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地铁车站基坑原设计为放坡开挖,因与规划路的修建冲突,基坑开挖不具备放坡条件,通过验算,采用土钉墙支护可以满足黄土边坡稳定的要求,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格化发展和城市地下大空间开发需求的增长,地铁穿越河流成为难题及重点。研究地下水与周边地层有水力联系的河岸边强透水砂卵石地层地下空间深基坑开挖支护措施成为必须。本文以西安地铁1号线浐河站为例,对下穿浐河强透水砂卵石地层的地铁站及地下大空间开发的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在强透水层砂卵石地层中深基坑开挖采用地下连续墙的基坑支护形式,为地下连续墙在浐河岸边的应用提供了示范效果;(2)地下连续墙在砂卵石地层中施工易塌孔问题可通过在护壁泥浆中掺加膨润土等措施来改良;(3)强透水地层地下连续墙墙幅间优先采用锁口管连接,可起到良好止水效果;(4)浐河岸边随季节变化,水位变化较高,可采取在地下水位变化幅度2.5 m范围以上浅部基坑放坡开挖+深部基坑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形式,其经济效果明显,为后续地下连续墙在西北地区富水砂卵石地层中的应用起到示范引领作用;(5)本工程的成功实施,可为西北地区浐河岸边类似强透水砂卵石地层地下空间开发及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等方面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广州地铁一号线车站深基坑支护技术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广州地铁一号线全长18.48km,共设6座车站,其中14座为地下车站。车站基坑大部分处于半土半石地层中,基坑开挖深度11m ̄22m不等,采用了多种深基坑支护技术。此文在对上述地下车站深基坑支护结构进行现场技术考察与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上述车站支护结构形式、施工方法及其使用效果。内容涉及地下连续墙、圆形挖孔桩、矩形挖孔桩、钻孔桩、旋喷桩、喷锚支护放坡、无支护放坡,以及横撑、预应力锚索(杆)支撑、  相似文献   

4.
明挖法是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主要施工方法之一。该文以江北新区综合管廊二期工程横江大道段地下综合管廊为例,阐述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明挖法中的深基坑施工技术、管廊主体结构施工技术及BIM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其中着重研究并阐述了深基坑施工中的拉森钢板桩施工技术、基坑降水方法及主体结构施工中的钢筋、模板、混凝土施工技术,并总结了富水环境下管廊施工的关键技术措施及其效果分析。为后期工程顺利实施做好铺垫,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成都某近邻运营地铁结构的基坑工程为背景,运用有限元法分析研究基坑大范围开挖卸载期间支护结构,尤其是斜撑加基底支挡桩支护形式的变形及受力特性,且重点分析基坑侧方地铁交叉隧道及车站的变形特性及受力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斜撑加基底支挡桩支护体系构造简单、受力明确;(2)基坑开挖卸荷使地铁隧道整体变形趋势表现为偏向基坑一侧,且变形分布形态呈"鸭蛋"状;(3)基坑开挖卸荷使侧方交叉隧道内力增大,且内力分布形态发生一定程度的偏转(偏向基坑侧),呈现出偏压状态,故实际工程中应加强动态监测;(4)基坑开挖期间近基坑侧车站端头发生整体上浮,而远离基坑侧发生下沉,即地铁车站发生一定程度的倾斜,因此基坑大范围开挖过程中应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6.
张凯 《铁道建筑技术》2020,(4):90-93,128
新机场高速公路地下综合管廊大部分结构距在建新机场高速公路桥梁较近,基坑开挖过程易导致高速公路桥梁承台及桩侧土体外露,进而导致桥梁基础产生水平变位、不均匀沉降等现象,对高速公路后期运营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通过3组试验确定最优注浆参数,在管廊基坑开挖过程中对既有高速桥梁基础附近土体进行注浆加固,效果良好;通过对开挖过程中基坑、桥梁基础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管廊基坑邻近桥梁基础开挖防护施工技术进行总结,为以后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轨道交通和综合管廊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地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城市综合品质及可持续发展,避免城市道路反复开挖、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从工程经济性、实施安全性、后期使用便利性的角度出发,研究轨道交通工程如何与城市综合管廊结合设计,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保障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智慧化和绿色发展水平。研究结论:(1)分析轨道交通与综合管廊建设特点及道路地下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得出结合设计研究的意义;(2)西安幸福林带综合改造工程,从规划布局、道路改造优化、建设综合管廊、预留地铁路径和地下开发空间一体化方面进行研究,解决了地铁过街和地下管线的突出问题,提升了城市地面景观;(3)介绍管线入廊原则,规范了综合管廊建设技术标准;(4)总结出地铁车站与综合管廊结合设计的多种布局模式,对增强地下空间利用效率、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介绍南京火车站的站前地下广场西出口基坑上跨既有地铁1号线盾构区间隧道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案,为降低基坑开挖的减载效应对盾构隧道管片结构的影响,采用“基坑抽条开挖、钻孔桩抗拔、深搅桩加固地层”的综合施工技术,保证盾构隧道结构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高边坡偏压作用对综合管廊深基坑的影响规律,合理设计基坑支护结构,基于平潭综合管廊项目,针对原设计中钢筋混凝土撑拆除工序繁琐等问题,将其优化成钢管撑。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地下综合管廊内支撑优化前后的基坑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基坑支护结构及周边地表变形受高边坡偏载效应影响显著;相较于原设计,优化后的围护墙侧移、周边地表沉降和支撑内力的变化量较小。现场监测表明,优化后的内支撑能满足基坑变形及稳定性的要求,不仅节约了造价,也加快了工程进度。  相似文献   

10.
