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国Ⅲ标准ESC测试流程,在AVL AFA490试验台上对同一柴油机同步采用两种采样方式进行了颗粒物对比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全流稀释颗粒采样系统的微粒排放量测量精度和准确度高于采用分流稀释颗粒采样系统的测量结果.经分析指出,采用分流稀释颗粒采样系统进行微粒测量时,应严格控制稀释空气质量以及探头的安装位置和伸入排气管中的长度.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重型柴油机国Ⅵ排放法规的新要求,对部分流颗粒稀释系统采用预判控制,并进行WHTC瞬态试验循环,同时与在线控制模式及全流稀释取样系统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预判控制的部分流系统能够进行精确的比例取样,与在线控制模式相比,采样误差减小了64.2%,且将采样流量和排气流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提高到0.95以上。以全流稀释取样系统结果为基准,颗粒PM的测试精度提高了42.4%。  相似文献   

3.
<正>引言柴油发动机排气中的颗粒的测试方法主要有全流定容稀释采样系统CVS(Constant Volume Sampling)和部分流稀释采样系统PFSS(Partial Flow Sampling System)。目前人们普遍接受PFSS可以代替CVS测试稳态下的颗粒,但是CVS是评价瞬态循环下颗粒测试的基准方法。对于PFSS测试瞬态循环,国家环保部于2008年6月24日发布第24号公告,对GB17691-2005的方案进行了修改。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述了全流稀释定容采样系统(即CVS系统)以及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即PEMS系统)排气流量计的计算原理,并以某柴油车为例分析了全流定容采样系统理论计算稀释系数与实际稀释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使用实际稀释系数校正排放测试数据并讨论研究稀释系数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柴油机排放试验中CVS全流稀释系统的参数设置对于颗粒物排放量有很大影响。通过研究不同CVS流量及二级采样流量的试验结果,探讨其对颗粒物排放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车用柴油机微粒排放测量的稀释取样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用于柴油机排气微粒 (PM)测试的稀释取样系统的工作原理 ,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全流稀释取样系统费用高 ,但能满足世界各国排放法规的要求 ,能对PM排放进行精确测量 ;部分流稀释取样系统投资小、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在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中排放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文章基于底盘测试法,将便携式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与全流稀释定容取样(CVS)系统串联进行同步排放测试,对比分析车载测试设备与CVS测试结果的差异性。研究表明:由于CVS系统是全流稀释采样测试,稀释空气与采样气体的混合会对中国重型商用车瞬态工况瞬变工况(C-WTVC)的排放波动产生混合平均效应,从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CVS排放测试数据与PEMS测试数据的相关性结果。通过设计恒定车速稳定工况试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CVS的稀释效应影响,验证了PEMS测试结果和CVS系统测试结果有比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张排排  郭淼 《天津汽车》2010,(9):37-38,42
2.2同时影响全流和部分流的因素 2.2.1沉淀损失 2种采样系统的结构会导致颗粒在滤纸收集前损失一部分,这种损失是由于颗粒运动时的浓度梯度差和温度梯度差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CVS全流颗粒采样设备对某柴油机的PM进行了测试.通过改变CVS通道的总流量、经过滤纸的总流量和二级稀释空气的流量等影响稀释比的参数大小,对某柴油机逐次进行了ESC稳态试验,并结合滤纸前的样气温度讨论了稀释比变化对PM采样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一级稀释比、二级稀释比及总稀释比的增大,PM的比排放量都呈现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了测量乙醇/柴油发动机新的排放物——乙醇和乙醛,对气相色谱分析测试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采样方法和采样条件的比较分析,确定了以去离子水作为吸收液的冰水浴两级吸收采样方法,实现了对发动机尾气中乙醇和乙醛的采样,吸收效率大于96%;通过引入采样系统稀释系数、流量校正系数和吸收效率修正系数的理论计算,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色谱分析方法和色谱标定方法,利用气相色谱仪实现了对样品中乙醇和乙醛的分离定量测试;整个测量系统对排气中的乙醇和乙醛检测限值为0.1×10-6,最大极限误差为0.5×10-6,并在一台实际乙醇/柴油发动机上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5种稀释系数(DF)的计算方法,基于定容稀释采样系统得到了某车用柴油机稳态测试循环的5组典型工况试验数据,计算分析了各工况的稀释系数,比较分析了4种基于污染物浓度的DF与基于流量的DFFlow差异及对CO2、HC校正结果与计算油耗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DF计算方法得到不同的DF结果;CO2气体示踪法的DF与DF...  相似文献   

