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主要阐述采用旋转磨耗法检定水泥胶砂和混凝土材料抗磨性的可行性,提供了水泥胶砂和混凝土两批抗磨正交试验的结果。结果表明:此法具有试验速度快、可靠性强等优点,可用于检定路面水泥混凝土材料的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水泥灰土稳定砂路拌法施工,对影响水泥灰土稳定砂路面结构层压实度的因素--延迟时间、含水时、配合比、闷料时间、碾压、测试手段等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针对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水泥灰土稳定砂路面结构层压实度对策。  相似文献   

3.
肖华  李松  宗有杰  王昊宇  熊锐 《公路》2023,(4):312-318
为研究石墨烯对水泥胶砂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聚氧代乙烯壬基苯基醚(CO-52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对石墨烯进行分散,制备了不同石墨烯掺量、不同水灰比下的石墨烯改性水泥胶砂,并借助抗压抗折试验及扫描电子显微(SEM)研究了石墨烯对水泥胶砂力学性能的增强效果及增强机理。结果表明:CO-520分散剂能有效改善石墨烯在水泥胶砂中的分散性;石墨烯的掺入显著增加了水泥胶砂7 d、28 d的抗折和抗压强度;3种水灰比均在掺量为0.07wt%取得最佳值,28 d的抗折和抗压强度分别增加了37.8%、9.4%;石墨烯掺量相同时,水泥胶砂的抗折和抗压强度均随水灰比的上升而下降。这是因为石墨烯片层以多样性形态填充在水泥基材料的孔隙中,从而细化水泥基基体的孔径尺寸,提升了水泥基体间的胶结强度,增强了水泥胶砂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以半柔性路面材料灌注所需的水泥胶浆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了25组不同配合比,研究水胶比、砂种类、砂胶比、膨胀剂掺量、矿粉掺量、粉煤灰掺量这6个不同因素对水泥胶浆性能的影响。分析得出各因素对水泥胶浆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体积稳定性这3个主要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和主次关系,并得出结论:从绿色环保和成本节约角度考虑,可以选用最大粒径为1.18 mm的天然砂与人工砂的混合砂代替纯天然砂配制半柔性路面用水泥胶浆。同时,以最优化理论构建了半柔性路面用水泥胶浆配合比的优化设计原则,并确定了最优配合比。在此基础上,以该最优配合比重新拌制水泥胶浆,并测试各项性能,其试验结果均能满足半柔性路面用水泥胶浆的性能指标要求。可见,利用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粉煤灰水泥粉体颗粒堆积密度对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纯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按不同的粉磨时间和匹配处理成若干个不同颗粒群分布的试样,粉煤灰和水泥以各种颗粒群匹配(粉煤灰掺量均为40%)制成一系列粉煤灰硅酸盐水泥,进行胶砂强度、流动度检验。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粉煤灰水泥颗粒群堆积密度对粉煤灰水泥强度与流动度的影响。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堆积密实程度与水泥胶砂性能的关系,为粉煤灰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公路》2020,(2)
为对掺入纳米SiO_2后的水泥胶砂抗渗性能进行研究,选择掺入纳米SiO_2、纳米Fe_2O_3、纳米CaCO_3和纳米Al_2O_3的水泥胶砂与空白水泥胶砂进行抗渗性能与电镜扫描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掺加纳米SiO_2的水泥胶砂3d、28d抗折和抗压强度较空白水泥胶砂强度分别提高9.25%、10.48%和7.54%、9.66%,抗渗性能指标电通量较空白水泥胶砂相对降低17.3%,均优于掺入纳米Fe_2O_3、纳米CaCO_3和纳米Al_2O_3。掺入纳米SiO_2后水泥胶砂的抗渗性能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水泥新标准于今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水泥标号的检定,由硬练法改为软练法,改用双转叶片式胶砂搅拌机搅拌,胶砂震动台震动成型,使用4×4×16三联试模,先进行抗折试验,再以破坏后的试体,采用抗压夹具,使受压面积为4×6.25,进行抗压试验。关于抗折强度与抗压强度的计算,简介如下:1.抗折强度  相似文献   

8.
硫酸盐和氯盐是我国盐渍土主要含盐成分,其地区公路经常发生盐胀、腐蚀、溶蚀等病害。掌握复合盐对水泥胶砂的侵蚀作用机理和影响规律对盐渍土地区工程建设有重要意义。采用双因素等重复性试验方差分析方法。选取硫酸盐的浓度和氯盐的浓度两个主要参数,研究两种盐浓度变化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以及两种盐之间交互作用对水泥胶砂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硫酸盐、氯盐以及两种盐交互作用对水泥胶砂的抗折和抗压强度均能产生显著性影响。在盐侵蚀环境中,氯盐对水泥胶砂前期抗折强度影响较大,硫酸盐对水泥胶砂后期抗折强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水泥灰土稳定砂强度原理及施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工程实践中水泥灰土稳定砂施工工艺的控制,介绍了如何通过水泥灰土稳定砂基层施工控制提高其整体强度,从而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本简要介绍了国家标准GB7258-199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第一号 改单(以下简称“GB7258-1997第一号修改单”)主要技术条款说明,以使各地的车辆安全检验人员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执行第一号修改单的有关的内容,保证机动车安全检验的准确性、公正性。  相似文献   

