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铁车辆启动控制策略需确保车辆在全线路启动不发生后溜,并且启动冲击在满足不大于0.75m/s3基础上尽可能小,启动时长尽可能短。文章基于现有整车牵引力达到一定阈值后需发送保持制动缓解指令的控制策略,根据车辆牵引制动特性参数提出了当牵引级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发送保持制动缓解指令的优化控制策略,通过建立车辆启动加速度模型与后溜时刻车辆受力模型求解发送保持制动缓解指令时刻的级位值。理论分析与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在满足车辆全线路启动不后溜的前提下,文章提出的优化策略使得车辆启动冲击明显降低,启动效率明显提升。该优化方案可为地铁车辆启动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根据不同的牵引制动特性可求解出不同的保持制动缓解指令发送时的级位阈值。  相似文献   

2.
为充分发挥北京地铁8号线二期工程地铁车辆的电空配合制动和电制动能力,需要对其进行验证试验。首先简要介绍了地铁车辆电气制动、空气制动以及电空配合制动的制动方式,然后在不同负载、不同速度级和不同制动级位的情况下,对该地铁车辆采用了电空配合制动的方式进行了加载试验和载客试验,最后利用各工况下制动过程中的实测参数计算出列车的电制动力,从而对该列车在整个制动过程中的电制动能力作出评判。载客试验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在低载荷(AW0)情况下,车辆的电制动能力能发挥到设计值的113%;在高载荷(AW3)情况下,车辆的电制动能力发挥到设计值的93%;车辆的电空制动切换点分布的均值为6.25 km/h。实际测试数据充分验证了该地铁车辆电制动发挥能力和电空配合关系。  相似文献   

3.
大连快速轨道交通3号线车辆在高速运行状态下(列车速度大于90km/h以上),执行制动力较高的制动级位(B6或B7级位)操作时,电阻制动中途停止工作,对此故障进行了分析、试验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轨车辆在雨雪天气制动力不足现象进行了数据分析,发现车辆频繁出现制动力不足是由于动车电制动滑行造成的,而电制动滑行原因是雨雪天气高速、大级位制动时动车电制动需求黏着系数大于可用黏着系数。根据故障原因,提出了在雨雪模式下将50~80 km/h速度时的电制动包络线由恒力改为自然特性,并在该模式下由原来的优先发挥动车电制动策略改为网络系统将整车制动需求值的三分之二作为电制动需求值发送给动车牵引控制单元的优化策略。最后,更新网络系统与牵引控制单元软件后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电制动包络线和整车制动分配策略后,电制动滑行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车辆在雨雪天制动再未出现制动力不足现象。  相似文献   

5.
低地板轻轨车辆制动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低地板轻轨车辆采用的制动技术,并阐述其工作原理和联合作用模式。具体说明了制动系统组成,以及采用的两级液压制动装置与比例控制液压制动装置。分析总结了低地板轻轨车辆制动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系统(电制动、空气制动以及电空混合制动)的制动原理和特点。在相同速度级不同载荷的情况下,对车辆分别施加常用制动、快速制动以及紧急制动,监测车辆在制动过程中的相关信号,并对制动距离进行计算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制动过程中综合考虑舒适性和低能耗性,常用制动模式为最优的制动模式。  相似文献   

