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速度超越时间,车轮旋转,时间消逝;只有速度停止,时间才能复活。速度超越幻觉,时间不再,昨天重现,未来闪回,我们在速度与永恒之间。驾控超越空间,思维旋转,空间延展;只有勇往直前,空间才能还原。驾控超越速度,空间停滞,现实停滞,梦境停滞,我们在睿翼的心中掌控。  相似文献   

2.
李耕  刘杰 《轿车情报》2005,(3):88-89
轿车的优势在于操控、灵活、动力优势明显,但乘坐空间和储物空间会受到局限,而且在空间布置上缺少变化。而MPV在空间上则具有优势,它综合了轿车和商用车的优点,同时也是列这两种车型功能上的一种延伸。  相似文献   

3.
《轿车情报》2013,(12):274-277
如今.A级车市场消费者关注点已经悄然转变,从早前的外观、价格方向逐步转向空间、配置等。在空间方面.如何在车辆有限空间内凸显更舒适的乘坐空间,以及更人性的储物空间是消费者最为注重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上海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各类空间的需求与有限的城市用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而桥下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不做太大用途的城市剩余空间,更有部分桥下空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甚至有被非法占用等,这对于城市安全、城市景观、城市空间资源等多方面形成了负面效应。因此,对于桥下空间综合利用,旨在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城市景观配置,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地适应性利用和发展桥下空间,更是对当前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涂纯明 《汽车杂志》2012,(11):88-89
1、车内空间 在前座调整到标准驾驶位后,后座膝部余裕空间还有约4个拳头长,翘脚都不成问题,但后座头部空间似乎并不如想象中大;至于行李箱空间则与标准轴距车型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6.
许多客车生产厂家车身骨架拼装架都是平铺在车间内,这要占据很大的生产空间,如果生产的车型品种多,再加之要不断的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这样相应地所需车身骨架拼装架就要有所增加,如果在有限生产空间内进行生产,那么生产车间的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小。这对安全生产和现场管理都很不利。如何在有限的生产空间内,发挥车身拼装架的最大经济效益和提高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空间利用率是许多客车生产厂家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发达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率越来越高。大型地下空间集管廊,商业,环路,匝道,快速路,地铁区间为一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系统。以南京某新区地下空间为例,浅析大型地下空间结构设计方法,利用robot以及yjk软件进行结构设计,分析了温度应力计算结果,以及用三维计算验算了二维robot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8.
买房子的时候都要看看样板间,看看人家是怎样装修的.学习学习空间布局方案。车亦如此。在小型车阵营中,新飞度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空间:车身越小空间就越宝贵,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让驾乘者感受到宽敞.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汽车储物空间对于现代人生活的重要性,分析了人机工程学在汽车储物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及新时代汽车储物空间的设计趋势,最后阐述了汽车储物空间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0.
PIP 《车时代》2011,(8):212-215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旅行车可以在欧洲这么红火?如果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旅行车。旅行车可以称之为标准船形三厢轿车的一种变形车,它的特点是将车顶和侧窗一直延伸至车辆的最后端将后备厢空间与车内空间融为一体,以增大车内空间使车辆更加适合长途旅行等需要更大承载空间的用途。  相似文献   

