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转交通流一直是城市道路交叉口中影响交叉口整体运行效率的关键,为了比较左转交通流不同组织方式对交叉口延误的影响,本文研究了专用相位左转和远引掉头左转两种左转交通组织方式下的车辆运行特性,并选取某典型交叉口为例进行基于Vissim的两种组织方式的实施效果评价。最终得出,在该交叉口情况下,采用远引掉头方式可明显减低车辆延误,提高交叉口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2.
城市道路信号干扰控制交叉口右侧处于与左转横向交通道路产生的信号冲突点最多,对车辆直行道和车流双向通行的信号干扰最大,使得城市平面道路交叉口左转交通信号延误程度增大。左转专用车道的交通设置使用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内置左转车道与外置左转车道。不同方向车道灯的布置及其形式对车辆左转方向交通的通行影响很大程度也会有所很大不同。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选取典型地区和交通重要路口情况进行模拟仿真实验分析,从转弯运行能力和通行能力的角度出发,探讨交叉口处不同左转车道的布置形式在不同交通特性下对整个交叉口的影响,从而明确其适用范围,为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姜炎 《人民交通》2022,(1):51-53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为满足道路交通的需求,城市道路建设项目逐渐增多,其中设置掉头车道位置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其位置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保证掉头车道能起到优化交通流的作用,更好地满足交通需求.本文对市政道路掉头车道设置展开了相关分析,阐述了掉头车道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市政道路工程设计中掉头车道的设置问题,并结合具体工程设...  相似文献   

4.
以信号控制路口为研究对象,以车辆行驶的效率和安全为主要指标,研究不同道路条件、交通流组成及交通控制等因素对远引掉头的影响,结合信号控制路口交通流的特点确定远引掉头形式。采用VISSIM仿真软件,以交叉口内车辆平均延误作为评价指标,从行车安全性及行车效率两方面综合分析远引掉头方式的使用对路网交通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流量下,让行控制在延误水平上相比信号控制具有明显优势,但交通安全性较差。当流量达到一定数量时,采用信号控制方式可以将交叉口的交通流在绿灯周期内以连续流的形式通过交叉口,使得交叉口的延误水平降低、安全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5.
设置综合待行区的信号交叉口评价指标多以体现交通运行状态为主,难以体现交通环保的影响.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根据交叉口综合待行区设置条件和设置原理,在东西主干道上设置了综合待行区,运用VISSIM仿真软件输出相关数据值,选取了排队长度、平均信号控制延误、平均停车次数、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作为评价指标,基于专家评分和优序图法对实际交叉口综合待行区设置前后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设置综合待行区使得交叉口运行效率有所改善,但考虑环保后的评价结果有所下降.交叉口综合待行区的设置能够为分析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陈亮 《运输经理世界》2023,(19):151-153
市政道路平面交叉口处路况复杂且多变,为了更好地建设市政道路平面交叉口,做好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对市政道路的交叉口分类进行介绍,分析各类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对交叉口的交通路径优化方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市政道路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策略,为改进城市交通组织方式、改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拥堵状况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公路交叉口交通工程设施优化设计,能够有效缓解公路运输压力,降低公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推进我国交通事业安全发展。基于此,以公路交叉口交通工程设施为研究对象,分析优化设计的必要性及原则,并从交叉口控制方式、交叉口车道、交通标志、路线改线等方面提出优化设计思路,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交叉口是自行车骑行路径的控制节点,是决定骑行感受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交叉口自行车交通服务品质分为通过交叉口服务品质和交叉口区域待行服务品质两部分,从骑行者意愿和行为层面分析服务品质的影响要素。采集了上海市杨浦区21个典型交叉口67条进口道的设施特征,并对292名骑行者开展服务品质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确定了评价指标的选取、量化分级和权重划分,采用聚类分析和层次分析等方法构建了交叉口自行车交通服务品质量化评价模型。研究表明:交叉口机动车流量、机动车专用右转车道设置、交叉口穿越距离以及进口道机非隔离形式是影响交叉口自行车交通服务品质的关键因素;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进口道宽度、铺面质量和遮荫条件等。最后,应用建立的评价方法,对上海市杨浦区典型骑行路径进行了服务品质评价与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路路网是城市交通的基础,合理的城市路网需要合理的城市路网密度。在控制道路面积率和交通需求不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对城市中心区大街区和小街区下不同路网密度的交通效率进行比较的定量分析法。通过利用Synchro分别对大街区和小街区情形下路网进行仿真,对路网交叉口的延误、交叉口停车、路网容量以及路段速度四个主要效率指标进行定量对比分析。以上海临港新城道路网和流量为基础,进行仿真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小街区路网较大街区路网有较高交通效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平面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优化设计,对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盐城市胜利路与海阔路交叉口为例,针对分析交叉口现状交通量、交叉口渠化现状、混合交通冲突点,信号配时现状,提出改善措施,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信号交叉口机动车冲突,对机动车驾驶人心理、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基于交叉口事故样本的静态数据、交通量和交通冲突数据为动态数据运用FKM聚类法对交叉口安全性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研究交叉口机动车冲突分析时空特性,发现不同交叉口时间、空间冲突特征存在高度相关性和相似性;高峰时段冲突严重度和高峰时段、高峰小时流量存在线性关系并呈反比例关系;机动车冲突在不同空间上的危险度存在差异,其中直行与对向左转冲突危险度最高。  相似文献   

