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7 毫秒
1.
紧邻既有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的基坑工程施工中,存在着开挖过程中土体卸载引起既有车站变形的风险。上海轨道交通18号线12标民生路站—昌邑路站区间下穿运营中的轨道交通6号线民生路站,介绍了工程紧紧围绕承压水治理、基坑开挖、监测三个方面开展的工作,分析了超深基坑承压水控制、超小型基坑开挖施工技术以及紧邻既有运营地下车站开挖基坑沉降保护控制措施。该工程做法可为类似基坑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R410标风井基坑降水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保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虹梅路站~桂林路站区间隧道中间风井基坑开挖施工顺利进行,须降低承压含水层水头。介绍、分析降水施工过程中不断调整的降水方案,通过精心施工,控制了基坑围护体的水平位移、基坑周围建筑物的沉降和地下管线的下沉。  相似文献   

3.
位于厦门市的明发商业广场嘉禾路地下行车通道,所处围岩条件差、地下管线密集、工期紧张.该工程为平顶框架式通道,开挖跨度大、结构埋深浅、车流量大,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以及地面交通的正常运行,施工时必须严格控制结构变形、管线变形以及地表沉降.为此,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确定了全断面的施工方法,并综合应用了包括长管棚预注浆加固、尽快施做二次衬砌封闭成环和现场监控量测等在内的各项技术,使得工期缩短了1个月.通过该项工程全断面法修建技术的成功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并总结出了该类工程施工时围岩变形及地表沉降的基本规律,这也为今后的相关工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铁7号线达官营站开挖断面大,土质情况复杂,地下管线众多,地表为车流量大的广安大街且近距离下穿人行过街天桥。为了确保车站暗挖施工安全及市政设施正常运行,文章采用FLAC3D软件,建立了达官营车站导洞模型,对导洞不同开挖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先进行上部小导洞开挖比先进行下部小导洞开挖导致的拱顶、管线及地表沉降都小,衬砌受力更合理。因此,选择了先进行上部小导洞开挖的方案。在小导洞开挖过程中进行了导洞拱顶、管线及地表沉降的动态监测,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较为一致,进一步验证了所采取的开挖方案的合理性,也表明利用数值分析方法预测沉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结合南昌地铁1、3号线中山路换乘站的建筑设计,详细分析了1号线采用岛式、侧式及同向侧式站台等方案的优缺点。通过分析和比选,决定采用1号线为地下二层侧式站台、3号线为地下三层岛式站台的岛一侧“十”字两点换乘方案。同时,对如何形成以地铁车站为核心,为营造系统而有序的商业氛围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针对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龙溪路站基坑工程具有施工难度大、搬迁管线多、环境保护要求高等特点,详细分析、介绍了该工程所采用的有针对性的施工技术。通过对地下连续墙、盖板以及地基加固与支撑所制订的合理的和几经优化的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精心施工,仔细监测,克服了众多困难,最终使工程顺利竣工。  相似文献   

7.
新建青岛地铁8号线青岛北站—沧口站区间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3号线,初期支护距3号线底板结构仅0.4 m,在不影响既有地铁3号线正常运营的前提下,施工难度极大。通过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新建线路下穿施工全过程,制定针对性措施:采用非爆破机械开挖减小震动;加强超前支护和及时支护封闭成环,控制沉降;自动化监测快速反馈3号线结构变形信息以指导现场施工。通过现场技术手段和安全管控手段,下穿施工期间3号线隧道结构最大沉降仅2.11 mm,道床最大沉降仅1.55 mm,满足沉降控制要求,施工期间未对地铁3号线的安全运营产生影响。相关工程经验可为今后小净距、小角度、长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地下管线由于腐蚀、意外损伤等因素引起泄漏,现场的复杂性使得检测工作十分困难,管线泄漏能否得到及时修复取决于检测的精度和准确度。文中介绍了地下管线定位技术、外防腐层检测技术和泄漏检测技术的原理,并对这一系列检测技术进行整合,制定了合理的检测工艺,通过运用和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泄漏管线得到及时的修复。该系列检测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地确定管线的泄漏点,明显提高检修效率。  相似文献   