11.
半柔性路面灌注水泥胶浆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柔性路面是采用多孔结构的大空隙开级配沥青混凝土灌注水泥胶浆所形成的复合路面.主要研究水胶比、砂胶比、减水剂对水泥胶浆工作性能的影响,设计了14种配合比,研究在不同水胶比、砂胶比和减水剂掺量下水泥胶浆的性能.结果表明:在合理的配合比下,采用适量的聚羧酸减水剂和膨胀剂,能使水泥胶浆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高的强度和低的干缩率.半柔性路面材料含有此种水泥胶浆,将在高温和重载交通下具有阻止路面变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研究分析了在水泥安定性合格或经存放合格的条件下,游离氧化钙含量对水泥胶砂、普通路面混凝土和碾压路面混凝土的强度及耐久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砂含泥量对水泥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分别在不同的水泥用量及所用砂含泥量下进行标准抗压强度试验,对比各种配合比下混凝土的强度。试验结果显示:混凝土用砂中含泥量对强度的影响远远超过水泥用量的影响,故在实际工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用砂的含泥量。  相似文献   

14.
《公路》1986,(2)
由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局一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第九建设公司、广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和水电部天津设计院科研所,共同研究的,“1.5小时准定水泥胶砂28天强度新方法”于一  相似文献   

15.
以自燃煤矸石、矿渣和粉煤灰为硅铝成分的主要来源,制备自燃煤矸石-矿渣-粉煤灰地质聚合物,重点研究了激发剂的陈化时间、固液混料的搅拌时间、振捣方式、养护温度、养护时间和养护方式等工艺参数对地质聚合物胶砂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自燃煤矸石∶矿渣∶粉煤灰为5∶3∶2,硅酸钠:氢氧化钾为3.3∶1,且激发剂掺量为17%时,若采用优化的工艺条件,即激发剂陈化时间24h、按ISO胶砂搅拌机全自动搅拌、按GB胶砂振动台振捣,试件脱模后在40℃养护箱中养护6h再标准养护,可以制备出满足硅酸盐水泥42.5R强度等级的地质聚合物.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介绍了用Malvern MS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几种不同细度粉煤灰的粒度分布,以灰色关联方法分析粉煤灰粒度分布与相应粉煤灰-水泥胶砂力学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不同细度粉煤灰对其胶砂的强度、流动度等技术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粉煤灰粒度分布明显影响其胶砂力学性能;分布在0~20μm粒径范围内的颗粒对胶砂力学性能有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工程实践中水泥灰土稳定砂施工工艺的控制,介绍了如何通过水泥灰土稳定砂基层施工控制提高其整体强度,从而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掌握水胶比、粉煤灰、减水剂、膨胀剂和胶砂比对水泥基灌浆材料流动性能的影响及其最佳配比,通过调整水胶比、粉煤灰、减水剂、膨胀剂和胶砂比的掺量和配比,并引入正交试验来分析对灌浆材料流动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水剂对水泥基灌浆材料初始流动度和30min流动度影响最为显著,粉煤灰对其初始流动度影响较小,膨胀剂对其30min流动度影响较小。水胶比、粉煤灰、减水剂、膨胀剂和胶砂比的最佳配比为水胶比0.31、粉煤灰20%、减水剂0.8%、膨胀剂6%、胶砂比1.1。  相似文献   

19.
以掺粉煤灰的胶砂试件为研究对象,探讨水泥胶砂试件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方法及其评价指标。通过胶砂试件成型压力变化、标准砂粒径变化及粉煤灰掺量变化的试验得出:抗蚀系数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大而逐渐变大,但随着掺量的加大而变化逐渐变得平缓;在砂的粒径区间不重叠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增大粒径可起到加速试验的目的;胶砂试件在成型压力达到一定值并侵蚀较长时间后,抗蚀系数才会变化更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纤维加筋固化土技术应用于应急机场的可行性,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探究了不同掺量和龄期的水泥、固化剂以及纤维复合固化黄土的强度特性。结果表明:固化剂与纤维可以提高黄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其中水泥固化效果最优,且最优掺量为8%,随着纤维和砂掺量的增加,加筋固化土的强度先增大后又减小,纤维掺量为0.30%和0.45%时固化黄土强度较高,砂的最佳掺量在4%左右。进行简易机场布设时,建议机场道面工程使用12 mm改性聚丙烯纤维掺量0.45%,固化剂选用P.O 32.5R硅酸盐水泥掺量8%,砂掺量低于4%的复合固化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