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列举国道213线映秀至都江堰段特殊路基(路基下支挡及上边坡)震害现象,初步研究分析震害主要破坏机理,由此提出了保通处治措施及安全措施,及该路段仍存在的问题和处治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然灾害发生后,最重要的任务是救援。但由于灾后信息传输受到阻碍,相关道路损毁分布状况、预先规划的救援路线发生损毁等信息不能及时获取,给救援救灾带来很大困难,如何根据已获得的灾区路网信息动态规划安全、快速的车辆救灾通道极为重要。文中针对灾后救援时间紧迫、救援路程中道路通过性动态变化及安全性等因素,以到达救援点时间最短为目标,建立灾害情况下车辆路径优化模型;采用基于图论的改进蚁群算法进行全局车辆路径优化,并对救援路径中规划好的救援路线出现障碍点时车辆局部路径优化进行仿真试验,验证改进蚁群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蚁群算法,改进蚁群算法的寻优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介绍都汶公路高速路段路面震害特征,浅析震害形成的原因,对震后路面技术现状进行了检测评估,并提出路面震害的处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都汶公路高速路段沿线桥梁震害严重,在介绍一般震害桥梁的破坏形式的基础上,对庙子坪岷江大桥、新房子大桥、映秀岷江大桥三座典型震害桥梁的破坏形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处治措施,并对今后地震区桥梁设计施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苏东兰  郭忠印 《公路》2021,(3):220-226
基于灾后路段可通行性、救援时效性及安全性的分析,提出了灾后最优应急救援通道定义。结合历史重大自然灾害救援时间与存活率统计资料,提出了时效性与安全性的最优应急救援通道评价原则,建立了包括路径行驶时间与行车风险的最优应急救援通道评价指标。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0~1变化后,构建了应急救援通道的目标函数。按照灾后道路破坏导致的路网交通功能受损情况将其划分为正常运营状态及破坏状态,其中针对路网正常运营的状态提出了行程时间最短、行车安全性最高的最优救援通道搜索算法;对交通中断的路网破坏状态,构建了基于路段破坏位置、抢通耗时、抢险机械设备及人员配备的最优救援通道修复算法。研究结果表明:提高路段抗灾能力、路网冗余度、优化抢险保通技术力量及机械设备储备,是提高灾后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作为国家或区域内的干线快速通道,是区域物资、人员转移的主要运输通道,保畅通行至关重要,道路病害的处治通常要求做到快速高效,永临结合,最大限度降低对交通的影响。十堰至天水国家高速公路甘肃段徽县(大石碑)至天水公路横岭山段出现路基滑塌后,为快速修复滑塌路段,保畅通行,将多用于临时加固工程的微型钢管桩改良后与永久支护工程相结合,取得了临时保通与耐久畅通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作为国家或区域内的干线快速通道,是区域物资、人员转移的主要运输通道,保畅通行至关重要,道路病害的处治通常要求做到快速高效,永临结合,最大限度降低对交通的影响。十堰至天水国家高速公路甘肃段徽县(大石碑)至天水公路横岭山段出现路基滑塌后,为快速修复滑塌路段,保畅通行,将多用于临时加固工程的微型钢管桩改良后与永久支护工程相结合,取得了临时保通与耐久畅通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都汶公路高速路段隧道震后破坏调查、检测和分析研究,根据震害破坏程度提出了多种处治方案,提出今后类似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建议方案,供业内人士探讨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研究公路路基震害特征及震后路基工作状态的安全评估,根据汶川地震灾区的大量路基震害调查、检测与抢通保通的成果,概括介绍了汶川地震路基的损毁情况;归纳总结了公路路基结构的典型震害表现形式及特征;探讨了路基及其支挡结构的震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路基结构震害主要表现为路基沉陷、扭曲变形、开裂、滑移、路面隆起以及地震对路基结构产生的次生破坏;路基的震害影响因素主要是地质条件、地震烈度、路基结构形式等。据此给出了震后路基结构安全诊断项目及检测结果的评估,同时根据评估结果,针对抢险救灾阶段和恢复重建阶段,对不同安全等级的路基结构提出不同处治建议,以期为震后路基结构病害预防、工作状态诊断和病害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109国道事故多发地点处治过程中采用边通车边施工的方法。因此,在施工作业过程中的交通管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以109国道事故多发地点处治过程中的交通管制为例,分析了交通管制区划分的基本原则,并对双车道公路事故多发点现场处治过程中3种典型路段(直线路段、弯道路段、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制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1.
向波  何云勇  蒋劲松  王东  孙璐 《公路》2020,(3):174-183
自然灾害发生后,公路工程抢通保通是抢险救援工作的关键瓶颈。通过系统调查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极重灾区的所有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及部分典型震害的县乡道路,获取了公路路基震害及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提出了公路路基应急调查和评估方法,建立了公路灾害评价分级标准,以通行能力受损程度划分为A轻微、B中度、C严重、D损毁四级,并规定各单项指标中最差的评定等级来确定综合安全等级。按公路抢通阶段"快速、可通"、保通阶段"通而不断"的目标,分别给出了有效快速抢通保通灾损路基段的工程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速公路救援点选址问题,以优化救援点对路网全局的覆盖效率为目的,建立了救援点选址模型。采用有向图描述救援点对各路段的双向全程覆盖及救援车绕行问题,通过分析救援点布局与路网拓扑结构对各路段的救援响应时长的影响,构建了考虑救援车绕行时间的基于路段的救援响应时间计算公式,然后以优化救援点对路网全局的覆盖效率为目的,分别建立了常驻救援点和备勤救援点两类选址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选址模型相比,提出的选址模型能更准确地衡量各路段的救援响应时间,给出路网全局覆盖效率更优的选址方案。  相似文献   

