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部道路建设中,高边坡工程日益增多。高边坡施工,建议对上级先及时进行临时支护,对下级坡体及时进行永久支护,开挖完成后再对上级进行永久支护,按类似“新奥法”原理的模式施工,能够保证高边坡稳定。  相似文献   

2.
通过FLAC 3D软件对K1431+380左侧改扩建高边坡建立过程稳定性分析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如下:1在无支护分级开挖时,边坡在第三步开挖结束后,处于最不稳定时段;2对于K1431+380改扩建边坡来说,二次开挖施工期支护存在一个最佳时机,即最关键的防护时步,在该最佳时机及时对边坡进行支护会使边坡在施工期的稳定性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改扩建过程中,边坡开挖后为降雨入渗提供了通道,降雨对开挖边坡的影响比天然边坡和运营过程中的更大。文中以某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边坡开挖为研究对象,采用离心模型试验模拟降雨条件下边坡开挖施工过程,揭示开挖边坡在不同支护时序条件下的变形规律及内部含水量的变化规律,为实际工程施工及地基处理方案设计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开挖的进行,坡体水平位移逐渐增大,开挖后及时支护的施工方法对坡顶的水平位移及竖向变形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34%、50%;边坡土体随着降雨的进行及向内的逐渐渗透而趋于饱和状态,体积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及时支护对降雨入渗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对保证边坡的稳定可起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炭质页岩路堑边坡开挖提出"过程稳定性"的方法,即分级开挖一级、及时实时支护一级,并对边坡开挖过程中及实时支护后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及时支护后边坡安全系数整体明显提高,每级的剪切应变增量分布面积及最大值都减小很多,有效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5.
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高边坡数值模型,并分别模拟逐级开挖边坡无支护开挖和及时支护开挖两种方法,针对不同开挖过程中边坡变形及稳定性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采用未支护边坡开挖形式,边坡安全系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水平和竖直位移均呈增大趋势,塑性区出现较大变形,边坡稳定性较低;采用及时支护开挖形式,边坡安全系数较高,边坡变形量较小,边坡稳定性较强;及时支护边坡开挖可以降低边坡变形和提高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土石方开挖扰动,必然改变坡体应力状态、应力路径、坡体岩土体结构等,从而对边坡稳定性产生影响。文中分析了开挖对边坡产生的力学响应,并应用数值计算比较了不同扰动程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及时支护对开挖边坡稳定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7.
开挖与支护方法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某高速公路一高边坡为例,介绍应用FLAC3D软件对其采用不同的支护方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边坡采取一次开挖完成后再支护,边坡变形较大,可能发生坍塌。而从上往下,开挖一级、支护一级的施工,则可控制边坡变形,有利于边坡稳定。  相似文献   

8.
付江 《路基工程》2018,(3):162-166
根据甘肃兰州南坡坪—恩寺段K0+400~K1+498黄土高边坡地质地形特征,运用有限元软件对边坡支护和未支护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两种工况下边坡的变形形态,塑性区的分布以及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未支护开挖和及时支护开挖各级测点的水平位移增量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产生的水平位移均指向坡外,坡面中部水平位移最大,坡顶水平位移最小;在竖向变形中,支护和未支护两种工况都表现出高测点比低测点变形大,最大竖向变形出现在坡顶,每级开挖都出现卸载回弹现象。综上说明,支护措施可有效减少水平和竖向变形,维持坡体稳定。  相似文献   

9.
《公路》2017,(11)
以柳南高速公路K1 456+800~K1 468+300段改扩建工程为依托,基于ANSYS有限元法建立某典型路堑边坡无支护分级开挖过程的数值分析模型,对边坡开挖面的剪切应变增量、位移及边坡安全系数随开挖时步进行而变化的状态进行监测以分析边坡开挖的"过程稳定性",为高速公路改扩建边坡开挖及时支护的必要性和后期的开挖支护方案和控稳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工程建设中,基槽开挖和边坡支护稳定,是建设成败的关键。该工程根据场地地形地质条件划分工程区域,根据各分段断面特征分别进行边坡支护设计,采用了多种不同支护方式对开挖边坡进行支护,并对其稳定性进行安全评价。基坑开挖前在基槽沿线开挖探坑,进一步了解并核实不同工区的地质情况,按照各个探坑的实际情况与相应的地质勘察报告综合分析后,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并提出不同的施工准备,保证工程安全、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