12.
申振武  邓帅  王敏  李波  邓韩聪 《综合运输》2023,(12):137-142
传统交叉口优化研究多从“建设”和“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难以突破通行能力的限制。文章创造性的提出位移型两相位交叉口的概念,一方面在交叉口的物理结构方面进行优化设计,探索了三类共7种位移交叉口形式;另一方面对位移型两相位平面交叉口的配套交通组织进行分析研究和优化设计,提出了直行同步和直行异步的两相位设计方法,并对位移型两相位交叉口的快慢交通组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论显示位移型两相位交叉口通过减少相位,交叉口通行效率更高;交叉口冲突得到充分分离,相互干扰减少;交叉口排队机会增多,交叉口运行稳定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
兰州市安宁区交通组织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基于兰州市安宁区交通组织现状,分析了安宁区在道路、交叉口及道路规划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宏观交通、区域交通和微观交通角度出发,探讨了安宁区交通组织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列举中国与欧洲城市在自行车交通规划定位、路网建设、交叉口改善、法规教育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从交通设施与政策层面分析中欧自行车交通现状的差异,并进一步指明我国未来自行车交通发展的挑战和前景。  相似文献   

15.
文章提出了潜在冲突量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分类,通过车速、交通量、车道宽度等易获取的交通参数来推算交叉口潜在冲突量,引入混合交通当量,将潜在冲突量与混合交通当量比值作为交叉口安全评价的指标,并结合桂林市的9个交叉口进行了安全程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客观评价平交口的慢行交通设施安全状况,从必备性、合理性、完好性三个角度出发,建立平交口慢行交通设施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结合江苏省淮安市枚皋路与承德南路交叉口做了案例分析,评价该交叉口慢行交通交通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优化街区路网结构的意见,本文分析住宅小区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结合街区制的理念以及可能会带来的交通变化,从交通角度提出应对措施。首先,建议应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其次,在规划小区中建议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布局理念、采用单向交通组织方式、精细化处理交叉口、加强自行车和步行系统建设和规划优质公交;在已建小区逐步打开过程中,注重开放小区内道路的定位,打通交通微循环系统,以人为本精细化设计以及交通稳静化设计。  相似文献   

18.
信控交叉口的渠化和信号配时直接影响交通的效率和安全。因此,如何对路口进行合理的渠化和信号配时使得车辆与行人安全、高效地通过信控交叉口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对北京北土城西路口相关交通数据的实地调查,分析了该路口存在的交通问题,并针对该路口的交通特性,使用交通仿真软件VISSIM对该信号交叉口进行了仿真研究,从路口渠化、信号配时等角度提出了三种优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为了降低常规交叉口中左转车流对通行效率的影响,给设计及施工人员在实际的连续流交叉口改造中提供借鉴,基于车辆到达分布情况和排队论方法给出了左转存储车道的计算模型;考虑不同速度下跨越车道的问题,给出了圆曲线及回旋线两种不同的横向渐变段形式及相应的长度计算模型;基于车流波理论给出了引道长度的计算模型。该模型可有效运用于实际连续流交叉口的设计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无信号控制的干线公路平面交叉合理间距设置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干线公路平面交叉之间交通流的运行特性及几何参数进行分析,对干线公路交叉口之间的距离进行分段,结合影响干线公路平交间距设置的因素—交通特性和平交口密度,采用理论几何分析的方法,分段确定干线公路平面交叉间各区段最小长度的推荐值。通过搜集已有实际工程平交口间距设置数据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推荐间距有助于车辆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