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到2010年,沪宁线上将存在三种轨道交通运输方式:即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沪宁段)、既有沪宁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应开行什么样的旅客列车以及怎样开行才能使沪宁城际铁路尽可能吸引客流,满足各种服务对象,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针对武汉至黄石城际铁路线路具体设计情况,分析了超高作用机理和计算方法,按照铁道部文件《关于新建客运专线铁路曲线超高设定的指导意见》(铁集成[2009]86号),确定了武汉至黄石城际铁路超高设计原则,按照正确的计算方法,采用均衡速度匹配超高的思路,对武黄城际铁路的曲线超高进行了计算设置。计算结果表明,曲线超高设置合理,过超高、欠超高、超高顺坡率和超高时变率等限制条件均满足要求,保证了内外两股钢轨受力均匀和钢轨磨耗均等,提高了线路铺设无砟轨道高平顺性和安全性,满足了旅客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3.
沈阳和抚顺是辽宁中部城市群中两座人口超百万的大城市,城市边缘距离仅10km。随着两城市同城化战略规划的实施,区域城市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使两市间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城际客运需求不断增长,两城市间的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势在必行。经预测,2030年两市间经铁路的高峰小时最大区段客流密度将达到9360人。沈阳至抚顺间既有沈吉和苏抚两条铁路,目前共开行旅客列车14对,利用既有铁路进行相应改造开行高密度、小编组、公交化的城际列车,具有投资省、见效快等优点,并可充分利用既有铁路潜能。通过分析区域及既有铁路的现状和规划,结合客流预测及运输组织方案,提出了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城际列车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到2010年,沪宁线上将存在三种轨道交通运输方式:即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沪宁段)、既有沪宁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应开行什么样的旅客列车以及怎样开行才能使沪宁城际铁路尽可能吸引客流,满足各种服务对象,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马永强 《铁道勘察》2012,38(4):74-77
新建郑州黄河大桥为郑焦客运专线铁路暨改建京广铁路跨越黄河的公用桥梁,为四线铁路特大型桥梁。主桥上部结构为11联(2×100 m)下承式连续钢桁梁,两孔一联,共11联,总长2 200 m。结合钢梁结构形式、桥位环境、成本投入及工期等因素确定主桥钢梁架设方案为顶推与悬拼施工相结合,即黄河南岸7联采用顶推施工,北岸4联采用悬拼施工。  相似文献   

6.
城市圈城际铁路列车开行方案的优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凡  王昊 《铁道运营技术》2011,17(1):34-36,39
以满足城际铁路客流为出发点,围绕旅速系数和扣除系数指标,分析了城市圈城际铁路3种基本开行方案的优缺点,得出了跨站停方案中在中间站停2站方案是一种较优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单列停站2次不被越行,单列停站2次被越行及多列停站2次按先行列车停近方站,后续列车停远方站,和按先行列车停远方站,后续列车停近方站组合时的扣除系数和旅速系数,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了后者是最优方案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以一定客流时段内城际直达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为研究对象,确定列车开行频率和列车编组。对旅客出行的广义费用进行分析,将城际直达客流的广义出行费用分为票价费用、候车时间、延迟费用、拥挤费用。得出了广义出行费用下客流乘车选择的一般规律:选择各列车的客流,其期望出行时间连续分布在所乘列车两侧,各个列车的客流吸引范围具有一致性。建立了以客流总出行费用最小和企业效益最好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求解。算例结果表明,列车编组和开行频率是列车开行方案中具有密切联系的两个组成部分,小编组和高密度的开行模式能够显著提高运营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针对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主要技术标准及线路特点,提出了适用于城际轨道交通的曲线超高设计技术条件。结合在建穗莞深、佛肇、莞惠三条城际轨道的运行速度和距离曲线,对三条线路无砟轨道曲线超高进行设计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三条线路的欠超高、过超高、欠超高与过超高之和以及超高时变率等限制条件均满足要求,有利于内外两股钢轨均匀受力及钢轨磨耗均等,满足旅客舒适性要求。超高设置是合理的,可为其它城际轨道线的曲线超高设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城际铁路列车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全天各时段旅客出行需求量。为了研究这种影响关系,获得吻合出行需求的城际列车开行方案,首先建立旅客时段出行需求与广义出行费用间的弹性需求函数,并基于给定候选列车集构造旅客出行网络,进而以最大化列车开行收益为优化目标,构建面向弹性需求的城际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模型结合弹性客流在出行网络上的路径选择,从候选列车集中选择开行列车,并优化其停站方案与始发时刻。在生成初始列车开行方案基础上,设计其邻域解生成策略,构建求解模型的模拟退火算法。算例优化不同分布客流的列车开行方案,结果表明:模型与算法能够获得更吻合弹性需求的列车开行方案,且有助于提高旅客服务水平与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我国和天津市城市交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充分发挥既有铁路在交通中的作用,如使既有铁路与城市环线联结成环城铁路使铁路与航空,公路、港口、联网,开行城际快速列车等。  相似文献   