在管廊节段吊装前,通常需要将其提前堆放于基坑边侧,此堆载会产生附加土压力,易引起支护结构及周边地层出现大的位移变形。为了解管廊节段堆载对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影响规律,保证基坑施工安全,以某管廊基坑工程为例,采用岩土有限元程序模拟综合管廊基坑施工,分析堆载1~10节预制节段过程中基坑周边地表、结构的变形及受力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基坑开挖至基底后,随着堆载的增加,地表沉降极值增加15 mm左右,而围护墙侧移、弯矩、支撑轴力增幅则在10%以内,未堆载侧基坑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成都地铁19号线二期工程是全国地铁长大高速线路中工期最为紧张的工程,其主要特点为施工工期紧、盾构区间长、设置车站少、线路速度等级高、隧道掘进断面大等.首先提出了盾构始发位置选择建议,总结了19号线提供盾构下井的基坑的支护形式;从基坑设计方案、基坑安全、施工便利性及工程经济性等方面,对最常用的放坡和旋挖桩加内支撑两种基坑支护形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建议:成都地铁针对3层及以上深度提供盾构下井的基坑,其支护形式应采用旋挖桩加内支撑.  相似文献   

12.
以某交通枢纽综合体超大超深岩质基坑工程为背景,阐述基坑工程分期、分区施工的组织方案;给出精细化控制爆破设计施工参数(主要包括开挖方式、施工分区、爆破顺序、孔网参数、装药参数及爆破网络设计等);形成板肋式锚杆挡墙的逆作法施工技术,并重点论述了大直径多杆体超长锚杆结构参数和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表明:所采用的超大超深岩质基坑工程分期、分区施工组织方案,提高了土石方开挖和基坑支护的效率;采用的数码电子雷管精细化控制爆破技术,可将周边高层建筑物和地下结构的爆破振动速率控制在1. 0 cm/s以内;板肋式锚杆挡墙逆作法施工技术可有效控制邻近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变形。  相似文献   

13.
"桩墙合一"最大的点是将单一的基坑支护结构转换为地下室永久结构的外墙组成部分。介绍了在复杂交通环境条件下采用"桩墙合一"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实例,通过在地下基础施工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解决了型钢排桩锚杆支护体系与基础挡墙防水综合施工的问题,为在施工区域有限及周边地下市政管网复杂环境下地下基础施工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针对福州站北广场存在深厚淤泥层的地质情况,结合南侧紧邻既有铁路站台、其余侧周边无重要建筑物的环境实际,考虑工期要求,制定基坑支护方案为南侧排桩+竖向斜支撑、其余侧放坡喷锚+平台+悬臂桩。本工程中的设计方案、监测对比结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研究结论:(1)针对软土地区面积较大的基坑,根据基坑侧壁不同控制要求,有针对性的制定位移控制为主的排桩结合竖向斜支撑方案,稳定性控制为主的放坡结合悬臂桩方案,经监测数据验证,本方案合理可行,可供类似工程参考;(2)基坑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基坑侧壁实际情况的调查,利用已有加固措施来合理提高岩土参数,可节省工程投资,缩短工期;(3)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基坑周边超载,确保基坑变形量处于允许范围内,减少基坑事故风险;(4)本研究成果可为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以丽江-香格里拉铁路长坪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不同锚杆长度和不同施作部位支护效果,针对性提出锚杆支护优化方案,并结合现场试验对锚杆支护方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增加锚杆长度可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和塑性区范围,并减小初期支护结构应力;但随锚杆长度增大,其对变形控制效果逐渐降低,综合考虑经济性,锚杆长度应适当。三台阶开挖方法,拱部锚杆对控制拱顶下沉具有显著作用,但对边墙收敛影响较小;下台阶锚杆对隧道围岩变形及塑性区范围影响较小,建议上台阶锚杆长度为4.5 m,中台阶锚杆长度为6.5 m,取消下台阶锚杆。经现场试验变形控制效果良好,虽喷射混凝土存在部分开裂,但变形稳定,未发生侵限问题。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兰州地区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特殊,关于地铁深基坑的桩撑支护设计、施工监测及数值模拟研究尚属空白。