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比较同一住院周期一次手术、同一住院周期分次手术与分次住院行双侧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1在我科接受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病例共378例,其中352例获得为期两年的随访。根据双侧膝关节手术间隔时间不同分为同一住院周期一次手术组128例(A组)、同一住院周期分次手术组118例(B组)与分次住院组106例(C组),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因素、疗效差异、术后并发症。结果:1.同一住院周期分次手术组与分次住院组年龄及术前合并症明显高于一期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次手术与分次住院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2.一期手术总住院时间较周期分次手术组与分次住院组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二者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3.一期手术组围术期输血量较分期及分次住院手术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次手术与分次住院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4.三组手术前后的HSS评分差值、围术期总出血量、总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基础条件允许和充分的术前准备条件下,同期双膝置换可获得与分期双膝置换或分次住院行双膝关节置换同样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息县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控制和消除麻疹策略.方法:对息县2009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息县有90%的乡镇有麻疹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11.31/10万,较2007年、2008年有明显上升.春季高发,小于8月龄发病数最高,3岁以下发病人数占病例总数的57.5%,男女比例为1:0.45;2岁以下无免疫史病例占总无免疫史的75.68%.结论:麻疹发病向小月龄和大年龄段推移,以混合型为主.主要与免疫缺漏和胎传抗体不足以及院内感染有关.加强适龄儿童和重点人群麻疹疫苗接种,提高疫苗接种率,提高麻疹监测质量,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是目前防控麻疹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息县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控制和消除麻疹策略。方法:对息县2009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息县有90%的乡镇有麻疹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11.31/10万,较2007年、2008年有明显上升。春季高发,小于8月龄发病数最高,3岁以下发病人数占病例总数的57.5%,男女比例为1:0.45;2岁以下无免疫史病例占总无免疫史的75.68%。结论:麻疹发病向小月龄和大年龄段推移,以混合型为主。主要与免疫缺漏和胎传抗体不足以及院内感染有关。加强适龄儿童和重点人群麻疹疫苗接种,提高疫苗接种率,提高麻疹监测质量,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是目前防控麻疹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吉林市松花江水耗氧量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按照GB/T 5750.1~13-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对吉林市松花江不同江段的水体进行了耗氧量监测和分析。结果:吉林市松花江各检测点耗氧量总超标率较高(45.00%),其中桥边段采样点的耗氧量均值及超标率明显高于桥中心段采样点的耗氧量均值及超标率;下游五桥检测点耗氧量均值及超标率也明显高于上游五桥检测点。吉林市松花江各检测点耗氧量的均值及超标率都有随时间推移即气温转暖而增高的趋势,但统计学分析不同月份的采样点耗氧量均值无明显差异。结论:吉林市松花江水体上游尚符合水源水耗氧量的标准,但在流经市区时受到了严重的有机物污染,市区江段两岸生活污水管直排江中是吉林市松花江耗氧量增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普通路基地温监测及其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局部地段以普通路基形式通过,其稳定性与铁路的正常运营密切相关。2002~2003年在北麓河布置了普通路基试验段,用于监测路基的温度状态。基于监测资料,分析路基边坡温度变化过程、路基及下部土体温度场分布以及进入多年冻土的热流量。结果表明,阳坡面年平均温度比阴坡面高2.9℃,阴坡面温度年较差比阳坡面大2.2℃。受地表温度边界条件控制,路基阳坡下土体融化深度明显大于阴坡,且路基下部土体处于升温状态。路基下部土体不同部位主要表现为吸热强度逐年略有减小的吸热状态。模拟计算50年气温升高1℃条件下路基温度场,结果表明50年后路基冻土上限下降明显,并且冻土温度主要介于0~-0.5℃之间。  相似文献   

6.
