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雨楠 《汽车情报》2005,(21):34-37
2005年重型汽车产品将进入“豪华型”阶段。受多种因素影响,全国重型汽车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较2004年将有一定幅度的下滑。根据重型车市场八年周期性的规律,2005年国内重型车市场进入“调整期”。  相似文献   

2.
龚雨楠 《时代汽车》2005,(12):72-74
2005年国内重卡市场进入“调整期”后,市场持续低迷 2005年重型汽车产品进入了“豪华型”阶段,受多种因素影响,全国重型汽车市场总需求有所不足,较去年将有定的下滑。根据重型车市场八年周期性的规律,2005年国内重型车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期”。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家限载、治超政策等因素影响,今年重型车市场出现了八年以来的首次呈负增长。  相似文献   

3.
2005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行业法规、市场供求、上游产品价格、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商用车市场有效总需求明显不足,需求量大幅度减少,各企业销售量月月连续下滑。从重型车市场可见一斑,2005年出现了重型车市场连续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整体市场总销售量不及2003年252571辆的水平,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进入“调整期”。根据2005年的统计方法,重型汽车统计数据为半挂牵引车、重型车二类底盘及重型载货车三者相加之和。  相似文献   

4.
龚雨楠 《汽车情报》2006,(12):22-24
2005年,中国重型车市场进入“调整期”,市场呈现连续八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根据分析,结合美国、日本等国家商用车市场20多年的走势分析,中国重型车“市场调整期”将持续1.5-2年的时间。2006年,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目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相对比较好,较2005年基本相似,经济环境相对有利于市场增长:一季度国民生产总值的这一增幅,与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计划的年GDP增长率10.2%相比,高出1.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在国内汽车市场发展和入世承诺的双重催生下,2005年8月29日商务部、公安部、工商总局、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并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二手车市场是新车在市场流通中进一步的延续,二手车新政策的实施也将对国内重型车市场的完善,激活重型车二手市场的闲置资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龚雨楠 《汽车情报》2006,(35):12-17
2006年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银根明显收缩,但受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市场、车辆更新三大因素拉动,2006年国内重型车市场顺利走出“调整期”。1-9月份,全国重型车市场销售量累计222791辆,较2005年同期(183851辆)增长21.18%。相比国内市场,中国汽车市场整车国际贸易继续显示出了更为强劲的增长态势,进、出口市场整车增长同显“双高”,汽车国际贸易再呈活跃,“中国制造”的海外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稳定、高速、持续”的增长期,中国汽车市场整车出口总量继续超过进口总量,保持了销售总量上的持续顺差。1-9月份国内汽车累计出口252282辆,较2005年同期增长106.7%;贸易额达2209942610美元,同比增长108.22%。国外进口市场也相对火爆,1。9月份国外汽车累计进口163695辆,较2005年同期增长43.42%;贸易额达5462846572美元,同比增长54.05%。  相似文献   

7.
龚雨楠 《汽车情报》2005,(25):23-25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家限载、治超政策等因素影响,2005年上半年商用车市场,尤其是重型车市场自4月1日开始强制执行新国标等导致了上半年市场出现了八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已经明显地进入了“市场调整期”。  相似文献   

8.
2005年,中国重型车市场进入“调整期”,市场八年以来首次呈负增长。结合美国、日本等国家商用车市场20多年的走势分析,中国重型车的“调整期”将持续1~2年的时间。 2006年,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相似文献   

9.
龚雨楠 《汽车情报》2006,(10):30-31
2005年,中国重型车市场进入“调整期”,市场连续八年以来的首次呈负增长。根据研究分析,结合美国、日本等国家商用车市场20多年的走势分析,中国重型车“市场调整期”将持续1.5~2年的时间。2006年,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根据两会期间政府报告知道,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  相似文献   

