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AVL BOOST软件建立某六缸发动机模型,仿真分析了进气正时、排气正时、喷油提前角对发动机性能的单因素影响,绘制了三因素影响曲线图;利用正交试验方法找到了该发动机各因素显著性影响顺序及最佳的进、排气正时与喷油提前角组合以优化发动机性能,对燃油经济性进行了点估计及验证;经过仿真分析与优化,结果表明:发动机的经济性提升了3.89%,动力性提升了3.72%。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汽车噪声的来源和噪声控制的一般方法。提出了降低汽车噪声的一些方法及措施。汽车是一个复杂的噪声源。其主要来源是发动机。所以要想有效地降低汽车的噪声。就应该搞好时发动机噪声的控制。发动机噪声主要包括燃烧噪声、机械噪声和进排气噪声。因此.提出了降低燃烧噪声、机械噪声和进排气噪声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运用Fluent软件计算了不同进气端结构和形状的中重型卡车催化消声器载体前端面进气均匀性和进出口总压差,分析了其流场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催化消声器流场特性与发动机排气量有关,载体前端面进气均匀性和进出口总压差对于分析流场特性至关重要;添加挡板后载体前端面进气均匀性和进出口总压差均增大,添加竖挡板的流场特性最佳;进气管直径收缩40mm和排气管直径扩张40mm的流场特性较好;当发动机转速分别为900、1 900r·min-1时,催化消声器优化后载体前端面进气均匀性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1.2%、1.6%,进出口总压差比优化前分别降低了57.5%、63.9%,结构优化对降低进出口总压差效果明显;与桶型催化消声器相比,箱型催化消声器的载体前端面进气均匀性增加;选择催化消声器还应考虑空间布置与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随着汽车噪声控制法规的日益严格,开发适合车用的进气消声器变得愈加重要。通过对国内外车用进气谐振消声器的对比研究,指出国内车用发动机进气消声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一种由旁支管和扩张式消声器组合而成的消声器,利用ANSYS的动力学及声学模块,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和声学分析,得到该组合消声器的固有频率和消声插入损失曲线。对旁支管和扩张式消声器分别进行声学分析,得到它们的消声插入损失曲线。仿真分析发现:组合消声器在发动机基频排气噪声及低频谐次波处有很好的消声效果,与单独的旁支管和抗性消声器相比,其消声效果有明显提高,达到了设计要求。该仿真结果可用于预测消声器的性能,并判断其结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一种由旁支管和扩张式消声器组合而成的消声器,利用ANSYS的动力学及声学模块,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和声学分析,得到该组合消声器的固有频率和消声插入损失曲线。对旁支管和扩张式消声器分别进行声学分析,得到它们的消声插入损失曲线。仿真分析发现:组合消声器在发动机基频排气噪声及低频谐次波处有很好的消声效果,与单独的旁支管和抗性消声器相比,其消声效果有明显提高,达到了设计要求。该仿真结果可用于预测消声器的性能,并判断其结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传动中噪声产生的机理,以汽车发动机前端附件系统带传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皮带与传动轮的二自由度简化模型,将皮带与传动轮间复杂的运动简化为具有一定刚度的弹簧与物块的运动,对传动中复杂的摩擦过程进行了简化,通过Matlab软件对模型系统的运动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模型系统初速度以及带刚度对系统振动噪声的影响,重点关注了系统运动中的粘滑状态,通过各组系统运动图像的比较分析观察系统运动,结果表明合理提高初速度及带刚度可有效降低振动噪声。  相似文献   

8.
EQD180N-20型发动机进气不均匀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气管作为进气系统中的一部分,对多缸发动机的进气不均匀性有重要的影响.进气管内的流动损失和压力波动是影响各缸进气不均匀的主要原因.文中采用AVLFIRE软件建立EQD180N-20型发动机进气管的三维仿真模型,并进行了稳态和瞬态流动模拟计算.根据计算得到的流场,对引起进气不均匀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计算了进气不均匀度,对进气不均匀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为降低柴油机增压器Whoosh噪声,分析噪声产生机理,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和整车试验验证增压器结构优化、进气管路增加消声器、进气系统标定策略优化对Whoosh噪声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适当的压气机叶轮小径与大径之比可以抑制Whoosh噪声的产生;压气机端设计流量拓宽槽或者环形稳流槽能明显降低Whoosh噪声;进气管增加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移动网格技术的发动机内气体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四冲程发动机的计算流体(CFD)模型,进行了四个冲程及进排气阶段气流流动的仿真模拟及分析,给出了发动机气缸内流场的优化方案,为CFD在发动机上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基于移动网格技术的发动机内气体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四冲程发动机的计算流体(CFD)模型,进行了四个冲程及进排气阶段气流流动的仿真模拟及分析,给出了发动机气缸内流场的优化方案,为CFD在发动机上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LJ276M电喷汽油机进气系统设计及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LJ276M汽油机原机参数和设计要求基础上,运用亥姆霍兹理论计算谐振频率、进气管长度及管径等结构参数,快速设计全新谐振进气系统.应用仿真软件GT-Power建立LJ276M电喷汽油机工作过程计算模型,通过采用快速成型技术及试验验证方法最终确定进气系统各结构参数.试验证明装配优化计算后的进气系统后,发动机的功率和转矩的最大增幅均达到13%.  相似文献   