搜集2002-2016年(统计至3月)地铁施工事故246起,从时间、事故类型、施工工法、发生位置、站台形式、死伤人数等8个方面分析、描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结果显示,事故发生的总数呈上升趋势,但每千米死亡人数呈下降趋势;每年1月、5月、7月、11月,每天0:00-1:00、8:00-11:00和15:00-18:00地铁施工事故发生较为频繁;坍塌是地铁施工项目中发生最频繁的事故类型,占43%;明挖法施工数占地铁施工事故的31%;盾构法施工数占区间工程施工事故的62%;火灾爆炸是区间工程施工中较常发生的事故,而在车站_工程中发生较少.最后,结合长三角地区主要特点,从技术、管理、政策3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21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其中下颈椎骨折7例(颈5-6椎骨折脱位1例,颈6-7骨折脱位6例):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40-52岁(平均47.8岁)。对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1例, 单纯后路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1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5例。结果 7例患者术后获得6-34月(平均18.2个月)随访。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情况,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2周后愈合。1例C5-6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二天出现内固定移位,急诊行前后联合入路翻修术;6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为Frankel B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好发于颈胸交界区,大多合并有脊髓损伤,手术方式上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8.
支承层是路基段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及双块式无砟轨道的重要结构,其服役性能直接关系到无砟轨道结构整体稳定性和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行。本文介绍了支承层的材料、作用及其性能指标。通过调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建造的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支承层服役现状,发现个别地区无砟轨道支承层出现不同程度伤损。根据支承层伤损特点划分了支承层伤损类型,分析了环境冻融循环、温度梯度及高速列车动荷载对支承层伤损的影响。对某服役近10年的高速铁路粉化支承层取样测试,结果表明:Ⅲ级粉化支承层抗压强度低于设计强度,支承层总碱含量满足标准要求,水化产物中未发现有害物质,支承层抗冻性不足可能是其粉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煤矸石作为高速公路路基填料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对煤矸石的研究远落后于工程实践.根据Talbot推广的级配控制方程,采用人工级配的方法,通过大型三轴试验研究煤矸石路基填料在不同围压、不同级配和不同压实度下的强度及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煤矸石路基填料的轴向应变均随轴向应力的增加而增加,应力-应变曲线无明显峰值,属于应变硬化型;当围压不变时,随着A值即粗颗粒含量的增加,相同轴向应变下的轴向应力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变化;压实度达93%以后,继续提高压实度对试样强度增长作用效果不明显;煤矸石应力-应变曲线可以用邓肯-张双曲线本构模型拟合,并获得了双曲线本构模型的具体参数.  相似文献   

10.
花岗岩残积土具有遇水软化崩解的特性,其力学强度极易受含水率影响。本文以广州某基坑残积土重塑样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含水率下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探究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对非饱和残积土强度特性的影响规律,并运用最小二乘法推导出土体在不同含水率下的抗剪强度包络线表达式。