10.
1999年以来,我国重型车市场全面进入高速增长期。2003年我国重型车产销再创新高:产量达261768辆,与2002年同比增长了3.62%;销量达255755辆,同比增长4.3%。市场步入平稳增长期,生产集中度提高,尤其是15t以上的重型车更为热销,新车型不断上市,厂商更加重视产品的舒适性。本文在回顾了2003年我国重型车呈现的市场特征之后,通过对2004年一季度重型车产销走势的分析指出,2004年重型车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并且预测出2004年重型车市场总需求为26.21万-27.05万辆,增长率为2.5%-5.7%。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指导下,公路、铁路、水利工程等基建项目增多,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重型汽车以其优越的性价比赢得了广大用户的认可,重型汽车的高性价比是任何一种机械设备无法比拟的。但是在经历了2004年重型车市场高速增长之后,2005年重型车市场受国家政策法规的影响没有延续上年的辉煌,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 1-7月份,国内重型汽车完成产销159370辆和163035  相似文献   

12.
龚雨楠 《汽车情报》2005,(14):32-33
2004年国内重型汽车市场进入“平稳增长期”,重型汽车产品已经完全进入“舒适型”阶段。国内20余家重型车企业全年生产总量368803辆,较2003年同期增长40.9%;全年销售总量370795辆,较2003年同期增长44.98%。2005年重型汽车产品即将进入“豪华型”阶段,预计全国重型汽车市场总需求约35万辆。  相似文献   

13.
龚雨楠 《汽车情报》2005,(15):25-27
2004年国内重型汽车市场进入“平稳增长期”,重型汽车产品已经完全进入“舒适型”阶段;国内20余家重型车企业全年生产总量368803辆,较2003年同期增长40.9%;全年销售总量370795辆,较2003年同期增长44.98%。2005年重型汽车产品即将进入“豪华型”阶段,预计全国重型汽车市场总需求约35万辆。根据2005年实行新的统计方法,重型汽车统计数据为半挂牵引车  相似文献   

14.
王建业 《汽车情报》2005,(19):26-29
2005年1~5月汽车市场变化比较大,产销量整体增幅只有不足5%,重型车市场更有点无可奈何花落去,调整迹象明显,虽产销总量与2004年大体相当,但人气丧失极大,这几年重型载货车主要是产能的缺失,市场的旺销让人感觉市场动能极大,突然市场需求不足,让众多企业彷徨与失落。虽然重型载货车市场环境之不景气已在预料之中,但是如此之惨淡又在意料之外了。  相似文献   

15.
龚雨楠 《汽车情报》2005,(11):19-20
2004年国内重型汽车市场进入“平稳增长期”,重型汽车产品已经完全进入“舒适型”阶段。国内20余家重型车企业2004年生产总量368803辆,较2003年同期增长40.9%;2004年销售总量370795辆,较2003年同期增长44.98%。2005年重型汽车产品即将进入“豪华型”阶段,预计全国重型汽车市场总需求35-38万辆。  相似文献   

16.
由于200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相对低迷、竞争激烈,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05年国内主要汽车集团将会纷纷重兵布局、抢摊载货车市场,再加上国内产业新军的加盟和国外同类企业的进入,因此可以预见,国内2005年载货车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惨烈。1重型车  相似文献   

17.
郑州国产汽车配件市场创建于1997年,是全国工商联汽摩配商会和全国汽配市场联合会理事单位,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网络中原地区、辐射周边省市、在国内同行业有良好声誉和较大影响的优秀专业市场,市场是主要经营国产各品牌重型车、轻型车系列配件、汽保设备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  相似文献   

18.
郑州国产汽车配件市场创建于1997年,是全国工商联汽摩配商会和全国汽配市场联合会理事单位,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网络中原地区、辐射周边省市、在国内同行业有良好声誉和较大影响的优秀专业市场,市场主要经营国产各品牌重型车、轻型车系列配件、汽保设备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  相似文献   

19.
今年重型车市场的表现就像春天的天气一样让人琢磨不透,市场需求出现新的变化。市场起伏跌宕不定。1~2月份销量较低,3~4月份进入销售高峰期,5月份因为国家治理超载超限,产销略有回落,6月又进入新一轮增长,多家企业重型车销量纷纷上升,这种喜人形势一直持续到7月份。进入8月份后,重型车市场更是明显升温,而且势头较猛。  相似文献   

20.
龚雨楠 《商用汽车》2005,(9):106-108
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家限载,治超等因素影响,2005上半年商用汽车市场明显进入了“市场调整期”,尤其是重型车市场由于自2005年4月1日起强制执行有关新标准等而出现8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