11.
雅坤 《世界汽车》2009,(3):128-131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汽车,自驾游正成为一种时尚。由于大家活动的范围在扩大,以及自由度也在增加,所以需要随车携带的物品也越来越多,可是车内空间十分有限,只能通过加装一些附属设备来增加车辆的承载空间,而简单实用的车顶行李架,因在旅行中可以承载大型物品,为爱车扩展出更大的“空间”,成为许多车主竞相选装的部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2009年各省份汽车内需量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之后,认为各省份的汽车需求量存在空间相互影响因素,因此在考虑空间效应的前提下,以各省的汽车需求量为因变量,以影响需求量的各个因素为自变量,建立空间计量模型SLM和SEM。最后证明一个省份的汽车需求量除了受该省经济、收入和道路建设的影响之外,还受邻省的经济、收入和道路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多维因素对出租车夜间出行需求的空间影响机制与局部关联特征,基于多源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分别从全局和局部视角研究多维因素对夜间出行需求影响的空间效应及其异质性。首先,利用出租车GPS数据在分析夜间出行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明确夜间场景下的研究区域及时段划分;其次,从建成环境、人口分布、路网结构3个维度提出夜间出行需求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基于POI数据、手机信令数据和路网数据进行指标量化。在交通小区尺度下分时段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从全局视角探讨不同时段下主要影响因素对夜间出行需求的空间效应;通过构造距离负指数衰减形式的空间权重矩阵,量化分析关键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随地理距离变动的过程。最后,借助MGWR模型从局部视角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对夜间出行需求影响的空间异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解释变量对夜间出行需求的直接效应大多在0.05水平下显著,而溢出效应差异明显;美食与停车设施密度影响最为显著,两者的溢出效应在不同时段分别表现为负向和正向影响,即美食设施呈现出虹吸现象,停车设施具有诱发作用;停车和美食设施对夜间出行需求的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变化均具有非线性衰减特征,分别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形过程和负向先减弱后增强的过程,并在地理距离分别为1 500 m和1 000 m时,空间溢出效应达到最强;MGWR模型拟合效果优于经典GWR模型,局部回归系数的空间分布模式表明关键影响因素对夜间出行需求空间作用的异质特征显著。研究结论从夜间设施影响范围及强度的空间差异等方面为夜间交通需求的科学预测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夜间商业及交通配套设施的合理配置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以高速公路桥下空间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对桥下空间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展开分析,提出高速公路营运管理者在治理占用高速公路桥下空间违法行为过程中相应的风险防范建议,进而为高速公路营运法律风险防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一般LF拓扑空间中,引进了次T1空间的概念,并讨论了次T1空间的有关性质及其分离性理论。  相似文献   

16.
大众Eos     
大众汽车新一代全天候硬顶双门敞篷轿跑车——新款Eos登陆中国市场,并在大众进口汽车全国各大授权经销商处发售。新Eos整个开启或关闭所需时间不过短短25s。此外,在行李厢空间方面,敝篷版车型,具有205L的空间;而硬顶版,则拥有380L的空间。动力方面,Eos搭载动力强劲的2.0TSI汽油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55kW,  相似文献   

17.
现提出GIS技术在优化山地城市地表及地下空间开发土石方的应用方法。GIS技术不但可以直观展现城市地表空间与自然环境的衔接,还能实现不同设计曲面的土石方测算,结合地下空间土石方计算,得出城市立体空间土石方开发量并以此指导路网和用地竖向优化设计。以龙兴RS标准分区路网及用地土石方优化为例,经优化,为城市开发建设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当代汽车》2007,(7):58-59
MPV追求空间的最大利用,这让各大厂家挖空心思在车内寻找乘坐空间,一直到将发动机舱压缩到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空间。今天MPV的车头空间与20年前相比,只有一半大小。虽然MPV赢得了车厢空间的优势,可是安全如何保证呢?尤其是在MPV车内承载着七八条人命的情况下,性命攸关的时刻,MPV的“小鼻子”能保证车内成员的安全吗?本期直击C-NCAP,让我们一起走进C-NCAP的MPV测试车型是我们熟悉的广州本田奥德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雷升祥  黄明利  谭忠盛 《隧道建设》2022,42(10):1663-1676
为探究城市地下大空间施工过程中事故发生的风险规律和演变条件,采用工程调研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城市地下大空间建设风险特征与分类研究,并通过理论分析对城市地下大空间工程进行风险评估研究。通过工程案例分析,提出城市地下大空间的定义,将其分为新建明挖单体地下大空间、新建暗挖地下大空间及网络化拓建地下大空间; 将城市地下大空间风险源分为地质、环境、勘察设计、施工及管理因素等,并建立了基于数据库的施工风险源识别方法; 揭示了城市地下大空间施工风险独有的特征: 动态演变性、耦合放大性和高风险性;按照风险的表现形式对城市地下大空间风险进行系统分类。最后,基于指标体系法理论,提出了一种针对城市地下大空间工程的风险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孙立  赵光  黄俊  李奥  杨奎  董飞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7):274-278,297
随着城市的规模化发展,多种地下空间的开发、改建方兴未艾。当前城市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建设已成为发展的基本趋势,但同时必须解决协同建设中的安全及效率问题。基于隧道与地下空间开发过程的多种问题,揭示了城市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建设的内涵,提出了城市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建设模式,分别为共建式协同、预留式协同、保护性协同,揭示了各种协同模式的过程及协同目标,开展城市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建设技术研究,为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开发集约化利用和安全控制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