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建立基于CVS采样和碳平衡法的汽油车CO排放量计算模型;通过室内台架试验和道路试验,研究汽油车CO的速度特性;通过发动机台架模拟隧道污染环境试验,研究发动机进气受到污染后对发动机动力性、比油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为研究确定汽车污染物基准排放量进行有益的探讨。研究成果不仅对公路隧道通风方案设计时汽车污染物基准排放量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在进行汽车排放对城市污染和公路沿线环境污染评价时可作为计算汽车污染物排放源强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轻型车排放测试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某款国Ⅳ轻型汽油车进行了不同测试条件下的排放对比试验,分析了测试条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预置环境温度升高,车辆HC和CO排放量有所下降;随着驱动轮胎压力的降低,车辆的排放量及油耗会逐渐增高;固定链条与水平方向形成一定倾角向下固定车辆时的排放量和油耗大于水平拉紧车辆的情况;驾驶员驾驶经验和对车辆状况的熟悉程度会影响排放试验结果.提出了减小各因素对排放测试结果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ESC稳态排放试验循环,分析了取样流量、稀释比、稀释温度等取样条件对柴油机PM比排放量测试的影响。试验表明:取样流量的不稳定使每工况点通过取样滤纸稀释排气量偏多或偏少,以致微粒测量结果重复性较差;一、二级稀释通道稀释比的增加最终都导致微粒比排放量降低,一级稀释通道的稀释比通过改变微粒分布形式来改变微粒的比排放量,二级稀释通道的稀释比除了改变微粒的分布形式外,还减小了取样流量波动引入的不确定性;稀释温度在低于50℃时对微粒的比排放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际试验得到验证,提出了环境温度对汽车工况法排放试验中各污染物的影响趋势及相关性分析;环境温度对CO和HC的影响较为明显,在冷启动阶段排放量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有较明显的改善,至IⅡ部循环时,环境温度对其影响不大;NOx排放量在汽车冷启动阶段受环境温度影响不大,仅当高温排气时,NOx会急剧增加,温度控制点在27~28℃时,对工况法排放中NOx排放量也有稍微改善.  相似文献   

5.
采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了醇类汽油对炭罐工作能力、脱附特性和残存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油箱进行昼间呼吸试验,研究了醇类汽油对蒸发排放量的影响;通过整车蒸发排放试验以及色谱分析试验研究,验证了目前的蒸发排放控制系统对醇类汽油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摩托车国四排放试验过程中,各排气污染物排放量计算需要的试验过程中的行驶距离。本文旨在研究车速对时间积分法求解行驶距离,重点研究了矩形积分法和梯形积分法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1台车用柴油机为样机,研究了一种壁流式陶瓷微粒过滤器对其性能和排放的影响。试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工况,测取了不同挂烟量时的微粒过滤器对该机前后烟度、NOx排放量及燃油消耗率和燃油消耗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安装了微粒过滤器后,总体上燃油消耗率有所增加,但幅度非常小;烟度值及PM排放量显著降低,完全可以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NO排放上升幅度很小,但仍能满足排放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上海市杨浦区典型路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的测试试验,并对在用机动车的排放水平诸多实际影响因素的分析,以路段上机动车不同类型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试验数据,计算出机动车不同类型的排放因子,揭示实际路网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与机动车不同类型的对应关系,建立机动车污染排放的数学模型,在有效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础上进行交通规划。  相似文献   

9.
摩托车排放试验过程中,需要求解试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力,然后计算湿度修正系数,最后计算NO_x排放量。本文旨在研究水的饱和蒸汽压力不同求解方法对NO_x计算结果的影响,重点研究了线性插值法和两种Antoine方程,并进行多次试验后分别计算湿度修正系数及NO_x排放量,三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偏差小于0.1%。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典型城市公交循环工况下,采用车载排放测试技术,以纯柴油模式的怠速排放水平作为比较基准,对某一大型混合动力客车发动机的启动/停止(S/S)对排放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从排放总量上看,混合动力汽车的HC、CO、NO_x、CO_2和PM的排放量都比纯柴油模式低;而混合动力模式S/S阶段的HC、CO和NO_x的排放量要比纯柴油模式怠速排放量低;但是PM排放量相反,混合动力发动机在启动和停止时都出现排放峰值;从控制PM排放量来说,该混合动力客车停机时间应长于7s.  相似文献   

11.
进、排气背压对涡轮增压柴油机工作过程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研究在不同进、排气背压下,测定了柴油机示功图,进、排气管温度及压力,柴油机输出功率和排气烟度等参数,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柴油机放热率,分析了进、排气背压变化对柴油机放热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气背压变小后,柴油机燃烧持续期变长,热量利用率低;排气背压增大后,柴油机燃烧不充分,排气烟度大;排气背压变大后,涡轮增压器工作环境差,柴油机进气压力也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12.
汽车排气系统的流场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某汽车排气系统一维非定常流动的气体动力学方程组和三维模拟数学模型.建立了该汽车排气系统与发动机的联合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得到了排气系统进口温度、质量流量、密度等参数.以此作为边界条件,利用三维CFD软件对该汽车排气系统流场进行了模拟,找到了影响排气系统背压的关键结构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性良好,优化后排气系统背压由40.5 kPa降至30 kPa.  相似文献   

13.
柴油机尾气后处理系统采用仅安装氧化催化转化器方案,通过试验确定了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定工况主动再生时所需的入口条件,通过对发动机不同工况排气温度的测量确定了微粒捕集器定工况主动再生的发动机工况点,得出了主动再生时排气管中所需喷入液化石油气的喷射脉宽.试验中氧化催化转化器对HC的转化效率达到了90%以上,满足了再生期间对催化...  相似文献   