12.
基于重型转鼓及全流定容采样稀释系统,集成了重型混合动力车辆(HD-HEV)能耗排放测试系统。在我国典型城市公交循环下,利用该系统对某并联混合动力公交车辆的能耗排放进行了测量,并对该测试系统进行了评价验证。结果表明,重型转鼓能够以小于2.5%的误差模拟试验车辆的行驶阻力;混合动力车辆的制动能量回收过程可以在转鼓复现;可以以较高的跟踪精度复现测试循环且各重复测试结果的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3.
整车排放连续稀释模态测试延迟时间的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汽车排放模态测试中,采样管路的延迟时间是影响测试结果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连续稀释采样模态测试的结果,分析了延迟时间产生的原因、稀释模态测试中延迟时间随工况变化的规律以及通过试验数据确定延迟时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冷后进气温度是影响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文章以一台某厂家重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在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上运行世界统一瞬态循环(WHTC)工况,通过全流稀释采样系统(CVS)检测排气中原机NOX排放值以及SCR催化器后的NOX排放值。结果表明,当排气温度为42~62℃时,提高中冷后进气温度能够有效提高增压中冷柴油机的排气温度,但也使得原始排气中的NOX排放值增大;排气温度的提升使得SCR的转化效率得以提升,但由于原始排气中NOX排放值的增大,SCR的转化效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述了车载测试设备(即PEMS系统)测量的影响因素,通过与全流稀释定容取样系统(即CVS系统)的比对测试,分析发现车载测试设备的满量程测量精度将导致较大的测量误差,同时根据研究情况讨论车载排放测试设备的测量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以一辆满足国Ⅴ排放标准的新生产轿车为试验样车,在NEDC测试循环下,车辆分别燃用国Ⅴ汽油和F-T汽油,应用全流稀释排放测试系统进行了气态污染物排放、颗粒物质量排放和颗粒物数目排放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燃用国Ⅴ汽油,燃用F-T汽油后THC排放和CO2排放分别降低了14.3%和2.8%,CO和NOx的排放分别增加26.8%和104.8%,颗粒物质量排放量(PM)和粒数排放量(PN)分别下降了26.5%和39.1%。研究分析表明,满足国Ⅴ排放标准的轻型汽车在不进行人为调整的条件下,具有较好的F-T汽油使用适应性,且燃用F-T汽油比燃用国Ⅴ汽油具有更好的燃油经济性以及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17.
在用汽油车瞬态工况排放测试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15辆车采用相同的底盘测功机,分别用汽车排放总量分析系统(VMAS)和定容采样系统(CVS)进行瞬态采样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阐述了VMAS由于系统测量精度、系统响应时间、工况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对HC、CO、CO2和NOx的测量与CVS有不同程度的偏差。但VMAS仍有较好的测试准确性和较低的成本,适用于在用汽油车检测。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轻型车颗粒物质量测试精度,通过试验对比分析了称重环境、滤纸预处理时间、背景颗粒物质量和空气浮力等因素对颗粒物质量测量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称重室内相对湿度越靠近45%,颗粒物质量测量的偏差越小,结果越稳定;在6~10 h的预处理时间段对滤纸进行称量,既能节约时间成本,又能保证测量精度;适当增加日常背景颗粒物测量频率,并绘制背景颗粒物质量变化图,能及时修正背景颗粒物的影响;空气浮力对颗粒物质量的影响主要是由大气压力的波动造成的,应及时对试验前、后滤纸质量进行浮力修正。  相似文献   

19.
全流定容取样对排气污染物测量精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全流稀释定容取样系统(CVS)的原理和相关计算理论,并以某汽油机为例分析了CVS系统对排气污染物测量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计算稀释系数与实际稀释倍数存在差异,导致计算所得CO2浓度与实际浓度产生理论计算误差,且CO2浓度偏离理论排气浓度越远,各排气成分的浓度计算误差越大;各排气成分的浓度计算误差随稀释倍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稀释空气中气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国Ⅳ柴油机NO_2及NH_3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CVS全流采样的发动机台架上,按ESC行驶工况对国Ⅳ柴油机进行测试。通过对比有无DOC+POC和SCR排放后处理装置情况下发动机的NO2和NOx排放特性,对NOx排放中NO2的比例和SCR系统的二次污染物NH3的排放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DOC+POC可以使NOx中NO2的比例升高,但对大部分工况下NOx的排放量影响较小;采用SCR系统时NO2的比例比DOC+POC系统要低,还造成NH3的排放,尤其是高负荷工况下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