试验结果表明:在含水率为20%~41.6%时,黏聚力随含水率增大而减小,内摩擦角变化幅度则很小,围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残积土剪切过程其应力-应变曲线无明显峰值,主要呈现出应变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针对受全球气候转暖影响青藏铁路沿线年平均气温逐年上升的环境变化,基于青藏铁路沿线不同区域内多年来的气象及地温监测资料,进行青藏铁路工程走廊气候要素演化及多年冻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铁路工程走廊内气温基本以年均0.03℃的速度升高;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50~450mm之间,且呈波动增大变化趋势;冻结指数和融化指数逐年增大,暖冬现象明显;地面温度升温速率达0.06℃·年-1,是气温升温速率的1.34倍;沿线多年冻土区2007年至2013年间天然上限抬升的仅占9%,而天然上限下降的占91%;地基多年冻土不同深度处地温均在升高,距离上限较近的地温升温速率普遍最大,多年冻土退化主要为自上而下;唐古拉山以北多年冻土退化较唐古拉山以南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持续腰椎穿刺引流术在高位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方法。对1998年1月~2011年8月期间就诊于我科行高位骶骨肿瘤切除术并有完整病例资料的72例患者进行分析。纳入标准为:骶骨肿瘤切除患者术中发生硬脊膜损伤且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的患者,同时排除有持续腰椎穿刺脑脊液引流禁忌症如脑疝、颅内压明显增高、穿刺部位皮肤或软组织感染、全身严重感染败血症或休克、穿刺不能合作、L3以上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等情况的患者。最终符合纳入标准共11例患者。将2005年3月前行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发生脑脊液漏患者使用单纯伤口旁放置引流管引流的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05年3月以后行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的6例患者为采用持续腰椎穿刺引流治疗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脑脊液漏治愈时间和患者一般情况及相关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逆行性颅内感染发生,其中单纯放置引流管引流组1例发生手术切口局部感染。持续腰椎穿刺引流患者脑脊液漏愈合时间中位数为14.5天(12~18天)较对照组患者25天(23~36天)缩短,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4)。腰椎穿刺引流组患者治疗期间骶尾部切口渗液少,肿胀明显较单纯引流组轻,患者自体感觉如伤口疼痛、头晕等症状较单纯引流组轻。两组患者均无低颅压性头痛、无进行性低颅压、气颅、脑疝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持续腰椎穿刺引流治疗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较单纯伤口旁引流效果好,并且有效缩短脑脊液瘘口闭合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岛状多年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热状态,提出合理有效的制冷结构,在新建哈尔滨至伊春高速铁路某车站试验段开展现场监测,获得岛状多年冻土的地温数据;基于实测地温数据,采用冻土水热耦合理论,对将在试验段实施的两侧双排普通热棒路基、两侧双排+中心单排全季热棒路基、两侧单排+基底横向通铺全季热棒路基3种制冷路基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了3种制冷路基结构的地温分布特征及对下伏岛状多年冻土的降温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铁力地区年均气温和降水呈增大趋势,天然场地岛状多年冻土地温在-0.3℃左右,属于高温极不稳定多年冻土。3种制冷路基结构中,两侧单排+基底横向通铺全季热棒对岛状多年冻土保护及降温效果最优,两侧双排普通热棒最差。普通热棒路基的多年冻土上限呈“两侧凸,中间凹”形态,抬升不明显;全季热棒路基的多年冻土上限呈“上凸缓斜平顶”形态,抬升显著。研究成果可对多年冻土区高速铁路路基建设和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车-桥耦合作用下简支钢梁桥动力特性的时变规律,设计弹簧小车-简支钢梁桥模型试验,通过一系列静载与动载测试工况,利用监测的振动响应数据,得到不同车体质量、运行速度下简支钢梁桥的跨中动挠度、动力放大系数等参数的变化情况;并对简支钢梁桥在环境激励、跑车激励下的模态参数进行识别,分析其时变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跑车激励工况还是基于短时时不变工况,简支钢梁桥的跨中动挠度、动力放大系数分别随着车重、速度增加而增大;简支钢梁桥的一阶频率成半正弦时程性变化,频率最大下降53%;车辆作用下简支钢梁桥阻尼比无明显规律性变化,但变化值都比环境激励下简支钢梁桥的值要大.  相似文献   

15.