14.
Urea-SCR system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diesel vehicles according to the strengthened NOx (Nitrogen Oxides) emission standard. The NOx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the latest well optimized urea-SCR system are above 90 % at moderate exhaust gas temperature of 250 ~ 450 °C. However, a large amount of NOx is emitted from diesel vehicles at cold start or urban driving conditions, when the exhaust gas temperature is not high enough for SCR catalyst activation. Although many researchs have been stuied to improve NOx conversion efficiency at these 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s, it is still one of important technical issues.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UWS injection at low exhaust gas temperature conditions is studied. This study uses a 3.4 L diesel engine equipped with a commertial urea SCR system. As a result, it is found that about 5 % of NOx removal efficiency is improved in the NRTC test when UWS injection starts at the SCR inlet temperature of 150 °C compared to 200 °C. It is also found that urea deposits can be formed on the wall of exhaust pipe, when the local wall temperature is lower than temperature of urea de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车速行驶工况下对二行程轻便摩托车用尾气催化剂的入口及中心温度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 ,通过采取热管式催化剂 +金属蜂窝载体催化剂的结构方案 ,可有效地改善催化剂的起燃性能和耐久性能  相似文献   

16.
SCR系统尿素喷雾特性影响因素的CFD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VL Fire三维商用仿真软件对SCR系统尿素喷雾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模拟计算,考察的因素包括工况、尿素喷射压力、尿素水溶液的温度及喷嘴的安装角度。结果表明:喷雾形态受来流影响较大,喷雾的速度及贯穿距离随排气流量增加,排气流量越小,排气温度(SCR喷嘴处排气温度)越高,越利于喷雾液滴的蒸发和热解;喷射压力对液滴的喷雾形态影响不大,但对NH3的浓度场分布影响较大,喷射压力越高,NH3的生成效率越低;尿素溶液温度对喷雾形态及NH3的转化影响不大;喷嘴安装角增大利于喷雾液滴蒸发和热解。  相似文献   

17.
为了获得集中排烟隧道中排烟阀设置参数对排烟效果的影响规律,结合某大型过江隧道防排烟工程实际,根据隧道实际交通情况,设定了火源规模,并设计了数组隧道火灾工况,采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构建了集中排烟隧道模型,通过对不同火灾工况下隧道内2 m高处能见度、烟气蔓延范围及排烟阀效率等排烟效果指标的定量分析,获得了单向排烟和双向排烟两种集中排烟模式下单个排烟阀面积、间距、开启个数及形状对排烟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无论单向排烟还是双向排烟,单个排烟阀面积、间距及开启个数三种因素共同影响着排烟效果,一味的通过增大或减小其中的一个因素来提高排烟效果的做法是不可行的;但相同的排烟阀设置即相同的单个排烟阀面积、间距及开启个数时,单向排烟模式比双向排烟模式隧道内烟气蔓延距离小,但总排烟阀效率要低于双向排烟时的排烟阀效率,同时,单个排烟阀形状为矩形时排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应用双温度传感器监控汽车三元催化转化器工作效率的可行性,依据所提整体转化效率概念,对汽车排气污染物转化效率进行了量化处理。进行了整车稳态工况下催化转化器出入口温度的监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车速与催化器出入口温差是影响催化转化器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应用多元线性回归理论建立了文中所用催化转化器转化效率的监控模型。  相似文献   

19.
增压汽油机不同排气歧管长度下的压力波动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台架试验数据校准了增压直喷汽油机一维性能仿真模型,应用校准后的模型研究了低速(1 500r/min)全负荷工况不同排气歧管长度下排气阀口与涡轮机入口处的压力波动特性,并对压力波动形态与低速增压压力的建立、瞬态响应、缸内充气效率等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排气歧管结构形式下,在低转速宜采用较短歧管,从而有望获得更高的增压压力和扭矩;相继工作的气缸不宜在涡轮机前共用一根排气总管,否则容易引起废气倒流,而且歧管越短倒流越严重;排气歧管中的压力波在传向涡轮机入口过程中被"均值化",不能充分应用排气压力波动效应来提高低速扭矩和改善增压延迟。  相似文献   

20.
基于柴油机排气热管理的喷油策略控制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有效满足柴油机中低转速、中小负荷工况下颗粒捕集器(DPF)主动再生时的工作温度需求,利用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了中低负荷稳态工况下主喷正时、近后喷及次后喷参数等排气热管理主动控制措施对缸内燃烧过程、排气热状态及排放性能的影响规律。稳态试验结果表明:推迟主喷提前角缩短了滞燃期,燃烧持续期延长,缸内最高燃烧压力及峰值温度下降,瞬时放热率峰值减小且燃烧重心后移,同时燃油消耗率及烟度略有增加,DOC入口温度提升也不明显;引入近后喷使得缸内最高燃烧压力降低,但放热率第二峰值及后燃期有所增加,近后喷油量与主-近后喷间隔角的合理匹配能适当提高DOC入口温度,最高增幅可达19.3%,同时也能有效改善NOx排放和烟度;次后喷油量的增加能显著提升DPF入口温度,最大增幅达70%,但会导致燃油消耗率及HC逃逸量增加。依据样机全工况排温分布状态提出各区域升温喷油控制策略:低负荷区域采用"近后喷+次后喷"的喷油组合,并且采用较大喷油量;中大负荷区域逐渐减少近后喷,直至无近后喷,同时将主喷适当提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