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轨电车6号道岔尖轨跟端形式对尖轨转换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有轨电车6号道岔尖轨跟端不同形式对尖轨转换计算的影响问题,基于变分形式的最小势能原理,建立尖轨转换的有限元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尖轨跟端形式对尖轨转换的影响规律。结论是不可更换尖轨平直接头焊接形式的尖轨跟端稳定性最好,但转换较困难;可更换尖轨带卡槽斜接头形式的尖轨,结构稳定性较好,但转换也较困难;可更换尖轨斜接头形式的尖轨,稳定性较差,但转换最容易。选用不同的尖轨跟端形式需配置不同功率的转辙机才能满足尖轨转换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根据高速铁路调节器的结构特点和使用要求,提出尖轨轨头非工作边刨切曲线的选择原则。建议尖轨轨头非工作边的刨切曲线采用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的组合线型,在尖轨理论尖端至圆曲线之间,为一曲率渐变的缓和曲线,在尖轨尖端附近矢度变化较慢,而在距尖轨一定范围时,矢度变化较快。推导出组合曲线的计算公式。该组合曲线尖轨理论尖端位置的曲线半径为1000 m,尖轨实际尖端位置的曲线半径为538.2497 m,圆曲线区段的曲线半径为365.9 m,尖轨实际刨切长度为6.8 m。采用所选线型时,若尖轨向前或向后纵向移动20 mm,尖轨实际尖端位置轨距减小或增加0.06 mm,尖轨刨切起点位置轨距减小或增加0.78 mm。选用的线型具有各点曲率连续变化、尖轨尖端附近曲线变化较缓、轨头宽度大于50 mm以后位置的轨头宽度增大较快等特点,能满足高速铁路调节器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有轨电车6号道岔尖轨转换规律,应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有轨电车槽型轨尖轨转换模型,分析滑床板摩擦系数、钢轨密贴段刚度、扣板横向刚度和抗扭刚度、扣板位置对尖轨转换过程中尖轨牵引点转换力和最大不足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滑床板摩擦系数的增加尖轨牵引点转换力和最大不足位移均增加,大致呈线性增长趋势;尖轨从反位扳到定位时牵引点转换力与密贴段刚度取值无关,尖轨从定位扳到反位时密贴段刚度较小的情况下尖轨牵引点转换力不发生改变,密贴段刚度达到1 000 k N/m并继续增加时尖轨牵引点转换力急剧增加;随扣板横向刚度和抗扭刚度的增大尖轨牵引点转换力增加,不足位移变化较小;扣板距尖轨跟端越远尖轨牵引点所需转换力越大,尖轨最大不足位移越小。  相似文献   

4.
对AT尖轨锻压段热处理过程展开研究,在金属相变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流体力学理论,采用计算机建模模拟流场的方式,对喷风设备喷口形状、相对位置和排布形式等因素进行了模拟实验,旨在建立一个最佳的流场,进而提升钢轨淬火品质。最终在此基础上建立热处理生产优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奥地利奥钢联HYdrOniCs公司开发的组合式道岔转换系统HydrostarCombi用l台转辙机能够同时转换尖轨和可动心轨,并分别对尖轨和可动心轨实行3点和2点锁闭。第1套设备HydrostarCombi500型于2006年在奥地利联邦铁路繁忙干线安装使用。第2台于2007年安装在9号复式文分道衍上,2008年又在新建线安装了10台进行扩大现场试验,  相似文献   

6.
AT型尖轨跟端无切削锻造工艺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AT型尖轨跟端形式和AT型尖轨跟端无切削锻造工艺构思、设计要点及关键技术难点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1问题的提出道岔,作为铁路轨道基本构件要素之一,历来就以其构造复杂、养护难度大而成为轨道设备的关键、薄弱环节。近年来,随着铁路向重载和高速方向的不断发展,一大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P60新型道岔设备也相继上道,对提高轨道过车保安能力和减轻职工劳动强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  相似文献   

