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十铃4JX1T柴油机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4JX1TC柴油机是五十铃公司在4JG2TC柴油机的基础上最新研制的RV(休闲车)用发动机。该机最早采用了直接喷射方式、4气门、DOHC、电子控制以及共轨式高压喷射系统(HEUI)、排量为3L。符合日本1998年的排放法规、排放气体中洁净,实现了平稳的运转性、低振动、低噪声以及满足SUV要求的与所有道路条件相适应的宽裕的功率特性与易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从2008年7月1日起,车用柴油机开始执行国3排放标准,传统柴油机必须采用电控喷射系统。目前国内商用车国3柴油机采用的技术路线有:电控高压共轨系统(CRS)、电控单体泵(EUP)、电控泵喷嘴(EUI)以及电控直列泵(EIL)加电控冷却EGR系统等,其中采用共轨技术的比例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3.
为了应对目前和未来的排放法规,柴油机设计中必须采用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支持的现代燃烧过程,对燃油喷射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德国博世(Bosch)公司最新研发出具有压电喷油器和高压泵CP4的200MPa柴油机共轨系统,该系统是开发新型燃烧过程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产品。这种200MPa高压共轨系统的开发,为发动机制造商实现所要求的排放水平、降低燃油消耗进而降低CO2排放提供了稳固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和噪声要求的日益提高,使得电控燃油喷射巳成为当今柴油机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论述了柴油机电控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目前的状况和急需采取的决策。  相似文献   

5.
芬兰西苏(SISU)柴油机公司最近推出了8.4L涡轮增压柴油机。该机采用第3代全电控共轨燃油喷射技术,在一次燃烧过程中可实现5次喷射,确保发动机对负荷快速响应的同时降低排放。CITIUS84CTA非道路发动机标定功率298kW,最大扭矩1600N·m/1500r·min^-1。[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电控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可柔性地针对不同工况,进行所需的最佳喷射压力调节,独立灵活控制喷油正时,自由调节喷油量,实现理想喷油规律(预喷射、后喷射、多段喷射等);既可降低柴油机NOx排放,降低噪声,又能保证优良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同时也易于与颗粒过滤器等排气后处理系统协同工作。代表了燃油喷射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主喷射提前角和后喷射提前角对Ricardo Hydra单缸柴油机动力性能及排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该柴油机主喷射提前角为11°、后喷射提前角为3°时,柴油机最高爆发压力与采用单喷射时最高爆发压力相差不大,但平均有效压力却提高明显;随着喷油提前角的后移,烟度排放增加,NOx排放减少,HC排放增加.分析了主喷射和后喷射时该柴油机燃烧过程.  相似文献   

8.
王军  金毅  张幽彤  丁小亮  韩树 《汽车工程》2020,42(2):157-163,177
为提高柴油机节能减排的效果,简要分析了多次喷射形式及其作用,依据车辆在不同路况运行,确定了车辆对应的6种柴油机典型工况。提出了基于工况排放值约束的多次喷射分配方法,采用工况排放分摊率确定典型工况的排放限值,进行喷射次数和变化喷射组合寻优,最后结合4JB1高压共轨柴油机台架试验,以氮氧化物和烟度为衡量参数,兼顾燃油消耗率的变化,分析不同喷射组合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怠速工况和中速大负荷工况宜用2次喷射,低速小负荷工况和中速中负荷工况宜用3次喷射,中速小负荷工况宜用4次喷射,高速大负荷工况宜用1次喷射,说明基于工况排放值约束的多次喷射分配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在轿车上使用直喷式柴油机可取得低排放、高舒适性和节省燃油的效果。与党常见的分隔式柴油机相比,在排放相当的条件下,直喷式柴油机能节省15%以上的燃油。更先进的直喷式柴油机将在满足未来更严格的排放法规的同时,继续保持比汽油机和分隔式柴油机更优越的经济性,其有效途径是采用四气阀代替二气阀。1.四气阀技术的优越性同传统的轿车用二气阀直喷式柴油机相比,四气阀直喷式柴油机有下列优点:(1)换气损失少;(2)中心垂直布置的喷油嘴有利于优化混合气的形成;(3)容易根据转速和负荷改变进气涡流;(4)中心布置的燃烧室使得…  相似文献   

