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京山线沙河特大桥预应力混凝土梁提速加固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京山线沙河特大桥加固前后的静载试验以及体外预应力束疲劳性能试验,解决该桥上拱度过大引起梁的预应力损失及恒载增大,横向振动超限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增设体外预应力束加固后,实测梁体弹性上拱仅为2 5mm,梁体的重裂弯矩可提高15 7%。在试验和理论计算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体外预应力与增设横向水平板综合加固技术,在不中断运营条件下,实现京山线沙河特大桥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提速改造。加固后桥梁满足客车160km·h-1、货车90km·h-1运营要求。  相似文献   

2.
地铁隧道结构隆起造成无砟轨道轨道几何尺寸异常,超出轨道扣件设计调整量。通过调整线路设计坡度、设计大调高特殊扣件、调整轨道轨面标高等措施,解决地铁运营线路因隧道隆起造成无砟轨道上拱后几何尺寸超限问题,提出一套完善、切实可行的地铁隧道隆起、无砟轨道上拱整治技术和方法,以完善地铁线路轨道养护维修技术。  相似文献   

3.
现浇箱梁施工中预应力施工部分属于重要控制项目,预应力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桥梁上部结构的施工质量、寿命及使用安全。因此采取增加体外预应力措施,提高梁体寿命,确保安全运行。本文对梁体内部箱室内增设预应力进行研究,对体外索施工工艺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及导洞创新工艺,确保了工程质量且兼顾了梁体美观,为类似桥梁加固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结合实际曲线梁桥结构,采用体外预应力方法进行加固,并对该方法进行介绍,阐述作为主动加固的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的优点,并对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极限应力合理取值、预应力损失及张拉控制应力进行探讨。利用有限元程序MIDAS/Civil建立该曲线梁桥整体计算模型,对采用体外预应力技术加固的曲线梁桥进行了应力和抗裂验算,通过与加固前各项指标的比较分析,得出加固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先期施工预留轨道交通特大跨度公铁两用钢桁梁斜拉桥在荷载作用下变形较大,且与轨道交通设计线路纵断面线形不匹配的现状,根据梁面实测标高和桥梁设计变形,在既有线路设计纵断面基础上重新设计轨道施工时的纵断面即轨面控制标高.在满足限界、最小轨道设计高度等基本要求的同时,使新纵断面下的轨面线形及标高能够适应施工过程中、施工完成后和列车活载作用下的桥梁变形.目前工程已通车运营,现场轨道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6.
姜子清 《铁道建筑》2020,(1):95-98,102
针对路基区段双块式无砟轨道基础上拱问题,通过典型基础上拱工点调研、有限元计算分析、工程实践应用,对高速铁路路基区段双块式无砟轨道基础上拱整治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路基区段双块式无砟轨道基础上拱病害可以通过切割承轨台、切割支承层及暗挖基床技术进行整治;切割承轨台整治措施工程量小,但调整量也较小,适用于局部上拱且需应急整治的工况;支承层减薄会使得列车荷载下的结构应力集中明显,垂向压应力增加,且调整量有限,适用于变形稳定的上拱区段整治;暗挖基床整治措施工艺较为成熟,可多次作业,能根本上消除填料膨胀上拱,特别适用于基床及路基填土部分膨胀引起上拱的工点。形成的技术措施及经验可为不同线下基础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基础上拱整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兰新客运专线路基上拱对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产生不良影响。本文通过线下试验提出切除原有承轨台并在相邻双块式轨枕间道床板上安装新扣件以降低轨面标高的技术方案,开展道床板找平、承轨台切割、道床板套管植入等工艺试验及抗拔力试验,形成完整的施工工艺流程。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按照通用参考图设计参数的线路,轨面标高可降低35~40 mm,兰新客运专线可降低55~65 mm。钻孔孔径60 mm、深度15 cm时抗拔力满足设计要求。切割承轨台降低轨面标高技术适用于存在突变点的上拱工点,也可作为辅助技术配合其他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8.
介绍列车提速后 ,31.7m预应力混凝土梁减少横向振幅的加固方法 ,着重介绍新增水平联接板的梁体探钢筋、钻孔、浇混凝土、张拉、封锚的施工及安全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建铁路中大量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结构。在预应力梁施工过程中,是否能够准确施加预应力,将直接影响到梁体的抗裂性能和后期徐变上拱的控制。因此,施工时应严格控制预应力管道的定位和成孔工艺。介绍预应力管道摩阻的试验原理和方法,分析客运专线32m简支箱梁的管道摩阻测试结果,结论可为铁路简支箱梁预应力管道的施工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超低高度预应力混凝土梁采取辅助钢梁技术进行加固,并在加固前后及加固过程中进行相关动载试验。加固过程中监测试验保证了加固施工安全,验证了辅助钢梁承担部分恒载。通过加固前后对比试验掌握了梁体受力性能:加固后的梁体跨中竖向挠度、下缘混凝土应变比加固前有明显的降低,竖向挠度在运营列车作用下降低24.9%~33.4%,试验列车作用下降低24.5%;下缘混凝土应变在运营列车作用下降低25.9%~33.1%,试验列车作用下降低23.4%。增设辅助钢梁后梁体的竖向刚度明显提高,辅助钢梁与原混凝土梁体共同作用性能良好。通过系列动载试验掌握了在30 t轴重条件下梁体承载力的安全储备量,为大轴重条件下辅助钢梁加固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线下基础上拱是隧道内无砟轨道线路常见病害之一,基础变形过大会破坏无砟轨道结构整体性,危害列车安全平稳运行。为快速适应隧道内轨下基础形变,结合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与框架板式无砟轨道优点,提出具有立体式调节系统的新型活动承轨台框架板式无砟轨道。基于有限元法分析不同结构参数对轨道结构力学的影响,验证大调整量下CA砂浆灌浆袋、承轨台高度的安全性能,根据计算结果,建议橡胶套靴下部刚度取450 kN/mm,CA砂浆弹性模量取250~300 MPa。通过动力学计算验证160、200、250 km/h速度下列车运行安全平稳性,表明列车横垂向振动加速度、轮轨横向力、轮重减载率、脱轨系数标均低于规范限值。研究成果对隧道内大调整量无砟轨道改良提供新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2.
减振型板式无砟轨道轨道板受力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减振板式无砟轨道的结构组成和计算参数,建立了梁体有限元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列车荷载作用下减振板式无砟轨道的受力,考虑轨道板受温度梯度荷载、桥梁挠曲变形,在制造、运输和施工时对减振轨道板的受力影响,对轨道板在这些因素下的受力进行了分析,为结构设计提供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13.
无砟轨道路基基床填料吸水膨胀上拱对高速列车安全性能会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温度场与湿度场膨胀相似性,采用土体热传导膨胀过程模拟土体吸水膨胀过程,实现了用温度场-应力场模拟无砟轨道基床局部吸水膨胀上拱。通过试验与数值计算结果拟合确定了温度场与湿度场关联参数,提出了高速列车-膨胀路基耦合计算方法。工程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得到基床上拱产生的列车轮对加速度增量,方便评估无砟轨道基床局部膨胀上拱对高速列车的影响。考虑吸水膨胀上拱产生的加速度增量,采用综合影响因素等级评分(B值)方法,将无砟轨道基床层局部吸水膨胀上拱病害划分为3个等级。  相似文献   