7.
依据动车组运行速度、牵引制动特性及运行区间线路特征构建运行能耗数学模型,输出包含最大级位牵引、最大级位制动、小级位牵引、惰行和小级位制动等运行工况的节能运行控制曲线;对运行区间进行离散分区,构成区间分区序列,分区间的运行速度转换点构成速度转换序列;根据最优速度转换序列,组合最大牵引、匀速、惰行及最大制动运行模式,得到最优节能运行控制策略;采用实际线路及列车参数对最短运行时间能耗、司机操作运行能耗和节能策略运行能耗进行仿真分析,输出速度-能耗-里程关系曲线。通过对仿真计算结果与实车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对比,验证了动车组节能运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低地板轻轨车辆的现状及其制动系统的特点。针对制动减速度大、可靠性要求高、空间小等问题,提出了一套制动系统方案,具有成熟可靠、占空间小且重量较轻的特点。详细介绍了液压制动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最后综合欧洲和国内各项轻轨电车标准,作出了制动功能逻辑和性能指标表格。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货车车辆密封式制动缸在制勃位不制动、不保压或缓解后制动缸活塞不能归位等问题,提出了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柳州南站驼峰于2000年进行自动化改造,间隔制动位和目的制动位使用的设备都是重力式减速器,其中目的制动位使用T.JK1-C50型车辆减速器.在近几年的现场使用中,发现存在一些缺陷,影响了减速器的正常使用,威胁溜放车辆安全,增加了工区的维修成本和维修工作量.因此,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描述了国产化低地板车制动系统的参数、组成和原理,本系统为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由电气指令直接控制液压基础制动装置,简化了制动系统,节省了车底空间,解决了低地板轻轨车辆底部空间小,无法容纳空气制动装置的问题,满足低地板轻轨车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制定在特殊天气情况下(雾、雾霾)列车出库时的应急预案,以及准确掌握列车在不同初速度下的紧急制动距离,在试车线对西安地铁1、2号线车辆在不同初速度下的紧急制动距离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理论分析与现场验证,得出:在制动系统相同的情况下,制动初速度越大,空走时间对制动减速度的影响就越小,平均减速度越接近瞬时减速度,在同等制动级位下,纯空气制动和电控混合制动虽然均满足减速度要求,但减速度值大小不尽相同;在制动系统不同的情况下,制动供货商设计和确定的系统减速度下限值、闸瓦材质、空走时间、所选的理论计算模型,以及外界测试工况对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长大下坡制动失效时的控制研究对商用车辆安全行驶至关重要。为了使商用车辆在长大下坡制动时能够满足ECE制动法规的要求,提出了基于商用车辆剩余制动性能分析方法和制动器Bang-Bang策略的ABS控制算法。通过动力学的理论分析和硬件在环测试试验,研究了商用车辆在制动失效工况下有、无ABS控制器对剩余制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无ABS车辆,在制动失效工况下均不满足ECE法规要求;硬件在环试验表明虽然存在等同实车的硬件系统带来的时滞,但提出的控制算法对车辆剩余制动性能控制依然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车辆基础制动装置的不足提出了一套新型基础制动结构 ,用来提高车辆的制动能力 ,保证提速后列车的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厦门地铁1号线停车冲击较大的问题,对其开展优化研究。首先对列车停车冲击进行测试,其次对线网列车停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不同的冲击改善优化方案,如新车设计阶段电制动到“零”的方案、运营初期调试阶段牵引制动级位控制降低方案。重点针对基于电空混合制动策略的既有运营线路制定可减少停车冲击的浮动点电空混和制动控制策略优化方案,由原来的电制动固定速度值退出气制动补充方案优化为电制动浮动速度值退出气制动补充方案,经测试验证,浮动点电空混和制动控制方案的停车冲击更小、乘客乘坐舒适性更优且对标精度更高,运用效果良好,对于制动控制策略方案及启停控制级位策略方案的制定,尤其是既有线路列车冲击改善、对标精度优化等,有较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州地铁1号线车辆在清洁制动过程中,经常出现制动风缸压力低的故障。对车辆清洁制动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找到了故障产生的原因,采用了对车辆制动系统参数优化的方法,通过列车运营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同时提出了进一步的处理措施及建议,为地铁车辆同类型故障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货车L-C组合式制动梁产品设计和工艺的综合分析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货车L-C组合制动梁在车辆上出现的各种严重问题,深入探讨L-C制动梁在设计与工艺方面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提高非工作态的预应力,来减小L-C制动梁在工作状态时交变的疲劳应力。同时,通过改变零件的配合类型,来提高制动梁在动载荷下的寿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不同车辆在调车场内的走行特性,提出点式控制调车场内2个制动位之间的合理坡度和长度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实现铁路运输高速、重载的目标,车辆制动技术是关键环节之一,目前我国的制动技术发展较快,但问题仍较多.在铁道车辆委员会制动分委员会第一届学术交流会上,货车空重车自动调整装置问题成为会议讨论的热门话题.6位多年从事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专家(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沙茂世、上海铁道大学教授姜靖国、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张开文、广州铁道车辆厂高级工程师邓之明、眉山车辆厂高级工程师徐廷芳和眉山车辆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谢宗瑜),对货车空重车自动调整装置的研制工作,提出他们的见解,供领导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轨道车辆制动技术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较为详细地回顾了我国城市轨道车辆制动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目前我国新型城市轨道车辆制动系统的特点,并与我国自主研发适用于高速动车组的同类型制动系统作了技术比较。分析了我国自主研发城市轨道车辆制动系统的技术基础,指出国内技术与产品和国外相比存在着系统理念、设计经验和系统可靠性方面的差距,同时指出自主研发城市轨道车辆制动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