本文以兰州地铁世纪大道站基坑为例对桩撑支护结构设计为例,对桩顶水平位移、桩体水平位移、内支撑轴力和地表沉降监测结果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基坑开挖初期,桩身呈向坑内变形的前倾型曲线,随着基坑的开挖和支撑的安装,桩身变形曲线逐渐向")"形变化,最大水平位移发生的位置也随之下移,一般出现在桩体中部的4~10 m范围,约为坑深的1/3~2/3;(2)基坑开挖过程中,实测圈梁水平位移一般为5~10 mm,远小于规范30 mm控制值;(3)桩底附近仍有少量位移,说明将支护桩嵌固段作为固定端的设计方法有待完善;(4)地表沉降和水平位移大小分布是对应的,基坑周边土体呈现沉降一隆起一沉降一隆起一沉降状态,最大地表沉降约位于基坑外侧1/3倍坑深处;(5)采用有限元软件ADINA模拟基坑开挖过程,将有限元计算值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二者比较接近,发展变化趋势几乎一致,说明有限元分析的结果可靠,桩撑支护结构支护效果理想;(6)本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基坑开挖时不同支护方案对既有铁路隧道的影响,本文通过MIDAS-GTS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建模,模拟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地下连续墙支护方案与钻孔灌注桩支护方案下对既有铁路隧道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开挖的进行,地下连续墙方案中,隧道衬砌上的最大主应力值、最小主应力值和剪力值均小于钻孔灌注桩方案下的应力值;同时,地...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侧上方基坑放坡开挖对盾构隧道的影响,利用FLAC3D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模拟轨道交通侧方基坑开挖的施工全过程,从盾构管片内力及模型位移等角度分析基坑开挖对盾构隧道的影响,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基坑开挖深度的不断增加,盾构管片及基坑边坡水平位移不断增大,当基坑开挖至坑底时,基坑中部位置处盾构管片变形最大,管片拱肩位置处水平位移最大(为5. 24 mm),拱顶最大竖向隆起为1. 01 mm,拱腰最小曲率半径达482 690 m,管片拱肩位置处存在压应力集中(最大压力为3. 58 MPa)。当基坑内部结构施工完成后,管片水平位移量减小。为减小基坑开挖对盾构隧道的影响,基坑开挖至坑底后应尽快施作内部结构,有利于控制盾构管片变形。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本文以重庆市土岩组合地层中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变形控制为例,对基坑变形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变形控制措施,进一步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基坑桩锚柔性支护体系在控制基坑大变形时的缺点,并明确桩锚撑组合支护体系的优势。研究结论:(1)基坑变形过大的原因可分为内因与外因两大类,其中地层软弱分界面倾向基坑侧、降雨导致分界面地层强度参数降低以及锚杆柔性支护体系控制变形能力较弱是基坑变形超限的内因,施工爆破、地表塔吊超载是基坑变形超限的外因;(2)基坑失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变形超限,而非围护结构强度破坏,实际工程中应加强变形监测与动态反馈;(3)桩锚体系下,锚杆作为一种柔性支撑结构对控制变形的继续发展作用有限,桩锚撑组合支护体系可有效地将原锚杆承担的荷载转移至内支撑,从而减小锚杆的拉力与变形,达到控制基坑稳定的目的;(4)该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理论支撑与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为研究低温作用下水土冻胀对地铁基坑支护结构的影响,依托呼和浩特市某车站地铁基坑,建立地铁深基坑数值计算模型,模拟季节温度变化对基坑体系的影响,探究越冬基坑在外界温度变化条件下,基坑周边土体、地下连续墙及坑底土体温度场变化规律,水土冻胀力主要影响范围,基坑支护体系内力及变形的变化规律。研究结论:(1)冻胀初期受表层温度影响较大的范围主要集中在5 m以内,随着外部温度的逐渐下降,土层冻结深度在逐渐增大,且在距离基坑0. 5 m范围内最大冻深达到15 m,在基坑外侧边缘的土体冻深相对较小,受气温影响较大;(2)基坑外侧土体受冻胀影响范围集中在7 m以上,随着基坑深度的增加,支护结构受冻胀的影响逐渐减少,且影响减少得较为迅速;(3)低温条件下考虑水土冻胀影响,基坑第一道横撑轴力增加约22%,地连墙最大水平位移增加约24%;(4)本研究成果可为严寒地区深基坑工程支护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