14.
<正>SGP铁路桥梁预应力加固技术上海建泰预应力工程有限公司(简称SGP),是一家以预应力技术为特色,从事特种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咨询的专业公司。在铁路桥梁加固工程领域,SGP应用创新的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在完全不影响列车正常行车的情况下,采用体外预应力碳纤维带、体外预应力拉索等对桥梁进行加固,不仅大幅提高了桥梁的纵向刚度,减小了桥梁挠度,还可以释放桥梁受压区过大的压应力,使桥梁挠度校验系数和压应力校验系数恢复到规范常值范围。SGP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具有很好的技术经济性能,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宝鸡南站B区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在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测,得到了预应力筋的伸长量、梁体的反拱值以及梁体控制截面的应力分布状态等结果。将理论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对比分析,既可以对施工过程实行有效监测,也可以检验梁中建立的有效预压力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对于保证结构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体外预应力技术加固既有桥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既有连续梁加固的实例,介绍运用体外预应力技术加固既有桥梁的施工方法。总结归纳出运用体外预应力技术加固既有桥梁时设计、施工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17.
双线铁路整体PC箱梁上拱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混凝土的徐变效应,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桥的梁体在预应力荷载作用下的上拱变形缓慢发展,因而对桥梁设计及施工中的徐变变形分析尤为重要。如果对于徐变变形的预测不准,在运营阶段梁体徐变变形的发展将会引起桥面的立面线形不平顺,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和旅客舒适度,甚至将造成梁体上拱度过大而无法使用。在高速铁路上这种影响显得尤为突出,应予以足够重视。本文针对某双线铁路就地浇筑的预应力混凝土整体箱梁,采用MIDAS/Civil结构分析软件,结合国内外几种规范中徐变系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在施工阶段的预应力张拉、落梁和铺砟后的荷载作用下梁体的变形,并将其与现场实测的数据比较。通过现场实测变形与理论分析结果的对比得出,采用我国现行铁路规范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8.
构建了顶板底部直线布置体外预应力筋加固盖板涵的计算模型,利用盖板涵加载变形前后的几何关系,探讨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与梁体挠度及混凝土压应变的关系,推导出了铁路运营阶段体外预应力加固盖板涵体外筋应力增量的表达式。可用该式计算在三分点荷载、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作用下用跨中挠度及混凝土压应变表达的体外筋应力增量。通过室内试验和相关文献验证了本文表达式的正确性,可为体外预应力加固盖板涵结构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依托一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跨既有线路顶推施工工程,针对工程特点制定了各施工阶段的监测方案,测试了从梁体浇筑阶段的预应力张拉至落梁阶段全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应力及变形。监测结果表明:预应力张拉阶段梁体张拉效果满足设计要求;顶推系统工作正常,受力状态与计算值吻合良好;顶推阶段梁体和导梁左右侧受力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但均在安全范围之内;通过监测数据对梁体进行纠偏,使得整个顶推过程中梁体横向偏位很小,基本按照设计轨迹以曲线路径行走;落梁阶段梁体累积应变较小,落梁过程中梁体未产生内力。  相似文献   

20.
铁路下穿式结构施工受轮轨作用力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既有线下隧道施工引起的轨道变形而加大轮轨作用力的情况,以在建地铁南京站为例,通过弹塑性动力有限元法分析行车动荷载对轨下施工中隧道的影响,同时分析了由于轨下构筑物的存在对路基内动应力的影响。分析中采用轨枕—道床全支承模式,土体采用理想弹塑性动本构模型,分别考虑了轨道不加固情况和采用D24型便梁加固两种情况,计算得到了隧道上覆土体及隧道初衬结构的动力响应。对两种情况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表明对线路采取便梁加固后,隧道拱部土层的附加动应力减小了76%,而初衬的附加动应力减小了58%,便梁加固时减小了列车动荷载对施工期隧道的影响,有利于初期支护的施工;轨下构筑物的存在将减弱列车动应力往深层传递的衰减,在既有线路的地下构筑物施工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