9.
上海地铁2号线陆家嘴站3-4轴基坑开挖紧靠越江隧道雨水泵房,施工条件复杂,环境保护要求高,施工过程中综合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其中包括旋喷桩、注浆加固、钻孔灌注桩和地下连续墙等,并利用了时空效应原理和信息化手段,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目前上海地铁施工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以地铁2号线东方路车站东,西两端头井为例浅述车站围护结构上圈梁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减少地下墙体位移和地下墙渗漏水的作用,并从理论角度阐述了地下墙上增设圈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红旗河沟车站是重庆轻轨3号线与地铁6号线的地下换乘车站,也是当前全亚洲建设规模最大的地下暗挖车站.依托该工程,介绍了大型浅埋暗挖洞室主体结构设计方法、支护衬砌设计与施工技术,包括洞群组成、主洞与附属洞的衔接方式、埋置深度确定、主洞断面设计、高边墙式大断面主洞开挖工法、支护类型等;着重研究了十字交叉节点的结构设计方法,并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结构受力特征分析与开挖过程施工力学计算.通过施工过程的力学分析与精细化设计,红旗河沟车站成功建成,相关设计施工方法对今后类似超大型地下洞室工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1概述 地下金属管线探测仪用于探测多种地下金属管线、地下电缆的走向和深度.它广泛应用于石油、煤气、自来水、电力、城建等部门,是探测地下金属管线的有效仪器.它的基本原理是发射机用感应法--通过发射线圈向大地发出信号;或传导法--发射信号直接加在被测管线上,给被测管线一定频率信号,接收机通过探头线圈感知,经差频检波、选频放大后,送至表头、显示屏、扬声器进行分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上海地铁2号线区间隧道的建设施工,较全面地分析了隧道盾构施工中的若干技术难题,包括盾构近距离穿越地下管线及地下构筑物、区间隧道联络通道的施工、盾构浅覆土进出洞等,并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已营运多年,原来未考虑换乘和结构预留的1号线上体馆站新建4号线车站并与之形成“零换乘”。地面交通、地下管线、周边高楼对新车站的布置形成了层层制约;软土地基、沉降控制和确保1号线的运营安全都给4号线车站的穿越施工带来了重重困难。对此,通过理性分析,分散风险,探索创新和精心设计、施工,成功地解决了4号线车站布置、周边大楼侵界处理、结构托换、原车站底板大梁加固、穿越施工等难题,最终实现了“零换乘”。五年的历程,充满了挑战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地铁区间隧道施工对管线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铁开挖对近邻管线的影响已成为地铁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文章通过隧道支护结构-土体-地下管线耦合作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深圳地铁大剧院至科学馆区间并行小间距隧道施工对管线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并结合有关管线安全性的评价标准对地下管线的安全性进行了预测,得出了对施工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盾构下穿对管线的影响范围,文章以杭州地铁5号线某区间盾构下穿燃气管工程为依托,基于Mohr-Coulomb屈服准则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模拟盾构下穿管线的分步开挖施工工况,计算结果表明G2破除引起隧道主体结构拱顶沉降、盾构下穿引起管线G1、G3、G4的沉降均在安全限值内。通过研究管线沉降规律发现:(1)若盾构隧道在开挖前土体被扰动,则隧顶沉降比未扰动时大、对隧底隆起无影响,对隧顶沉降主要影响区为扰动土体前后1.5D范围,距离越近影响越大;(2)隧道下穿管线掘进过程中,在距二者平面交点0.5D范围内管线沉降变化明显,超过1.5D后管线基本稳定并达到最大值,施工期间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7.
1前言 在城市地下工程特别是地下管网建设(包括市政、供水、煤气和天然气、电力、电讯、排污等管线的铺设、更新和修复)中,过去沿用的传统的施工方法是开挖式埋管法,但这种方法不仅速度慢、效率低、污染环境、影响交通、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施工安全也无保障,而且当管线必须在河流、铁路、地面建筑物地下穿越时,更只能望洋兴叹.因而先进的非开挖管线铺设技术和方法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相似文献   

18.
深圳地铁2号线2222标侨香站施工区离居民区较近,地下管线纵横交错,地质情况复杂,车站外形具有端头大、中间细的特点,施工风险较大。通过采取深基坑施工及相应处理措施,保证了车站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上海地铁2号线的微机联锁系统,对该系统所采用的设备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2号线与1号线的设备比较,阐明了微机联锁设备配置简洁,集成度高,占用空间小,便于维护和便于扩容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以北京地铁7号线东延工程为例,为确保线路开通运营工期节点,车站机电安装与装修、区间盾构掘进及冻结法联络通道施工需同步进行。基于此,现场施工综合考虑工期、场地条件(地面、车站内及区间隧道内)、冻结效果及成本,提出2个联络通道冻结共用1个冻结站,即将冻结站设在已贯通隧道的2个联络通道中间位置的施工技术方案,通过优化冻结站机组选型、冻结管路布置、管片预加固支架体系等技术措施,实现区间盾构及冻结加固同步施工。根据施工过程监测及数据分析,总结冻结壁发展规律及通道安全开挖条件,同时对现场冷却水温度、环境温度升高等问题提出应对措施。通过实践证明该施工方案及相关技术措施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