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的关键在于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质量和发展水平,而核心在于培育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现代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我国整体人力资本的全面提升。文章以"工匠精神"的时代特征阐释为逻辑起点,在深入剖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价值意蕴的基础上,提出"工匠精神"的具体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2.
为推进深圳港集装箱运输的持续、健康发展,针对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问题,以珠三角地区的深圳、香港、广州三港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用户评价问卷调查的结果,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以港口集装箱运输系统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层,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对三港进行竞争力和优劣势评价。结果表明,深圳港集装箱运输系统在总体上落后于香港港,在港口自然条件与设施状况和系统服务水平方面比广州港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高职汽车专业为例,解读了工匠精神的内涵,讨论了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并探索了汽车专业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4.
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培养紧密相关。本文基于现代学徒制探讨了连锁经营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提出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入"匠心"理念,弘扬"匠魂"精神;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改革全过程;以匠心打造工匠型教师团队;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平台,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全球经济和贸易良好的发展形势将促进集装箱运输港口业的长远繁荣。再加上我国经济崛起的趋势势不可挡,集装箱运输港口业的整体发展在未来的几年内将呈现出稳健和持续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集装箱运输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的趋势,总结我国当前港口物流的现状及问题,并对港口物流如何顺应发展趋势问题提出建议,对促进我国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自动确定集装箱运输装卸点处的货物数目信息,实现港口航运系统的合理化发展,设计新型集装箱运输自动化调度模型.借助Agent基本结构,分析纵向信息整合实现机制与横向信息整合实现机制,定义集装箱运输行为,建立必要的惩罚成本函数,完成港口航运系统自动化调度.仿真实验分析结果可知,既定装卸点处的DPS指标最大值为7.51,信息量不会出现明显增大的变化趋势,满足合理化发展港口航运系统的实际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8.
集装箱运输量是一个港口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文章分析了南通港口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南通港集装箱运输的对策,以期对南通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概况和集装箱港口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创建长江三角洲国际集装箱组合港、珠江三角洲国际集装箱组合港和环渤海地区洲际集装箱结合港,以形成集装箱运输的网络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如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如何培养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工匠精神在工科类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工匠精神视域下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几种重要途径等方面探讨在工匠精神视域下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路径与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文中从"四个维度"构建航运文化协同育人模式,积极开展航运文化特色品牌活动、打造航运文化共享平台、建立校际师生协同交流平台、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建立常态化校友协同交流平台、开设航运文化类通识课程等项目,实践探索培育"航海工匠"。通过实践研究,旨在解决当前我国航运类人才培养上面临的问题,为航海类高职院校培养"有技能、有文化"的"航海工匠"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灵魂,创业是促进社会和谐共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的战略需求,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改革良性发展,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与创新创业融合型工匠人才。以现代学徒制汽车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出发点,建立多层次学徒制实践基地,融入递阶式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和汽车产业链工匠精神要求,构建基于工学交替的双创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汽车类专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孵化创新创业能力,全面培养综合型高素质双创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于经济、贸易和产业的影响,论述了疫情条件下航运与产业的传导机制和直观影响;综合运用Granger检验、问卷调查、企业调研、专家访谈等方式评估了疫情对于港航业的总体影响;聚焦不同市场板块,分析了疫情对港口、集装箱、油轮、干散货、邮轮等细分板块的不同影响程度;结合港航业当前困难,提出了主要应对举措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已经给世界经济、贸易和产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并通过全球供应链传导于航运产业;每日新增病例与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具有较强的Granger因果关系;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主要监测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105 353×104 t、3 766.6×104 TEU,同比下滑3.5%、8.6%;疫情对于干散货、集装箱、油轮的短期冲击都较大,2020年2月,8大集装箱枢纽港口吞吐量同比下滑19.8%,邮轮客运遭受全面关闭的打击;后市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恢复的过程,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并将持续对港航业产生较大影响;建议航运企业强化境外口岸政策与港口挂靠跟踪,防范船舶租约纠纷及法律风险,完善邮轮的疫情防控体系,推动智慧港口与智能航运发展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海运集装箱运输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海运集装箱运输问题特性的分析,建立了需求不确定的海运集装箱路径随机规划模型.该模型以集装箱运输过程中利润最大为目标函数,主要约束包括航段容量和装载质量限制、重箱和空箱需求(重箱需求为随机变量).应用机会约束规划方法求解模型.通过数值仿真,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运力以及各起讫对运价是影响集装箱的路径选择的关键因素,而某一单一起讫对运价的变化对集装箱路径选择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外轮理货是港口物流中关键的一环,不断提高理货工艺的信息科学化水平,对促进理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目前最先进的集装箱理货方式,同时结合理货工作的实际情况,探讨集装箱船舶理货工艺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推动外轮理货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恩航运思想是尚待挖掘的宝藏。轮船作为当时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时间和空间都为马恩研究航运业提供了条件。但其思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只散见于著作之中。本文从航运业的性质、航运业与资本主义产生、航运业与工业化的耦合关系以及与港口城市发展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整理,并就其对当今我国发展航运经济的启示进行了几点归纳。  相似文献   

17.
针对轴辐式网络中的枢纽港选择问题,在集装箱航运网络中,考虑运输需求与成本的不确定,根据数据变化规律,构建多个模型. 根据轴辐式网络的运输环节,使用成本函数表征枢纽港间运输成本,构建枢纽港选择的确定性模型;基于此,针对航运需求的离散特性,构建需求不确定的随机模型进行枢纽港选择;基于运输成本难以预测的特点,结合实际数据,使用极小极大值法构建成本不确定的枢纽港选择模型;然后,结合两者构建运输需求与运输成本同时不确定的枢纽港选择模型. 采用欧洲集装箱运输网络实际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求解各因素不确定下枢纽港选择的最优方案,并针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班轮公司优化航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港口投资结构多元化、航运企业向综合物流商转变,“港航合一”成为航运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研究航运企业投资对码头的影响能够为码头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先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沿海集装箱码头2008–2012年间的运营效率进行测度,其次依据投资结构将我国沿海62个集装箱码头进行分组,最后重点分析投资结构与码头运营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有航运企业投资的码头运营效率普遍高于无航运企业投资的码头,两组码头的纯技术效率相差较小,而规模效率相差较大。航运企业参与码头建设经营可以实现自有船舶挂靠自有码头,提升码头设施的利用率,从而提升码头的规模效率,有利于码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港口投资结构多元化、航运企业向综合物流商转变,“港航合一”成为航运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研究航运企业投资对码头的影响能够为码头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先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沿海集装箱码头2008–2012 年间的运营效率进行测度,其次依据投资结构将我国沿海62 个集装箱码头进行分组,最后重点分析投资结构与码头运营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有航运企业投资的码头运营效率普遍高于无航运企业投资的码头,两组码头的纯技术效率相差较小,而规模效率相差较大.航运企业参与码头建设经营可以实现自有船舶挂靠自有码头,提升码头设施的利用率,从而提升码头的规模效率,有利于码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中探讨国际航运管理专业的港航地理实训系统开发,通过对港航业的人才需求分析,以培养港航业所需人才专业技能为目标,在实时地图和高清卫星图为基础上,以港口信息、船期表、GPS航线监控、常用航线标注、港口卫星图识别等模块功能的实现为主要考核点,建立具有操作灵活性、技术实用性的BS结构实训系统。为高职类港口航运业人才培养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实现数字化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