11.
列车开行方案是有效利用铁路运输能力和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组织手段。基于城际铁路客流的时变特性,将时空网络方法引入城际列车开行方案决策,增加考虑客流出行时间信息,从而能更加全面评价所得方案。在构造开行方案时空网络图的基础上,以最小化包括列车运行成本、旅客旅行时间、旅客出发偏差时间和未上车惩罚和列车数量等的总成本为目标,考虑时空网络客流及列车流守恒、发车时间间隔和列车能力等约束,建立基于时空网络的城际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并设计双层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求解,其中内层算法优化列车停站方案,外层算法优化列车起讫点、开行数量和始发时间。算例计算分析表明,所提方法能为城际铁路列车开行方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城际铁路新建客运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城际铁路引入特大、大中城市需要新建客运站时,面临的车站站址方案选择、站型确定、站场设备布置以及站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从新建城际站的站址选择、车站布置、站区规划等角度开展研究,并以新成都站设计为例阐述相关研究内容。研究结果:提出城际铁路新建客运站的站址选择原则和方法,系统的阐述了车站布置要点,讨论了站区道路规划、交通衔接、换乘设计等站区规划问题。研究结论:城际铁路新建客运站规划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城市交通和铁路客运双方的需求,通过优化车站布置和站区规划实现铁路客运与城市交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吉城际铁路速度目标值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长吉城际铁路的速度目标值,分析影响速度目标值的相关因素,提出长吉城际铁路应该采用的速度目标值。研究方法:分别从运输需求、运输效率、工程投资和经济效益四方面对200、250、300km/h3个速度目标值方案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论:结合工程建设和运营实际情况,为达到既节省初期工程投资,又为长吉城际的发展延伸预留更好的基础条件,本次研究推荐速度目标值200km/h,远期预留250km/h。  相似文献   

14.
京津城际客运专线速度目标值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对京津城际客运专线的速度目标值进行研究,提出了线下250km/h,线上250km/h,及线下350km/h,线上分别为300、250、200km/h四种速度目标值方案,通过线路走向、社会经济效益及投资、客运专线及高速铁路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方案比选研究,指出线下350km/h、线上300km/h为最佳速度目标值方案。  相似文献   

15.
ATO系统在城际客运专线列控系统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合城际客运专线的运营需求,提出了其信号系统在既有客运专线CTCS-2级列控系统基础上扩展ATO功能的方案。简要说明了该CTCS-2级+ATO列控系统结构及ATO工作原理,主要分析研究了ATO系统在城际客运专线列控系统的功能实现。该方案的实施,有利于实现运输调度指挥和控制智能化、自动化,在保障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率、优化运输组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有限元方法,分别建立空间耦合精细化静力模型及车辆-轨道-路基动力协同仿真模型,对路基曲线地段无砟轨道采用不同超高设置方式后的力学特性进行对比研究,为无砟轨道超高设置方式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1)采用支承层设置超高可减小结构变形及支承层本身受力,但轨道板纵、横向应力会明显增大;(2)采用支承层设置超高时,超高量变化对无砟轨道受力变形影响较明显,结构纵、横向应力随超高量的增加而增大;(3)支承层设置超高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无砟轨道结构动态变形较小。  相似文献   

17.
金普城际延伸线将建造一条为金州新区、普湾新区通向大连市核心区的快速客运通道,有利缩短其时空距离和出行时间。结合3号线、3号线支线及金普城际线工程实际,综合考虑行车运营组织、工程施工难度、工程投资,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对金普城际延伸线的和平路接轨方案、十九局接轨方案、九里接轨方案和二十里堡接轨方案进行研究,经综合比选给出十九局接轨方案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8.
阐述CTCS2+ATO城际列控系统、高速铁路ATO系统构成,从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及操作显示进行差异性分析,并对两种ATO系统应用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