8.
尖轨轨下采用弹性滑床板对轮轨动力性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建立道岔垂向几何不平顺及刚度不均匀激扰模型 ,运用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 ,模拟计算了提速列车对提速道岔的动力影响。详细比较了提速道岔尖轨轨下采用弹性滑床板后提速列车对提速道岔的动力作用性能 ,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 ,提速道岔尖轨轨下采用弹性滑床板后可大大减轻基本轨至尖轨区过渡段轮 /岔垂向相互作用 ,有效地改善道岔的动力性能 ,延长滑床板及道岔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目前关于轨底坡对轮轨接触行为影响的研究很多,但轨底坡对高速铁路轮轨接触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还未开展。为分析轨底坡对我国高速车轮与60N钢轨的轮轨接触行为影响,基于迹线法和三维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分别研究不同轨底坡下高速车轮LMa、XP55、S1002G与60N匹配时的静态轮轨接触特性,包括等效锥度、接触带宽、轮轨接触应力和表面疲劳因子等。研究结论:(1)在1/10的轨底坡下,三种高速车轮型面与60N钢轨接触时表面疲劳因子大于零的情况居多,说明1/10的轨底坡易导致轮轨表面裂纹的出现,不适用于高速轮轨匹配;(2)LMa型面的接触带宽随轨底坡的减小而增大,轮轨接触应力随轨底坡变化不大,轨底坡为1/20时轮轨型面匹配较优;(3)当轨底坡为1/30时,XP55型面的等效锥度最大,使其拥有较好的轮对对中性能和曲线通过能力,轨底坡为1/30时轮轨型面匹配最优;(4)轨底坡对S1002G的等效锥度影响不大,轨底坡为1/20时的接触带宽较小,横移超过4 mm后1/20轨底坡下的轮轨法向接触应力较小,综合来看轨底坡为1/20时S1002G轮轨型面匹配较优;(5)本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高速铁路轨底坡的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道岔产品外形轮廓质量检验,分析使用Miniprof轮廓仪对基本轨和尖轨匹配廓形匹配进行测量的思路和过程。通过制作基本轨和尖轨匹配廓形的基准廓形,并将所测量廓形与基准廓形进行对比,验证轮廓仪扫描测量方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利用Miniprof轮廓仪,可以获得完整的断面处基本轨和尖轨匹配廓形。  相似文献   

11.
针对重载货运专线75kg/m钢轨12号单开道岔曲线尖轨磨耗问题,考虑尖轨前端的结构特点,建立三维弹塑性接触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不同磨耗阶段的机车车轮型面与不同断面处尖轨的接触情况。磨耗Ⅱ型机车车轮沿着进岔方向通过标准型面尖轨时,车轮与尖轨的接触位置是不断变化,由尖轨侧面向尖轨顶面过渡,轮轨接触的等效应力变大。随着车轮的磨耗,轮缘根部圆弧半径逐渐增大,磨耗尖轨上的等效应力要大于标准尖轨,且磨耗尖轨的变化幅度是标准尖轨的4倍多。距离尖轨尖端2m位置处的标准尖轨不能适用于所有磨耗阶段的机车车轮型面,应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2.
为优化高速道岔尖轨转换扳动力的计算,应用有限元方法分别建立道岔尖轨轨腰力计算模型与外锁闭装置受力计算模型,提出一种计算高速道岔尖轨转换锁闭力的方法。以高速铁路18号单开道岔及新外锁闭装置为例,探究锁闭装置对尖轨转换计算的影响,揭示尖轨转换锁闭力随夹异物大小、夹异物位置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新外锁闭装置对尖轨转换计算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尖轨转换锁闭力在密贴尖轨锁闭过程中其最大锁闭力与既有的尖轨轨腰力相比可降低约21%;当牵引点处存在夹异物时,该牵引点处的锁闭力随夹异物尺寸的增加而明显增大,但对其他牵引点处的锁闭力影响较小;夹异物尺寸越大,外锁闭装置从开始锁闭至达到最大锁闭力所需的锁闭杆位移越大。  相似文献   

