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减少公铁建设对重要地类的占用对保护我国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我国保护性地类的概念、发展、管理等方面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公铁建设占用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和基本草地时涉及的有关法规条例进行解读,根据不同的保护性地类的法规条例要求,阐述了公铁建设占用保护性地类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提出了部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建铁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是核定建设用地规模的尺度,是审批建设项目用地的重要依据。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解决目前土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衡量建设项目是否科学合理的综合指标之一,在新建铁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编制研究过程中,结合现行的设计规范、铁路技术发展需求及运营管理理念更新等,提出相关研究方法,为落实国家土地保护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铁路建设用地指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轨道交通建设与都市发展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从轨道交通和都高发展的关系入手,回顾了交通诱导城市结构变迁的过程以及世界轨道交通发展中的经济和规律。轨道交通在节约利用土地,维持城市中心活力以及促使城市呈组 式发展等方面有着极为有利的影响,我国的轨道交通建设应注意:与常规公交统一考虑,形成庞大网络后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应纳入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在公交一体化的基础上,不能仅作为独立的系统进行规划;沿线应保持较高的开发密度;应考虑城市的经济前景等等  相似文献   

4.
针对铁路用地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地籍管理,提出了数字化地籍的概念,试图通过以GIS土地信息结构为基础,组织大量具备各种地籍属性的地籍对象来实现地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并借助该平台拓展铁路地籍管理工作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其他扩展功能,使铁路土地管理工作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取得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5.
土地地籍调查的目的是全面、准确地查清全县土地所有权、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土地利用状况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情况,形成权属清楚、地类明确、图数实地一致、数据准确,形成真实的土地地籍调查数据库;进一步依法健全土地调查制度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机制;实现城区地籍数字化动态管理体制和统一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6.
面对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热的冷静思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面对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潮,冷静地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思考。搞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土地控制规划,选择科学合理的建设周期与施工方法,正确看待城市轨道交通的先进性,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工程造价,坚定地贯彻车辆及机电设备国产化政策,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目前轨道交通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时应重视前瞻性、科学性。具体包括线网规划和设计标准两个方面,线网规划方面,提出线网规划阶段应统筹考虑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与综合交通相互融合、互通互补,并在线网规模、网络层次、运营组织与周边土地发展协调发展等方面适度超前;设计标准方面,提出应结合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特点,进一步完善、扩充轨道交通设计规范标准,以顺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更好地实现轨道交通服务城市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必然引起原有交通格局变化和轨道沿线土地开发。而城市交通结构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二者协调发展是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长株潭城际客运交通结构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提出利用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引导长株潭交通与土地协调发展的方案,总结了在TOD规划模式下长株潭交通与土地协调开发的三大要点。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正处于轨道交通高速发展时期,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避免造成土地浪费和交通拥挤,是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集约型土地利用与轨道交通发展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结合轨道交通特点,城市资源配置可以在土地开发强度、用地结构、土地出让方式等方面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与集约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市场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轨道交通是投资规模巨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轨道交通在基本建设项目中又是覆盖行业、产业、学科、专业最多的项目,同时与土地、时间、空间、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有形和无形资源的关联度极高.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可以起到增加就业,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全面地带动国民经济的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龙头作用.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应该成为新时期满足社会有效需求、保持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的重要举措.应将城市轨道交通列为优先快速发展的基本建设项目,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分析了轨道交通投融资的特点,在归纳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上海轨道交通BOT及土地开发问题,研究上海市轨道交通投融资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土地面积量算是整个土地变更调查中关键环节之一,运用GPS技术进行土地变更调查形成的是数字化成果,采用解析法进行面积量算。本文详细地分析了解析法面积量算精度,提出了GPS—PDA在“连续测量”模式下进行土地变更调查时,面积测量精度与数据采集步长之间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3.
香港轨道交通发展对东莞轨道交通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香港地铁和铁路的发展历程及其成功经验。将东莞社会、经济、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与香港进行对比,找出发展轨道交通的差异,提出了发展东莞轨道交通建设的一些设想。加强轨道交通与其他方式的接驳,做好站点周边交通设施规划,实现轨道交通与道路公交并重发展;结合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制定相应的土地政策,实施土地开发建设集约化;构建合理的管理、协调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在综述国内地铁现行筹融资模式的基础上,介绍并分析了南京地铁现行筹融资模式,肯定其贡献的同时也提出其存在"时间差"、易受政策影响以及外援力量不足的3个特性,结合南京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综合考虑地铁投资的周期性、融资方式两大原则,提出了南京地铁未来融资模式发展建议,包括优化资金还贷模式、合理引导土地运作投放量、深化轨道交通建设与周边土地综合开发机制、深入研究土地融资收益分配机制,最后提出了融资模式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15.
按照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结合铁路既有现状、路网能力、城市规划、国家土地政策等因素,论述既有线改造与新线建设的关系,分析客站设置的可能方案,对货运设施外移、既有机辆设施合理利用及节约土地资源等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东京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介绍了东京大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的概况及其运营情况,并与其它交通方式作了比较。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保证了东京大都市社会生活的正常持久运作。从减少能源消耗、空气污染、交通事故、土地消耗等方面讨论了轨道交通的社会收益。城市轨道交通促进了东京郊区居住区沿着辐射状的线路发展,并形成了城市次中心,加速了商务区与居住区的分离。还讨论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方面及融资渠道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先验数据有限且存在不确定因素情形下,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性质空间分异的预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系统云灰色模型和马尔可夫链的组合预测模型。采用系统云灰色模型,使用较少量的历史数据完成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各类性质用地面积变化曲线的粗略拟合;借助马尔可夫链进行系统状态划分,通过缩小预测区间以提高预测精确度;运用组合预测模型,对2003-2015年南京市轨道交通1号线主要吸引范围内土地利用性质的空间分异进行了预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轨道交通建设加剧了城市土地利用性质的空间分异,其周边各种性质的土地利用面积变化趋势呈现出非平稳随机过程特性;轨道交通建设对不同性质土地利用的影响方式与影响强度各不相同,其中,对居住用地具有强烈的吸引作用,对公建用地吸引作用不明显,对工业用地具有明显的排斥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理论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空间的协同发展,对2000年以后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具体包括:城市空间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站点规划设计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机制与评价方法、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规划理论重塑等内容。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空间的协调开发理论与规划方法仍不够完善,缺少整体性的土地开发控制策略,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后评估研究更是严重匮乏。提出了下一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土地空间开发的研究重点,包括编制体系协同、轨道站点与轨道线网重塑城市空间结构、不同地区轨道制式选择与适应性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陈尚云 《铁路现代化》1998,(3):22-27,41
本文在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模拟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的不同种类,计算城市出行总量的距离分布和空间分布,总结出反映城市出行总量距离分布的二阶爱尔兰分布模型。利用这个模型,可以较快地对城市出行总量的距离分布进行测算,作为宏观研究交通发展战略的基础。还根据本研究所提出的理论与方法对我国部分特大城市的出行总量的距离分布进行了实践验证,初步验证了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已显日益匮乏。在既要保证经济高速发展、又要保障民生基本需求、还要为子孙后代留有”余地”的原则下,土地集约利用已成为刻不容缓而必须破解的国家级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