13.
为了降低发动机舱内的温度,根据发动机舱内温度场的分布,提出通过改善出风口和进气格栅处的结构来降低发动机舱内的温度。运用PROE软件建立具有导流结构的发动机舱出风口和下进气格栅模型,利用GAMBIT生成计算区域网格、设置边界条件,利用FLUENT软件对各模型进行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发动机舱出风口处的导流结构可有效降低机舱内的温度;优化下进气格栅导流板安装角度,可使冷却气流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其中通过散热器的冷却气流流量较改进前增加了8%。  相似文献   

14.
为在一定排量条件下增大发动机功率,现代汽车的发动机多装用废气涡轮增压器,利用排气能量使涡轮高速旋转带动压气增大供气量.为保证进气密度,还装用中冷器以降低进气温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针对发动机进气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基于发动机进气通路动态模型,给出了进气压力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根据卡尔曼滤波的应用特性,提出了基于扩展的卡尔曼滤波的发动机进气量估计算法,得到了进气量估计的实时递推方程,计算了发动机瞬态工况下的进气压力,并与实际测量值进行了比较。对于较小的负荷变化率,压力计算值与测量值偏差小于3%,而较大的负荷变化率时,偏差有增大趋势,但其误差小于5%。结果表明进气量估计算法可以较精确地计算出发动机瞬态工况的进气量。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对汽车发动机“保健”性的维护保养 ,并分别介绍了发动机的进排气系统、供油系统、润滑系统的维护保养  相似文献   

17.
GT-Power在机车柴油机上的仿真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T-Power搭建了直喷式四冲程增压柴油机的仿真平台,其中包括16缸模型、进排气管路模型、涡轮增压器模型和中冷器模型.并在机车用大功率重载增压柴油机16V240ZJ型发动机上进行了工作过程模拟计算验证,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误差较小.可见,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仿真计算模型这种方法,为机车柴油机的性能研究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8.
随着发动机使用时间的增加,元器件老化和参数漂移等因素导致发动机的特性map与发动机系统不匹配,使得发动机的扭矩输出性能下降.针对map与发动机系统不匹配的问题,本文基于map/机理混合描述的汽油发动机模型,在双闭环气路控制系统的基础上,以扭矩-进气量转换map为例,设计了PID控制器对期望的进气流量进行动态补偿,从而使得汽油机的实际输出扭矩满足期望的发动机扭矩需求.最后,利用高保真的四缸进气道喷射汽油机仿真模型(enDYNA)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结果验证了基于PID控制器补偿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工作模式切过程中发动机频繁启停引起的发动机排气温度和进气流速波动明显,导致SCR催化器催化效率降低和排放恶化,尤其是低温冷启动阶段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建立精确的SCR催化器瞬态模型较为困难,传统基于模型的混合动力控制策略开发方法效果较差.以某P2构型插电式柴电混合动力汽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包括发动机、电池和SCR后处理系统的整车纵向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将深度强化学习应用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管理问题,采用DQN算法对油耗和排放组成的加权目标函数进行求解,得到以需求功率、蓄电池SOC和SCR温度为状态变量、以电机最优功率为输出变量的控制策略;最后将测试结果与DP算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燃油消耗为2.623 L/100 km,SCR催化器出口NOx排放为0.2275 g/km,与DP控制策略相比,分别下降10.12%和25.69%,证明了提出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柴油机排气系统的结构对增压方式及排气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建立了某柴油机排气歧管的三维数值模型,采用动态控制技术,分析了各歧管联合排气时排气系统内的流动状态.结果表明,原始结构的排气管内存在漩涡、局部动态压力过大,排气歧管内气体流量分布最大不均匀度较大等现象.为提高排气性能,对排气歧管进气角度进行了优化.模拟结果表明,优化后涡流明显减少,局部动压降低2000 Pa,出口处最大不均匀度降低5.55%,该结构有利于排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