13.
2011年8月23日,成(都)—雅(安)高速公路K1920+416处发生大型滑坡灾害,导致成雅高速公路断道约15天,该滑坡为“软弱基座式”压致拉裂型滑坡。为加快抢险施工进度,在国内首次采用大直径旋挖钢管混凝土桩进行滑坡应急处治。通过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优化钢管混凝土桩滑坡加固处治方案,并结合工后滑坡地表位移监测,验证了滑坡应急处治工程的有效性,为滑坡应急整治提供一种高效工程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该文根据汶川地震后对灾区公路路基路面破坏形式的实地调查研究,在分析震区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路基路面震害的类型、破坏方式及成因机理,提出了路基路面震害处治的基本措施,结合川藏公路特大地质灾害和汶川地震震区实际,提出了公路恢复重建的目标、原则和实施建议,为交通运输部门拟定公路恢复重建计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研究公路路基震害特征及震后路基工作状态的安全评估,根据汶川地震灾区的大量路基震害调查、检测与抢通保通的成果,概括介绍了汶川地震路基的损毁情况;归纳总结了公路路基结构的典型震害表现形式及特征;探讨了路基及其支挡结构的震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路基结构震害主要表现为路基沉陷、扭曲变形、开裂、滑移、路面隆起以及地震...  相似文献   

16.
高压旋喷桩在加固高速公路软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华  洪宝宁 《公路》2003,(10):40-42
较详细地介绍了某高速公路在通道路段和桥头过渡段,采用高压旋喷桩对已进行粉喷桩处理过的深厚软土地基进行工后再处理的设计方案和质量控制措施。通过对现场观测资料的分析,总结出一些有益经验,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7.
京珠高速广珠北K22+900~K23+120段基底分布厚度13~20m的软土,具有典型珠江三角洲地区淤泥特性。施工时采用袋装砂井进行等载预压,路堤为吹填砂和包边土组成,高度4.6~6.0m。通车后路基出现下沉、开裂病害,通过工后监测数据,该路段土体水平位移较大,路基稳定性存在隐患。通过路基稳定性处治、路面裂缝注浆处治和路面裂缝处治后,路基已稳定,裂缝已基本灌满,路面行车畅顺。  相似文献   

18.
老路保通方案设计,是山区等级公路改扩建工程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施工现场保通关系到施工能否正常进行。通过分析国道317线汶川至马尔康公路改建施工过程中影响保通的因素,提出本项目保通方案有过境交通流保员,区间交通流保通,工点保通,并提出了各方案的保通措施,遵循了保障安全和影响最小这一原则,达到尽可能降低改扩建工程对老路交通的干扰,方便沿线群众出行,充分发挥老路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大量灾区道路的路基边坡的震害调查,分析灾区公路路基边坡及支挡结构典型震害特征,指出边坡破坏与地震断裂带、岩性等的关系;比较了路基边坡有无支挡结构的震害表现形式,并对灾后道路重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甬台温高速公路分水关长上坡路段车辙病害原因,采用多种处治措施对车辙进行处理和处治效果评价,同时结合该结构层的施工要点及成本分析,得出了长上坡路段车辙处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