10.
《汽车情报》2007,(2):13-13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国内柴油机企业已能适应排放标准,很多企业已在开发符合国4排放标准要求的产品,而国4排放标准对柴油机来讲,是一个技术的转折点。国4标准之前,柴油机排放可以通过机内净化技术来解决污染物的排放控制,达到相应的标准,而从国4开始,除了改进燃油喷射系统、优化燃烧过程等机内净化措施外,还必须增加机外后处理装置才能使排放达标。欧洲主要采用了两条技术路线:其一是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路线,它是通过优化喷油和燃烧过程,尽量在机内控制微粒的产生,在机外后处理过程,采用尿素溶液对氮氧化物进行选择性催化还原;其二是EGR+DPF(废气再循环加微粒捕集器)技术路线,它以废气再循环为基础,在机内抑制氮氧化物的产生,在机外后处理过程中采用微粒捕集器对微粒进行微粒捕捉。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发动机排放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因此,柴油机的主要发展目标集中在降低噪声和废气排放方面。针对世界众多的排放法规,对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设计将有如下发展变化: 1.所有直喷式柴油机的燃油喷射压力将增至120~180MPa; 2.喷油定时可随转速和负荷而变化; 3.采用慢开快闭的喷射模式; 4.采用能降低排放和提高驱动性的电控技术。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排放问题,首先必须找出改善发动机燃烧的一般方法,而不是用  相似文献   

12.
<正>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采用电控燃油泵喷射技术后,与传统的机械式喷油泵相比,其响应速度更快,控制精度更准确,喷射压力更高,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指标也因此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3.
杨林  卓斌 《上海汽车》2000,(12):24-27
面对日益严格的车用柴油机排放限制和燃油经济性要求,本文概述了目前低油耗低排放技术,实验研究了极早喷射、多段喷射和MK燃烧方式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特性,并针对涡轮增压四冲程柴油机提出了一种低温顶混合稀薄燃烧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从排放法规、发动机技术,以及氮氧化物(NOx)、颗粒、碳氢化合物(HC)和一氧化碳控制等方面扼要回顾了柴油机排放控制的最新进展。排放法规正在继续向前推进,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可能会提出2016—2022年拟收紧70%的轻型车车队平均排放标准。轻型车和重型车发动机的二氧化碳(CO2)排放法规也都会收紧,这些法规对柴油机及其排...  相似文献   

15.
以某带有高压共轨喷射系统和废气涡轮增压系统的直列6缸重型柴油机为试验对象,研究了EGR率对其燃油消耗率、NOx和烟度等排放参数的影响,同时还着重研究了EGR耦合喷射压力和喷射定时参数调整及EGR冷却温度对以上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EGR能有效改善柴油机NOx排放水平,但会导致经济性下降、碳烟排放增加,也会给HC和CO排放带来负面影响;EGR耦合喷射参数的折中策略改善了消光烟度和(NOx+HC)的排放,同时降低了燃油消耗以及PM和CO的排放;降低EGR温度可提高柴油机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6.
客车柴油机排放及其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阐述客车用柴油机污染的产生及有害排放的组成以及当今世界排放法规体系;分析并比较柴油机排放控制的电控燃油喷射和后处理技术,对满足更高排放法规的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路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燃料喷射率对直喷式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燃料喷射率分布是降低直喷式柴油机有害物排放的重要因素。文中通过试验研究。阐述引燃喷射和喷射率对直喷式柴油机燃烧与排放的影响。说明抑制初期燃油喷射率和提高后期燃油喷射率是降低NOx及烟尘排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宋军  黄震  李孝禄  乔信起 《汽车工程》2006,28(5):446-450
在配有电控共轨系统和扫气系统的二冲程柴油机试验台上进行了3种不同喷油模式对柴油机燃烧及排放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单段早喷有助于实现低NOx和碳烟排放,但柴油机无法在高负荷下运行;标准喷射的排放很高;双段喷射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它实现了柴油机的柔和运行,并且在全负荷范围内使NOx和碳烟排放降低40%以上。在双段喷射基础上,利用高压喷射及内部EGR进一步改善了柴油机的排放。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中重型车用柴油机实现欧Ⅲ排放法规的技术路径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我国中重型车用柴油机将在2008年全面实施欧Ⅲ排放标准,为实现欧Ⅲ排放目标.需要在燃料喷射系统、燃烧系统、空气进气系统、增压系统以及降低机油消耗、提高柴油品质、开展机外处理等几方面进行重大改进。指出,采用电子控制燃料喷射系统、生产高品质的低硫柴油燃料,是我国中重型车用柴油机满足欧Ⅲ排放标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原理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燃油喷射系统是柴油机的心脏。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使柴油机的动力性能和排放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工作噪声进一步降低,大大提高了柴油机的使用性能。本文将对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构造、工作原理及特性,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