13.
对采用60AT(矮型特种断面)轨制造的60 kg/m钢轨道岔尖轨跟端模锻工艺进行了研究,结合50 000 kN锻造设备,提出了三工位一火锻造新工艺,在模具设计上大胆创新,按照不同的工位参数进行计算,设计出跟端模锻模具,并对每个工位的加热温度进行实践研究,通过现场工艺试验,锻造出毛坯跟端。经过锻造温度和工位参数的实践检验,锻造出符合标准要求的高质量产品。应用此工艺锻造的尖轨跟端产品经多次改进成型后,其外观质量、项点尺寸、机械性能、内部组织等均符合道岔制造验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4.
京沪高速铁路调节器尖轨轨型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战国  李伟 《铁道建筑》2006,(12):78-80
对比了CHN60AT钢轨和60D40钢轨的强度、适用范围、轨型尺寸和长度、尺寸允许偏差和平直度、供货技术条件、检验规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建议京沪高速铁路调节器尖轨采用CHN60AT钢轨。  相似文献   

15.
沈坚  朱剑月 《铁道建筑》2005,210(6):82-84
通过建立道岔垂向几何及刚度不平顺激扰模型,运用车辆一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模拟计算了提速列车对提速道岔的动力影响。比较了提速道岔尖轨轨下增加弹性后提速列车对道岔的动力作用,并进行了现场测试。结果表明提速道岔尖轨轨下增加弹性后能减轻基本轨至尖轨区过渡段轮一岔垂向相互作用,有效地改善道岔的动力性能,延长滑床板及道岔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6.
增加道岔尖轨轨下弹性对轮—岔动力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道岔垂向几何及刚度不平顺激扰模型,运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模拟计算了提速列车对提速道岔的动力影响。比较了提速道岔尖轨轨下增加弹性后提速列车对道岔的动力作用,并进行了现场测试。结果表明提速道岔尖轨轨下增加弹性后能减轻基本轨至尖轨区过渡段轮—岔垂向相互作用,有效地改善道岔的动力性能,延长滑床板及道岔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轴重27 t重载铁路发展需要设计的重载铁路12号道岔,其线型、尖轨结构参数与既有道岔结构明显不同.为分析重载铁路12号道岔尖轨转换特性,基于ANSYS中三维梁单元BEAM188的变截面特性建立尖轨有限元模型,计算尖轨转换过程中的不足位移、轮缘槽宽度、牵引力以及尖轨弯曲应力.分析结果表明:尖轨转换不足位移小于1 m...  相似文献   

18.
辙叉跟端间隔铁的设置一方面需满足纵向温度力传递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心轨的线型在温度力作用下不发生改变,保证行车安全。根据双肢弹性可弯心轨辙叉的结构形式,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心轨跟端传力结构不同时心轨在温度力作用下的变形。结果表明:在大号码无缝道岔中,应在心轨与翼轨以及两心轨间设置长大间隔铁;仅在心轨与翼轨间设置间隔铁时,心轨在纵向力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方向不平顺,通过在心轨与心轨间设置间隔铁,可以明显改善纵向力作用下的心轨方向不平顺;对于减小由于温度力引起的心轨间相互错动、心轨方向不平顺,设置长大间隔铁较设置多个小间隔铁更为有利,设计中应尽量采用长大间隔铁。  相似文献   

19.
尖轨的轨高是影响轨道结构振动与变形、列车运行安全性、平稳性及轨道养护维修工作量的重要参数,而尖轨轨高的测量基准则是检测尖轨轨高正确与否的重要基础;针对目前尖轨轨高测量的第一测量基准与第二测量基准,假定车轮与钢轨均为刚体,以尖轨轨高之间的高差和以轨轮接触关系为依据计算得出机车车辆在垂直方向的位移作为2种评价指标,对尖轨轨高的测量基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测量尖轨轨高时,采用第一测量准则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对地铁转换轨的设置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转换轨宜靠近车辆段设置,长度可按180m平直段预留设计,困难情况下应至少满足60m平直段的要求,宜划归正线控制,设于进段信号机外方,进出段信号机差置或者并置采用段内列调混合进路模式的建议,为开展转换轨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