水位、流速、流态、地形冲淤及航道条件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在无工程情况下,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由于来沙量的减小,东北水道航道条件出现不利变化趋势;方案实施后,可以遏制水道的不利变化趋势,维持当前较好的滩槽格局和航道条件,对工程河段沿程水位、流速分布以及近岸流速等因素的影响较小,能够为航道尺度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三峡水库蓄水后,来沙量大幅减少的实际情况,在长江中游荆江窑监河段新河口边滩护滩工程缓流区,开展了仿柔性植被水草垫促淤结构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工程效果。对水草垫促淤结构的设计思路、构件设计、促淤机理和施工工艺进行阐述,并对工程效果进行分析。该结构丰富了航道整治工程促淤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9.
罗宏 《水运工程》2013,(1):109-113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河段泥沙淤积较蓄水前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三峡库区实测资料及多年库区冲淤变化分析表明:三峡库区的淤积形态与河型有关——弯曲河段和分汊河段淤积较为严重,顺直河段淤积相对较少。对长江万州至长寿河段典型河型进行冲淤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刘林双  李明  刘林  郑力  张明 《水运工程》2014,(12):37-45
三峡蓄水以来,清水下泄条件下芦家河水道发生明显冲刷,受河段边界条件、水动力条件、来水来沙条件影响,近年来沙泓进口河段泥沙淤积逐渐开始形成新的浅滩。分析了芦家河水道河道形态、水文泥沙、冲淤演变以及洲滩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床演变机理,分析了芦家河水道沙泓进口淤沙浅滩主要影响因素,并对芦家河沙泓进口泥沙冲淤变化、滩槽变化以及水流条件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