铁路工人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我国铁路运输行业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对1991年1月~2000年12月某铁路分局在职工人意外伤害案例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用FOXPRO6.0建立资料数据库,使用SPSS10.0统计分析。结果:1991年1月~2000年12月该分局共发生意外伤害事故135例,发生率43.14/105,死亡率为11.82/10^5。其中工伤约占34.8%。10a间意外伤害发生率呈波浪形下降趋势。32~44岁多发,约占40%,且35岁以下的伤害事故死亡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第2季度高发,按月则以4月、9月较高。调车人员和线路人员为高发职业.死亡率以调车人员最高。伤害类型以机车车辆伤害最多,其次是汽车车辆伤害、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伤害部位以下肢、上肢和头面部为主。发生原因多为自身或他人违章、安全意识淡薄、注意力不集中;其中个体相关原因是最主要因素,占61.63%。建议铁路运输行业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以有效遏制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铜矿凿岩工振动剂量与白指反应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参考 Griffin 提出的公式试用寿命表相关回归法,对105名铜矿凿岩工白指累计发病率与振动累积剂量进行处理。岩工平均日接振1.35小时,年平均劳动306天,凿岩机~ahw(eq)=25.5m·s~(-2)。结果:累积剂量相应对数值与累计发病率相应概率单位之间明显正相关。10%岩工出现白指的累积剂量平均6.88×10~(12)m~2·s~(-3),大约4.8年;以连续接振10年为限,则每天允许接振不足20分钟,将~ahw(eq)降至12.3m·s~(-2)以下时,则工人日接振可增加到1.35小时以上。近年来诸多研究资料已证明了手持振动工具的振动参数、接触振动时间均与振动性白指的发生关系密切。也就是说,振动加速度(为常用的最重要评价指标)越大,对接触者的危害越大,罹患振动性白指的间隔时间也就越短。同时还看到,振动白指患病率随接振时间的延长而随之增加,且两者之间呈现明显的平行关系。本文主要参考 Griffin 提出的振动累积剂量理论,将计权振动加速度与接振时间综合起来,计算各工龄组平均振动累积剂量,用寿命表法进行处理,试图找出振动累积剂量与白指累计发病率之间存在的联系。从而可以预测同工种、作业环境类似情况下工人发生白指时的累积剂量、接振年数;同时又可根据已知调查或测试数据,去估算该类型振动工具的计权振动加速度及平均日接振时间,预报接受不同累积剂量人群的白指发病情况。因此可以同时了解到几方面有关因素,对局部振动危害的综合治理与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黄土阶梯式斜坡的场地效应,选取宝兰客专通渭—秦安某路堤段阶梯式斜坡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测试和数值分析。对测试加速度时程从时域和频域2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列车对各阶梯田的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与轨道中心距离的增大,振动加速度峰值基本呈衰减趋势,但在第4阶梯田位置出现明显的振动反弹增大;各阶梯田处的加速度峰值和振动加速度级受到列车速度的影响,但由于振动放大区的存在,使得第3~5阶梯田处的加速度峰值在列车速度较小时,达到最大值;通过1/3倍频程分析,振动放大区主要对中心频率为1~10 Hz的成分进行放大。建立路基-地基-阶梯式斜坡模型,研究地基和各阶梯田土体弹性模量变化对振动的影响,发现在列车荷载和重力耦合作用下,使得各阶梯田边缘位置的最大位移和Mises应力大幅增大;地基土体弹性模量变化对各阶梯田处的振动都有明显的影响,而阶梯田土体弹性模量变化只对该阶和相邻前后2阶梯田的振动有影响,对远离该阶梯田处的振动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混凝土基床是解决高寒地区高铁路基冻胀问题的有效手段,但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混凝土基床形变会对轨道平顺性产生不利影响。在某新建高速铁路约400 m长的混凝土基床路基段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轨道平顺性监测,记录不同环境温度下的轨道平顺性状态。数据分析表明:轨道轨向变化量处于-0. 3~0. 4 mm之间,且90%以上处于±0. 2 mm以内;轨道高低变化量处于±1. 9 mm之间,且变化量绝对值大于0. 5 mm的比例为60. 5%。因此,混凝土基床温度形变主要对轨道高低产生影响。随着一年四季环境温度的周而复始,轨道高低呈现温度升高时变形幅度增大、温度降低时回落的周期性变化,在线路里程方向以11. 3 m的设计长度为周期呈正弦变化。结合上述轨道高低的变化规律,提出2~10℃是较为适宜的长轨精调温度区间,便于控制轨道高低的变化幅度,保证全年轨道质量指数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